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亦是中国目前重点防治的传染性疾病之一。据统计,截至2016年初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已达59.2万例,较2015年初增加了9.1万例,感染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其中性传播所占比例>90%[1-2]。大学生一方面作为性活跃群体,在生理、心理及行为方面均是感染艾滋病的高危人群;另一方面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接受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责任感,亦是国家艾滋病防控及知识宣传的有生力量[3-4]。因此,了解大学生群体当前的艾滋病知识知晓和需求情况,在开展艾滋病知识专业培训及防控措施宣传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的知晓及需求情况,为高等院校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于2016年9—12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天津师范大学抽取的1 95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艾滋病知识知晓及需求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天津师范大学理工类、医学类、文史类、艺术体育类各抽取3个专业,每个专业每个年级分别随机抽取1个班,将抽中班级中全部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 070份,回收有效问卷1 95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4.30%。本次调查获得学校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在问卷填写前均对本次研究项目知情并同意参与。
1.2 方法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民族、户籍、专业、年级等一般情况,对基础知识、预防知识、传播途径等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情况,获取知识途径及对艾滋病知识进行健康教育的需求情况等。对基础知识、预防知识、传播途径等3个方面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情况均以每个方面知识知晓率≥80%判定为知晓[5]。调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现场问卷发放,在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讲解后由调查对象自行填写,填写完成后当场回收并统一审核,排除不合格问卷。
1.3 统计分析采用Epi Data 3.1建立数据库双录入数据,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和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调查的1 952名大学生中,男生1 123人(57.53%),女生829人(42.47%);年龄17~25岁,平均年龄(20.05±1.22) 岁;汉族1 597人(81.81%),少数民族355人(18.19%);城市户籍892人(45.70%),农村户籍1 060人(54.30%);理工类专业565人(28.94%),医学类专业552人(28.28%),文学类专业480人(24.59%),艺术体育类355人(18.19%);大一年级479人(24.54%),大二年级469人(24.02%),大三年级455人(23.31%),大四年级453人(23.21%),大五年级96人(4.92%)。
2.2 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表 1)![]() |
表 1 大学生对各项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 |
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总知晓率为65.83%(1 285/1 952),其中,对基础知识、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的知晓率分别为59.78%(1 167/1 952)、68.90%(1 345/1 952)、73.16%(1 428/1 952)。大学生对艾滋病各项知识知晓情况见表 1。
2.3 不同特征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比较(表 2)![]() |
表 2 不同特征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比较 |
不同特征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比较,不同性别、专业、年级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及基础知识、传播途径、预防知识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2.4 大学生艾滋病知识获取途径及需求情况有24.59%(480/1 952) 的大学生表示曾接受过艾滋病知识培训、专业课或选修课学习;有53.79%(1 049/1 952) 的大学生表示曾通过网络、电视、新闻广播等途径获取过艾滋病知识;有21.62%(422/1 952) 的大学生表示几乎未接触过艾滋病相关知识。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需求度较高,有89.96%(1 756/1 952) 的大学生希望学校及社会加强艾滋宣传力度;大学生希望获取艾滋病知识途径居于前3位的依次为互联网[92.21%(1 780/1 952)]、教师教课或医生宣传[84.93%(1 658/1 952)]、电视或电影[69.26%(1 352/1 952)];大学生希望开展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内容居于前3位的依次为性行为[96.77%(1 889/1 952)]、艾滋病防范知识[93.90%(1 833/1 952)]、恋爱关系处理[81.25%(1 586/1 952)]。
3 讨论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感染引起的自身免疫系统性疾病,具有感染性,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目前,全球每天约有1.6万新艾滋病感染者,且多发于18~24岁青少年群体[6]。大学生由于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学校生活中,对恋爱、异性交往及性生活缺乏认识,但其生理心理均处于青春期,易出现性冲动,是艾滋病传播的高危人群,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艾滋病知识的宣传及认识观念的引导是艾滋病预防工作的重要部分[7]。黄亚阳等[8]对中国15个省、市大学生艾滋病基础知识知晓情况进行的调查显示,大学生艾滋病基础知识知晓率为77.20%。而本次调查中大学生的艾滋病知识总体知晓率为65.83%,与我国当前期望校内青少年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的85%[9]尚存在一定差距,提示本次调查的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认知度相对薄弱,亟待提高。
本次调查发现,大学生对艾滋病基础知识的知晓率较低,仅为59.87%,尽管大学生对“艾滋病由艾滋病病毒引起”、“艾滋病主要通过破坏机体免疫系统”、“外表健康人员也可能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等知识的知晓率均>70%,但绝大多数学生对“艾滋病日”和“艾滋病感染窗口期”毫无概念,尤其对国家实施的“艾滋病四免一关怀政策”和“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地点”的知晓率仅为8.09%和5.02%,提示大学生对艾滋病基础知识点缺乏完整性认识,对部分知识存在盲区,与冷静等[10]研究结果类似。而对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大学生对艾滋病病毒三大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较高,但对非传播途径如一起用餐、拥抱、共用游泳池等的认知存在偏差,其中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较低(18.34%),与张俊梅[11]的调查结果一致。目前大量报道显示多数人存在蚊虫吸食艾滋病患者血液后再次叮咬正常人即会将病毒传播至血液中导致感染艾滋病的错误看法,有关此问题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我国国务院均给出明确结论即蚊虫叮咬并不传播艾滋病病毒[12]。大学生对艾滋病的预防措施的知晓率相对高于基础知识和传播途径,大多数学生存在使用消毒器械的意识,但对单一性伴侣及性生活时使用避孕套的意识有待加强,且大学生尚未进入社会,对及时诊治性疾病、术前检查并保留资料的认知度尚待提高。
不同特征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比较,女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普遍高于男大学生,低年级大学生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低于高年级学大学生。路亮等[13]对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结果同样显示,女生对艾滋防治知识的掌握程度优于男生,且高年级学生由于更早接触大学环境,经验或阅历较低年级学生丰富,对艾滋病的歧视或恐慌心理相对较低,故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高于新生。本次对不同专业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医学类专业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最高,理工类专业大学生次之,文科类专业大学生知晓率偏低,而艺术体育类专业大学生艾滋病防范意识最为薄弱,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14]。这可能是医学类大学生由于专业优势,在学习过程中对艾滋病相关专业知识有接触且认识相对较为科学,因此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优于其他专业大学生。提示在开展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加强对低年级、艺术文体类专业学生的宣传教育,同时可在校园组织志愿宣传团队,深入到同龄学生群体中,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
Mulu等[15]研究表明,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高的学生对待艾滋病患者的态度较为积极,且具有更为准确的艾滋病防范做法,再次证明了在大学生群体中加强艾滋病知识的宣传及教育工作的必要性。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53.79%的大学生曾通过互联网、电视、新闻广播等途径获取艾滋病知识,而仅有24.59%的大学生曾接受过艾滋病知识培训、专业课或选修课学习,提示目前高校艾滋病知识相关健康教育工作相对较为薄弱,有待加强。为此,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认识不足的现状,教育部门应给予充分重视,制定相关实施方案,并应采取相应的考核指标,切实将艾滋病教育宣传工作及科学防范措施培训落实到地方高校,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有群体、地区及专业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同时,还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资源开展艾滋病教育宣传工作,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艾滋病防范意识,改变对艾滋病患者固有的歧视态度,最终将健康教育成效辐射到社会其他人群。
[1]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性病控制中心. 2016年2月全国艾滋病性病疫情及主要防治工作进展[J].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6, 22(4): 223. |
[2]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性病控制中心. 2015年2月全国艾滋病性病疫情及主要防治工作进展[J].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5, 21(4): 549. |
[3] | Shiferaw Y, Alemu A, Assefa A, et al. Perception of risk of HIV and sexual risk behavior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implication for planning interventions[J]. BMC Research Notes, 2014, 7(1): 1–8. DOI:10.1186/1756-0500-7-1 |
[4] | 徐亚吉, 周传力, 胡珍. 中国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现状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14, 35(4): 487–489. |
[5] | 郭振友, 黄丽仙, 谢润德. 广西某医学院在校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调查[J].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6, 22(2): 123–125. |
[6] | 黄晓光, 何继绥, 田春辉. 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 2015, 31(2): 249–251. DOI:10.11847/zgggws2015-31-02-35 |
[7] | Alamrew Z, Bedimo M, Azage M. Risky sexual practices and associated factors for HIV/AIDS infection among private college students in Bahir Dar City, Northwest Ethiopia[J]. Isrn Public Health, 2013, 2013: 1–9. |
[8] | 黄亚阳, 马迎华, 周佳, 等. 我国15省市大学生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J].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6, 13(4): 14–17. |
[9] | 陈沙彬, 陈秀英, 雷永良, 等. 丽水市某高校学生艾滋病知晓率调查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 2016, 54(24): 141–145. |
[10] | 冷静, 李筱青, 叶红, 等. 合肥市两所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5, 19(12): 1291–1293. |
[11] | 张俊梅. 上海市高校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 2015, 31(10): 1352–1353. DOI:10.11847/zgggws2015-31-10-33 |
[12] | 张东枚, 庄文敏, 廖家兴. 大学新生性观念及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 中国学校卫生, 2014, 35(9): 1387–1389. |
[13] | 路亮, 王黎, 徐丹, 等. 南昌市4所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需求与歧视态度[J]. 中国学校卫生, 2013, 34(9): 30–32. |
[14] | Tung WC, Serratt TD, Lu M. Evidence-based HIV pilot program for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differences by gender[J]. 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s, 2015, 17(2): 263–268. DOI:10.1111/nhs.12183 |
[15] | Mulu W, Abera B, Yimer M. Knowledge, attitude and practices on HIV/AIDS among students of Bahir Dar University[J]. Science, 2014, 2(2): 78–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