吸烟已成为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中国面临的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1]。青少年吸烟是中国吸烟问题的关键所在[2],研究表明,对青少年而言,即使只是偶尔抽烟也会很快成瘾[3]。所以研究青少年吸烟行为与其他危害健康行为的相互影响,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对保护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为了解青少年吸烟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于2013年10月—2014年2月抽取河南省安阳市中学、大学共5 05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安阳市市区普通初中、重点初中、普通高中、重点高中、职业高中和大学各2所共12所全日制学校,县城和乡级全日制初中、高中和职业中学12所。每所学校随机抽取1~2个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 055份,回收问卷5 055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5 040份,有效率为99.70%。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由经过培训的学校卫生专业人员采用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印刷的《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4]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第一次吸烟、饮酒的年龄、原因、数量和获取途径等,以及有可能影响吸烟、饮酒的相关行为。全过程采取严格的质量控制,现场教师回避,以班级为单位采取匿名方式统一发放和回收问卷。
1.2.2 指标定义[4](1) 吸烟行为:曾经吸烟即到目前为止,曾尝试过吸烟,即使只吸过一两口;低龄吸烟为第1次吸完1支烟时的年龄≤13岁;现在吸烟为过去30 d里至少有1 d吸烟;经常吸烟为过去30 d里,吸烟的日子吸烟6~10支/d。(2) 其他行为:体育活动为过去7 d里每天至少活动60 min;只要喝过1杯酒即为饮酒;减肥措施、骑车违规、受欺侮分别是过去30 d里发生的行为;打架、学习压力大、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行为分别是过去12个月里发生的行为;孤独和失眠是指(最近12个月内)自我感觉认知,以从不、有时和经常来定义。
1.3 统计分析采用Epi Data 3.02软件双录入数据库,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本次调查农村和城市的三类学校5 040人,其中男生2 618人(51.94%),女生2 422人(48.06%),男女比例为1: 0.93;对象年龄为10~24岁,平均(14.85±1.79) 岁,初中、高中、大学调查人数分别占总数的41.98%(2 116/5 040)、49.38%(2 489/5 040) 和8.63%(435/5 040)。
2.2 吸烟情况 2.2.1 安阳市不同性别与城乡学校学生吸烟行为情况比较(表 1)![]() |
表 1 安阳市城乡学校不同性别学生吸烟发生率比较 |
27.48%(1 385/5 040) 的学生曾经吸烟,10.67%(538/5 040) 低龄吸烟,12.38%(624/5 040) 现在吸烟,1.35%(68/5 040) 经常吸烟;在曾经吸烟的学生中,31.99%(443/1 385) 为低龄吸烟者,39.13%(542/1 385) 现在仍在吸烟。安阳市城乡学校不同性别学生吸烟行为(曾经、低龄、现在、经常)发生率,均为男生明显高于女生(x2=521.428、345.346、435.752和52.598,均P<0.01)。
2.2.2 安阳市不同学段与类型学校学生吸烟行为情况比较(表 2)![]() |
表 2 安阳市不同学段与类型学校学生吸烟发生率比较 |
曾经吸烟率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增长;而低龄吸烟、现在吸烟和经常吸烟为高中阶段明显高于初中和大学(x2=36.625、157.162和21.138,均P<0.01)。4种吸烟行为发生率职业高中明显高于重点和普通高中;曾经、低龄、现在吸烟行为发生率为普通初中明显高于重点初中,而经常吸烟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城乡各种行为学生吸烟情况比较(表 3)![]() |
表 3 安阳市城乡各种行为学生吸烟情况比较 |
曾经吸烟者的负向情绪(受欺辱、孤独、失眠、绝望、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过激行为(骑车违规、打架、自杀行为)和饮酒等健康危害行为检出率明显高于未曾吸烟者,而正向行为(采取减肥措施、体育活动、学习压力大)检出率明显低于未曾吸烟者。
2.4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4.1 城乡学生吸烟行为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 4)![]() |
表 4 城乡学生吸烟行为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以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13个变量为自变量,吸烟行为为因变量(是=1、否=0) 分别进行城乡学生多因素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Enter法,sle=0.05,sls=0.10)。结果显示,影响安阳市城乡学生吸烟行为的共同危险因素包括饮酒、打架、孤独;城市学生影响因素还包括受欺侮,农村学生还包括骑车违规、绝望和自杀意念;保护因素城市学生为采取减肥措施、体育活动以及学习压力大,农村学生为采取减肥措施、体育活动1~2 d/周和有时学习压力大。
2.4.2 不同性别学生吸烟行为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男、女生吸烟行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男生基本与城市的结果一致;女生只有体育活动和学习压力大是保护因素,饮酒是危险因素。
2.5 第一次吸烟原因对1 385名曾经吸烟者第一次吸烟的主要原因调查顺位依次是好奇10.11%(140/1 385)、同伴给烟4.40%(61/1 385)、心情不好4.33%(60/1 385)、同伴要求2.53%(35/1 385)、父母吸烟1.37%(19/1 385)、感觉像成年人0.65%(9/1 385) 和想引人注意0.36%(5/1 385)。
3 讨论本调查结果表明,安阳市青少年曾经吸烟和现在吸烟率分别为27.48%和12.38%,前者虽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32.4%)[2]和北京水平(32.9%)[5],但明显高于江苏(17.5%)[6]和宁波(14.9%)[7];后者与全国基本持平(11.5%)[2],但明显高于广东(4.5%)[8]。低龄吸烟率为10.67%,低于河南省2004—2005年调查的平均水平[9],但31.99%曾经吸烟者在13岁之前就开始吸烟,低龄吸烟现象严重。第一次吸烟的主要原因前3位依次是好奇、同伴给烟和心情不好,充分说明好奇心理,追求时髦、同伴影响、负面情绪以及自制能力差等在青少年吸烟等不良行为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4种吸烟行为中,男生的报告率均明显高于女生,19.90%的男生现在吸烟,与以往调查结果一致[2, 5, 9]。曾经吸烟基本是随年级升高而升高,这与吸烟时间积累有关。高中生的3种吸烟行为(低龄、现在、经常)高于初中和大学生,与近几年的经济发展、价值观的改变、社会环境影响以及高中生自身心理变化有关。职高生的吸烟报告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学校学生,原因一是职高生的学习任务、负担较轻;二是环境(社会、家庭、学校)对职高生期望值较低,社会上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观念,对职高生的偏见,使他们缺乏上进信心;三是相互攀比、模仿,认为吸烟是成熟、时髦的特征,渴望得到社会认同而造成的。
多因素分析表明,安阳市青少年吸烟行为与多种个人行为相关联。影响安阳市城乡学生吸烟行为的共同危险因素包括饮酒、打架、孤独,城市学生还有受欺侮,农村学生还有骑车违规、绝望和自杀意念;保护因素城市学生为采取减肥措施、体育活动以及学习压力大,农村学生为采取减肥措施、体育活动1~2 d/周和有时学习压力大;特别是问题行为的饮酒、打架影响更明显,饮酒者吸烟是不饮酒者的4.22~6.43倍。提示,吸烟行为是青少年问题行为的一种表现,它可导致其他危险问题行为增加。成年人压力大时会吸烟。本次调查青少年学习压力是吸烟的保护原因,学习压力大者吸烟率低,这可能与学校管理严格、学习氛围紧张无吸烟空间有关。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吸烟对其生长发育及健康具有严重影响。面对青少年吸烟的严重性,社会、学校、家庭均应给予密切关注,应对青少年的吸烟与其他危险行为同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各级各类学校应根据学生吸烟行为的特点,有针对性开展健康教育,使不同类型学生能认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行为,同时开展健康干预,提升心理素质,完善自我,组织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创建无烟学校,对有问题行为青少年高度关爱,有效监控。虽越早对学生进行控烟教育,将更有助于降低吸烟率,但考虑到小学生理解能力限制的问题,可将控烟教育的重心放在初中(重点是男生),并把控烟教育贯穿于青春期始终[10]。有研究表明,学校、家庭控烟对学生控烟的影响至关重要[11]。应加强青少年早期的吸烟有害健康宣传教育,正确引导其增强自身抵御外界不良因素影响的能力,而且重视调整和增强家庭、社会、学校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使他们认识吸烟的危害,杜绝烟草、远离烟草。
[1] | 杨娇, 滕英, 周欢, 等. 青少年饮酒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Logistic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09, 36(13): 2497–2499. |
[2] | 徐正龙, 朱红艳, 于颖慧. 张家港市中学生吸烟和饮酒行为的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10, 31(4): 469–471. |
[3] | 唐雯, 李晓松, 潘杰. 我国青少年吸烟行为的代际传递研究[J].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45(2): 262–265. |
[4] | 季成叶. 中国城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报告(2005年)[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80-341. |
[5] | 王绍华, 张镇权. 北京市延庆县青少年吸烟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12, 28(5): 670–672. DOI:10.11847/zgggws2012-28-05-44 |
[6] | 常魏. 我国青少年吸烟行为的研究现状与反思[J]. 青年与社会, 2013, 537(9): 34–37. |
[7] | 高华, 张涛, 王潇怀, 等. 宁波市小学生吸烟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12, 28(6): 742–744. DOI:10.11847/zgggws-2012-28-06-07 |
[8] | 何源, 卢次勇, 高雪, 等. 广东省中学生吸烟饮酒与校园暴力关系[J]. 中国公共卫生, 2014, 30(5): 597–599. DOI:10.11847/zgggws2014-30-05-17 |
[9] | 钟娅, 杨汴生, 何健, 等. 河南省青少年吸烟饮酒与易成瘾药物使用行为研究[J]. 中国校医, 2007, 21(5): 496–498. |
[10] | 郭奕嫱, 单伟颖, 李现文, 等. 延边地区青少年吸烟现状及健康教育对策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7): 785–790. |
[11] | 邱泉, 陈维清, 文孝忠, 等. 家长参与家庭控烟程度对初中生吸烟行为影响[J]. 中国公共卫生, 2007, 23(7): 788–790. DOI:10.11847/zgggws2007-23-07-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