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超重和肥胖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无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世界肥胖人数正在逐年上升并日益呈现低龄化趋向,成为全球严重影响健康的流行病[1]。1985—2010年,中国7~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检出率由1.11%增至9.62%,肥胖检出率由0.13%增至4.95%[2]。儿童超重和肥胖已是影响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肥胖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与某些肿瘤等多种慢性疾病的关系密切[3]。本研究重点分析了湖北省2014年7~18岁学生的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对比分析城乡、男女群体的不同流行特征,并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主要影响因素,为儿童青少年不良生活方式的干预和矫正,以及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遏制超重肥胖的发展趋势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为2014年全国体质健康调研湖北省7~18岁汉族城乡男女学生。按照湖北省体质健康调研实施方案要求,选取武汉、黄石、孝感、仙桃等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为调研点,按城乡分别抽取普通小学和中学各2所,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各校按年级分层,以教学班级为单位进行随机整群抽样,抽取7~17岁各年龄组均为1 000人,18岁年龄组740人,总样本人数为1 1740人,其中男生5 893人,占50.20%,女生5 847人,占49.80%。
1.2 方法按照《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手册》要求测量学生的身高体重指标。身高采用机械身高计测量,读数精确到0.1 cm;体重采用杠杆称测量,读数精确到0.1 kg。然后计算个体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BMI=体重(kg)/身高2(m2),依据2004年发布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BMI筛查超重、肥胖分类标准(Working Group on Obesity in China,WGOC)”筛查出不同年龄的群体的超重和肥胖个体[4]。
1.3 统计分析采用SPSS 18.0软件,分析各年龄段城乡、性别的超重、肥胖检出率,并对其差异进行χ2检验,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在去除混杂因素的情况下,比较各不同因素对学生超重及肥胖的影响。
2 结果 2.1 超重肥胖总体情况7~18岁学生超重、肥胖分别为1 361、673人,各占11.59%、5.73%;其中男生超重肥胖分别为901、458人,各占15.29%、7.77%,女生分别为460、215人,各占7.87%、3.68%,男生超重肥胖率明显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7.75、91.07,均P<0.01)。湖北省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有明显的年龄趋势,小学超重、肥胖分别为758、436人,分别占12.63%、7.27%,初中超重、肥胖分别为329、140人,分别占10.97%、4.67%,高中超重、肥胖分别为274、97人,分别占10.00%、3.54%,低年龄段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明显高于高年龄段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4.27、56.81,均P<0.01)。
2.2 不同特征学生超重肥胖检出情况(表 1)![]() |
表 1 2014年湖北省城市7~18岁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比较 |
城市超重肥胖分别检出798、475人,分别占13.78%、8.20%,乡村分别检出563、198人,分别占9.46%、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9.11、53.44,均P<0.01)。由表 1可知,男生城市超重肥胖检出率均高于乡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19、92.37,均P<0.01),女生城市超重肥胖检出率均高于乡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31、37.63,均P<0.01)。男生12~14岁超重率城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10、12~15岁男生肥胖率城乡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女生同年龄段儿童青少年中,12~15岁超重率城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10、12、14、15岁肥胖率城乡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城市乡村不同性别的超重、肥胖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生的超重肥胖检出率均高于女生。城市7、9~14、18岁男女生超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10、12、13、15~18岁男女生肥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乡村超重检出率除7、8、16岁外,其余年龄段男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肥胖检出率在7、10、12、14、16、18岁间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超重肥胖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表 2)![]() |
表 2 湖北省7~18岁学生超重肥胖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
超重肥胖检出率男生明显高于女生,按年级分析,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省会城市,每天睡眠<6 h或>8 h的学生、不吃早餐以及每天吃早餐的学生、不喝牛奶和每天喝两袋牛奶的学生、每周天天吃鸡蛋的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而上体育课感觉轻松的学生、喜欢长跑的学生的超重肥胖检出率较低。
2.4 超重肥胖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 3)![]() |
表 3 湖北省7~18岁学生超重、肥胖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以是否超重肥胖为因变量(是=1,否=0),以性别、年级、片区、每天睡眠时间、每周吃早餐次数、每天饮奶量、每周吃鸡蛋次数、上体育课的感觉、每学年运动会的次数、是否愿意长跑、每天看电视时间、每天玩手机和游戏的时间等影响因素为自变量,以纳入标准为0.05,剔除标准为0.10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入模型的因素共5个, 为居住片区情况、性别、学段、上体育课的感觉以及是否愿意参加长跑。
3 讨论本调查结果显示,7~18岁学生超重、肥胖率分别为11.59%、5.73%;其中男生分别为15.29%、7.77%,女生分别为7.87%、3.68%,男生超重肥胖率明显高于女生。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男生运动量大,体力消耗过多,再加上饮食缺乏自制,喜欢吃高脂类食物,容易养成进食量大、暴饮暴食的不良习惯所致。另外,超重肥胖检出率城市大于乡村,提示超重肥胖的发生与经济状况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省会城市罹患超重肥胖的风险是差片区的2.27倍,洪忻等[5]研究表明家庭年收入与超重肥胖罹患风险之间存在正向的剂量-反应关系,即随着经济状况的提高,罹患超重肥胖的风险也在增加,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因此建议加强平衡膳食,增强锻炼的宣传与普及,从学校、家庭两方面配合来预防超重肥胖的发生。对各年龄组调查结果显示,湖北省超重肥胖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大呈现降低趋势,低年龄段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明显高于高年龄段学生;薛红妹等[6]研究发现我国儿童青少年中,超重肥胖合并检出率最高的年龄段是7~13岁。此次结果也呈现为小学生的超重肥胖检出率最高,其次是初中生,高中生最低,这与国内某些相关文献研究结果一致[7-8]。适量的运动是预防超重肥胖发生的有效措施,本研究结果也显示,不愿意参加长跑学生的风险为愿意参加长跑学生的1.49倍。我国政府指出,儿童青少年每天应该有1 h的体育锻炼时间,可以有效控制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发生[9]。因此建议有关部门要重视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减少或者杜绝“挤占”体育课的现象,确保学生每天有1 h的锻炼时间,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本研究尚存在部分不足。关于看电视和玩游戏与超重肥胖发生率间的关系,有研究表明,中国儿童少年在控制性别、年龄、地区、城乡、经济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食用早餐和快餐频率等因素的影响后,平均每天看电视时间>3 h的儿童少年肥胖的危险性是每天看电视0~1 h儿童少年的1.39倍(95%CI=1.06~1.82)[10],但本研究该结论尚不明显。出现该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目前湖北省学生多采用住宿制,对学生的作息时间有严格的规定,部分学生可能会因为看电视玩游戏而耽误吃饭,还有可能的是在实施问卷调查的过程中,学生未认真对待而出现误填或者漏填,导致部分数据错误或缺失,使结果出现偏差。因此建议在实施调查过程中应该做好质量控制工作,严格把关各个环节,加强调研人员培训,以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性。
对比往年全国体质调研数据,湖北省超重肥胖检出率仍呈现增长趋势,农村检出率虽然较城市低,但增长趋势更为明显,提示应该注重农村的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的防控工作。儿童青少年肥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改变饮食习惯,适度控制肉食摄入,避免油炸食品、含糖量高的食物摄入,增加蔬菜等纤维素性食物摄入,并加强体育锻炼,是预防儿童青少年肥胖的有效措施。
[1] | Lobstein T, Baur L, Uauy R. Obesity in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a crisis in public health[J]. Obes Rev, 2004, 5 Suppl 1: 4–104. |
[2] | 马军, 蔡赐河, 王海俊, 等. 1985—2010年中国学生超重与肥胖流行趋势[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2, 46(9): 776–780. |
[3] | Freedman DS, Khan LK, Serdula MK, et al. The relation of childhood BMI to adult adiposity:the Bogalusa Heart Study[J]. Pediatrics, 2005, 115(1): 22–27. DOI:10.1542/peds.2004-0220 |
[4] |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 季成叶. 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4, 25(2): 97–102. |
[5] | 洪忻, 殷晓梅, 梁亚琼, 等. 南京地区居民家庭年收入与超重和肥胖关系[J]. 中国公共卫生, 2007, 23(7): 780–782. DOI:10.11847/zgggws2007-23-07-06 |
[6] | 薛红妹, 刘言, 段若男, 等. 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趋势及相关影响因素[J]. 中国学校卫生, 2014, 35(8): 1258–1262. |
[7] | 戚建江, 刘辉, 贾莹, 等. 杭州市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13, 29(5): 726–729. DOI:10.11847/zgggws2013-29-05-35 |
[8] | 汤红梅, 方红, 许慧琳, 等. 上海市闵行区中小学生膳食与营养状况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 2013, 29(8): 1143–1146. DOI:10.11847/zgggws2013-29-08-16 |
[9] | Zhang YX, Zhou JY, Zhao JS, et al. The role of 1-h physical activity every day in preventing obesity in adolescents in Shandong, China[J]. Eur J Pediatr, 2013, 172(3): 325–330. DOI:10.1007/s00431-012-1882-6 |
[10] | Dietz WH, Gortmaker SL. Do we fatten our children at the television set? Obesity and television viewing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Pediatrics, 1985, 75(5): 807–8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