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武汉大学全球健康中心;
3.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流行病系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众多截然不同的文化,而科学和技术的进步逐渐打破了文化之间原有的隔离,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在客体人群作为个体或群体进入主体文化并与主体人群进行接触交往和互动过程中,由于客体人群和主体人群的文化之间的差异,和/或个体文化适应能力的不足会产生相应的压力,即为跨文化压力(acculturative stress)[1]。跨文化压力是压力的一种形式,但与一般的心理学压力不同的是,跨文化压力与跨文化经历有关,其压力源(或紧张刺激因子,sressor)来源于跨文化过程[2]。高水平的跨文化压力会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如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3-4]、物质使用等不良行为[5]。因此控制跨文化压力对于改善处在跨文化环境中的人群的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针对跨文化压力主要集中在移民和留学生,且国内少见相关研究。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适应问题需引起关注,其中,少数民族青少年正处在一个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的年龄,他们的文化适应和健康状况更应该得到重视。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具有特殊的人群结构,其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和内地有着很大的差别,有研究显示新疆内地生中存在较多的适应困难[6-7],因此他们可能经历着较高的跨文化压力。本研究于2014年11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5所接收新疆少数民族本科预科生的学校, 对298名新疆哈萨克族内地生进行调查,了解其跨文化压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2014年11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5所接收新疆少数民族本科预科生的学校(北京2所,四川1所,宁夏1所,江西1所),对样本学校所有新疆哈萨克族本科预科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发放359份问卷并全部现场回收,通过关键指标筛选,共有298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83.0%。
1.2 方法调查员均经过统一的培训,并制定调查员手册,对问卷内容和调查要求进行统一规定。问卷调查采用匿名自行填写的方式进行,由调查员对问卷进行解释和指导,并在征求调查对象同意后发放问卷。问卷由社会人口学特征、入学前和入学后经历等信息、语言能力以及留学生跨文化压力量表(Acculturative Stress Scal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ASSIS)中文版组成。语言能力由被调查者按照听、说、读、写4项能力进行汉语熟练程度的自我评分,每项10分,0分表示完全不懂,10分表示非常熟练,以4项总分作为语言能力的自评分[8-9]。ASSIS共36个条目,条目由受访者按1~5级评定对相关内容的同意程度[10]。原版对条目归类并不全面, Yu等[11]对该量表进行完善,保留28个条目归为7个维度, 即7种压力源:想家(homesickness)、排斥(rejection)、机会剥夺(opportunity deprivation)、身份认同威胁(identity threat)、文化竞争力不足(cultural competence)、价值冲突(value conflict)和缺乏自信(self-confidence),每个维度4个条目。使用28条目的条目总分或条目均分表示跨文化压力水平。本研究跨文化压力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942。
1.3 统计分析问卷采用Epi Data 3.0软件双人双录入,使用SPSS 17.0软件完成统计分析,一般特征描述采用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和简单相关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298名新疆哈萨克族内地生中,男生109人(36.6%),女生189人(63.4%),平均年龄(18.9±0.8) 岁, 其中男生平均年龄(18.9±0.9) 岁,女生平均年龄(18.9±0.7) 岁;农村151人(50.8%),乡镇34人(11.4%),县级市67人(22.6%),地级市45人(15.2%);少数民族居多的社区162人(54.7%),汉族和少数民族人数相当的社区91人(30.7%),汉族居多的社区43人(14.5%);文科生84人(28.7%),理科生209人(71.3%)。
2.2 新疆哈萨克族内地生跨文化压力状况(表 1)![]() |
表 1 新疆哈萨克族内地生跨文化压力状况 |
新疆哈萨克族内地生跨文化压力总分为(69.0±19.6) 分,想家、排斥、机会剥夺、身份认同威胁、文化竞争力不足、价值冲突和缺乏自信各维度得分分别为(14.0±3.5)、(7.7±3.7)、(9.0±3.9)、(9.1±3.4)、(11.0±3.3)、(8.8±3.6)、(9.1±3.4) 分,条目均分为(2.5±0.7) 分。不同特征新疆哈萨克族内地生跨文化压力水平比较显示,不同家庭所在地、家庭所在社区人口构成、学科类别、中学期间汉族朋友数、来内地后是否与室友发生冲突、学习困难、对于与非清真饮食同学同住的态度、与汉族同学交流的意愿的新疆哈萨克族内地生跨文化压力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跨文化压力与语言能力评分呈负相关(r=-0.271, P < 0.001)。
2.3 新疆哈萨克族内地生跨文化压力多因素分析(表 2)![]() |
表 2 新疆哈萨克族内地生跨文化压力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以家庭所在地、家庭所在社区人口构成、学科类别、中学期间汉族朋友数、来内地后是否与室友发生冲突、学习困难、对于与非清真饮食同学同住的态度、与汉族同学交流的意愿和语言能力评分为自变量,分别以跨文化压力总分及其7个维度为因变量,构建8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理科、学习轻松、语言能力好是跨文化压力的保护因素。另外,理科是排斥、身份认同威胁和缺乏自信的保护因素,不能接受与非清真饮食同学同住的态度或可以接受但存在顾虑的态度是想家和文化竞争力不足的危险因素,愿意主动与汉族同学交流是文化竞争力不足的保护因素,来内地后与室友发生冲突是排斥、机会剥夺和价值冲突的危险因素,学习轻松是机会剥夺、身份认同威胁、文化竞争力不足和缺乏自信的保护因素,语言能力是排斥、机会剥夺、身份认同威胁、文化竞争力不足、价值冲突和缺乏自信的保护因素。
3 讨论新疆哈萨克族内地生的跨文化压力得分为(69.0±19.6) 分,条目均分为(2.5±0.7) 分,与在华外国留学生(2.58±0.66) 分和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的跨文化压力(2.50±0.53,2.58±0.48) 相比[11-13],新疆哈萨克族内地生的跨文化压力相对较低,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首先,根据Berry[14]的理论,文化距离越大,跨文化压力越高。文化距离即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大小,新疆少数民族虽然与汉族之间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但与汉族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普查,新疆汉族人群比例为40.47%[15]。因此新疆少数民族对汉族文化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在相互交流中使文化距离相对减少。本研究结果也显示,有近半数的新疆哈萨克族内地生的家庭所在社区中汉族人居民占到半数甚至更多。因此,新疆哈萨克族内地生经历的文化差异可能远小于留学生。其次,语言能力越好跨文化压力越低[16-17],与之相似,本研究也发现,新疆哈萨克族内地生的语言能力与跨文化压力呈负相关。新疆哈萨克族内地生虽然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在生活和学习中使用汉语的频率也较高,如42.8%的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汉语,32.4%的学生在到内地前接受过全汉语教学。因此哈萨克族内地生的语言困难相比于在华外国留学生和在其他国家的中国留学生更小。本研究还发现,文科生的跨文化压力高于理科生,学习困难大的学生高于学习困难小的学生。研究发现,大学生中文科生的总体压力感高于理科生[18]。Furnham等[19]的研究显示,文科生更为敏感,感性认识更强,而理科生心理更加坚强,更注重实际。因此文科生对跨文化造成的各种变化产生的应激更为敏感,容易产生心理上的问题,而理科生对这种应激的不良反应具有更强的抵抗能力,同时注重实际的特征使他们更有可能采取积极措施解决遇到的问题或进行自我调节。学习困难与跨文化压力的关系可能与语言能力存在一定的关系,因为新疆少数民族本科预科生采用的全部为全汉语教学,这对于部分从未接受过全汉语教学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大的困难。本研究结果提示,加强新疆哈萨克族内地生的汉语言教育对于提高他们的跨文化适应能力,降低跨文化压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制定新疆哈萨克族内地生的心理健康促进措施时,要重点关注文科生以及学习困难、汉语能力差的学生的心理干预。
在对跨文化压力不同维度的分析中发现,文科生的排斥、身份认同威胁和自信缺乏的程度均高于理科生;不能接受与非清真饮食同学同住或可以接受但存在顾虑的态度的学生的想家和文化竞争力不足评分相对较高;来内地后与室友发生过冲突的学生感受到的排斥、机会剥夺和价值冲突更明显;学习上吃力、困难大,机会剥夺、身份认同威胁、文化竞争力不足和缺乏自信得分均更高,其中,学习困难对身份认同威胁和缺乏自信的影响较为明显;语言能力与除想家之外的其他跨文化压力维度呈负相关,其中对价值冲突、排斥和文化竞争力不足的影响大于其他维度。因此,在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制定干预策略,从而达到更好的干预效果。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由于横断面研究本身的局限性,本研究中发现的影响因素与跨文化压力之间的因果关系难以确定;其次,研究对象局限于新疆哈萨克族本科预科生,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针对不同民族不同年级更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开展研究。
[1] | 俞斌, 陈心广, 李十月. 全球化与跨文化压力及其对健康的影响[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4, 35(3): 338–341. |
[2] | Berry JW, Annis RC. Acculturative stress:the role of ecology, culture and differentiation[J].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1974, 5(4): 382–406. DOI:10.1177/002202217400500402 |
[3] | Hamamura T, Laird PG. The effect of perfectionism and acculturative stress on levels of depression experienced by East Asian international students[J].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2014, 42(4): 205–217. DOI:10.1002/jmcd.2014.42.issue-4 |
[4] | Sirin SR, Ryce P, Gupta T, et al. The role of acculturative stress on mental health symptoms for immigrant adolescents: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13, 49(4): 736. DOI:10.1037/a0028398 |
[5] | Lee CS, Colby SM, Rohsenow DJ, et al. Acculturation stress and drinking problems among urban heavy drinking Latinos in the Northeast[J]. Journal of Ethnicity in Substance Abuse, 2013, 12(4): 308–320. DOI:10.1080/15332640.2013.830942 |
[6] | 刘丽玉, 叶开. 广州大学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适应状况研究[J]. 战略决策研究, 2011, 2(3): 56–59. |
[7] | 马丽娟. 跨文化视角下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3. |
[8] | Amit K, Bar-Lev S. Immigrants' sense of belonging to the host country:the role of life satisfaction, 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religious motives[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15, 124(3): 947–961. DOI:10.1007/s11205-014-0823-3 |
[9] | Poyrazli S, Kavanaugh PR, Baker A, et al. Social support and demographic correlates of acculturative stress in international students[J]. Journal of College Counseling, 2004, 7(1): 73–82. DOI:10.1002/(ISSN)2161-1882 |
[10] | Sandhu DS, Asrabadi BR. Development of an acculturative stress scal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preliminary findings1[J]. Psychological Reports, 1994, 75(1): 435–448. DOI:10.2466/pr0.1994.75.1.435 |
[11] | Yu B, Chen X, Li S, et al. Acculturative stress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amo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a structural dynamic perspective[J]. PLoS One, 2014, 9(4): e96322. DOI:10.1371/journal.pone.0096322 |
[12] | Wei M, Heppner PP, Mallen MJ, et al. Acculturative stress, perfectionism, year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depression among Chinese international students[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007, 54(4): 385. DOI:10.1037/0022-0167.54.4.385 |
[13] | Wei M, Liao KY, Heppner PP, et al. Forbearance coping, identification with heritage culture, acculturative stress,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mong Chinese international students[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psychology, 2012, 59(1): 97. DOI:10.1037/a0025473 |
[14] | Berry JW. Immigration, acculturation, and adaptation[J]. Applied Psychology, 1997, 46(1): 5–34. |
[15]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 新疆人口普查基本情况. [EB/OL]. [2016-03-30]. http://www.xjtj.gov.cn/sjcx/tjnj_3415/2015xjtjnj/rkyjy_2015/201603/t20160315_492332.html. |
[16] | Lueck K, Wilson M. Acculturative stress in Latino immigrants:the impact of social, socio-psychological and migration-related facto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2011, 35(2): 186–195. DOI:10.1016/j.ijintrel.2010.11.016 |
[17] | Yeh CJ, Inose M. International students' reported English fluency, social support satisfaction, and social connectedness as predictors of acculturative stress[J]. Counselling Psychology Quarterly, 2003, 16(1): 15–28. DOI:10.1080/0951507031000114058 |
[18] | 田澜. 师范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10, 26(7): 895–896. DOI:10.11847/zgggws2010-26-07-49 |
[19] | Furnham A, Crump J. The sensitive, imaginative, articulate art student and conservative, cool, numerate science student: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art and science students[J].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3, 25: 150–155. DOI:10.1016/j.lindif.2013.03.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