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农村健康服务研究中心
疟疾是全球范围内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全球每年约有2.19亿人罹患急性疟疾,死亡病例多达60万例[1]。疟疾也曾是危害中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传染病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疟疾防治工作效果明显,尤其是进入疟疾消除阶段之后,疟疾疫情大幅下降[2-3],部分地区已达到疟疾消除的目标。虽然现阶段我国疟疾疫情已被较好地控制,本地感染病例一直处于低发状态,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输入性疟疾逐渐成为我国疟疾消除工作中的一大难题[4-6]。2013年我国广西上林县暴发了短时间、大规模的输入性疟疾,输入性疟疾防治问题逐渐受到广泛关注[6]。为了解中国2009—2014年疟疾疫情流行特征,为今后开展疟疾消除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收集2009年1月—2014年12月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除港、澳、台地区)和全国疟疾疫情报告数据,应用Excel 2010和SPSS 19.0统计软件对疟疾疫情的流行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全国2009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疟疾疫情数据来源于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除港、澳、台地区)和全国疟疾疫情报告数据,其中本地感染和输入性感染疟疾病例数据来自全国疟疾疫情报告数据,其余数据均来自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人口学资料来源于2009—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
1.2 统计分析应用Excel 2010和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疟疾流行的季节、地区、年龄、病例类型、感染来源等流行病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趋势性χ2检验分析疟疾的发病趋势,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国2009—2014年疟疾疫情概况2009—2014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共报告疟疾病例34 843例,年均发病率为0.43/10万;2009、2010、2011、2012、2013、2014年疟疾发病数分别为14 098、7 389、4 088、2 451、3 896、2 921例,发病率分别为1.06/10万、0.55/10万、0.30/10万、0.18/10万、0.29/10万、0.22/10万,疟疾发病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χ趋势2=3.012,P=0.003)。
2.2 季节分布中国2009—2014年疟疾多发于夏季,发病高峰为6—8月,3个月的疟疾发病例数占总发病例数的42.05%(14 653/34 843)。1、2、3、4、5、6、7、8、9、10、11、12月疟疾发病数分别为1 643、1 288、1 485、2 273、3 676、4 867、5 242、4 544、3 564、2 915、1 879、1 467例,分别占总发病例数的4.72%、3.70%、4.26%、6.52%、10.55%、13.97%、15.04%、13.04%、10.23%、8.37%、5.39%、4.21%。
2.3 地区分布中国2009—2014年报告疟疾总发病数居于前5位的地区分别为安徽(8 868例,占25.45%)、云南(7 546例,占21.66%)、河南(3 390例,占9.73%)、江苏(1 975例,占5.67%)和广西(1 888例,占4.88%),5个地区的疟疾报告病例数占总报告病例数的67.92%;发病例数较少的地区分别为新疆(34例,占0.10%)、内蒙(28例,占0.08%)、青海(15例,占0.04%)和宁夏(15例,占0.04%)。
2.4 年龄分布中国2009—2014年疟疾多发于20~49岁人群,疟疾发病例数占总发病病例数的65.72%(22 898/34 843)。0~、10~、20~、30~、40~、50~、60~、70~、≥80岁人群疟疾发病数分别为1 347、2 413、6 346、7 781、8 771、3 872、2 525、1 349、439例,分别占总发病例数的3.87%、6.93%、18.21%、22.33%、25.17%、11.11%、7.25%、3.87%、1.26%。
2.5 病例类型分布(表 1)![]() |
表 1 中国2009—2014年疟疾病例类型分布情况 |
中国2009—2014年疟疾病例类型分为间日疟(20 758例,占59.57%)、恶性疟(9 769例,占28.04%)和未分型疟疾(4 316例,占12.39%)。其中,2009—2014年间日疟和未分型疟疾发病比例均逐渐下降,恶性疟发病比例逐年上升。
2.6 感染来源分布(表 2)![]() |
表 2 中国2009—2014年疟疾感染来源分布情况 |
中国2009—2014年本地感染和境外输入发病数分别为20 888和13 955例,分别占总发病数的59.95%和40.05%。2009—2014年本地感染病例所占比例逐年下降,而境外输入病例所占比例逐年上升。
3 讨论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国2009—2014年共报告疟疾病例34 843例,年均发病率为0.43/10万,随着年份增加,疟疾发病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χ趋势2=3.012,P=0.003)。提示自中国进入疟疾消除阶段起,全国疟疾工作取得很大成就,疟疾发病率大幅降低。
从季节分布看,我国疟疾多发于夏季,发病高峰为6—8月,与李亚楠等[7]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是由于夏季为疟疾传播媒介按蚊的活跃时期,且人们穿着较为裸露,被按蚊叮咬的机会较大。从地区分布看,我国疟疾发病有明显的地区特征,2009—2014年疟疾发病最严重的地区是安徽,其次是云南和河南,与焦玉萌等[8]研究结果一致。提示在疟疾的高发地区应做好防蚊工作,并加强已通过疟疾消除考核地区的监督和考核。从年龄分布看,我国疟疾以20~49岁青壮年多发,与之前的报道一致[4, 9],这可能与其野外工作机会较多,接触蚊虫的可能性较大有关;还可能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到非洲、东南亚等地区出国务工,增加了在疟疾高发国家感染机会有关。从感染来源分布看,2009—2014年本地感染病例所占比例逐年下降,从2009年的90.57%下降至2014年的1.92%;而境外输入病例所占比例逐年上升,从2009年的9.43%上升至2014年的98.08%。提示近年来境外输入性疟疾传播问题逐渐突出,阻碍了我国疟疾消除进程的推进[10-11]。据报道,2009年之前,我国的输入性病例大多是来自缅甸[9],但是2010年之后,非洲国家输入性疟疾病例逐渐增多,主要包括加纳、安哥拉、赤道几内亚、尼日利亚等国家[4]。东南亚输入的疟疾多为间日疟,而非洲输入病例主要以恶性疟为主[6, 12]。东南亚输入性疟疾较为严重的地区主要是云南省和西藏的墨脱县。云南省毗邻缅甸、老挝和越南等疟疾高发地区,且疟疾传播媒介复杂多样,流动人口众多,导致输入性疟疾风险较大。墨脱县与印度交界,经济水平差、卫生体系不完善,不能很好地抵御疟疾风险的产生。提示我国应该重点完善流动人口及边境地区的管理和监测。近些年来自非洲的输入性疟疾逐渐增多,主要由于我国赴非洲等高疟区劳务输出、旅游或学习等出入境人员数量大量增加[13]。非洲输入病例多为恶性疟,且输入性恶性疟的死亡率最高,所以境外输入性恶性疟是我国疟疾消除工作中的新的挑战[14]。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应加强境外输入性疟疾的管理,建立我国与国际高疟区国家沟通与合作机制,促进国际防疟经验交流[15],建立边境地区全面监测网络与联防联控机制。
综上所述,我国疟疾消除工作启动以来,疟疾疫情得到较好地控制,但各项疟疾消除工作仍不能懈怠。境外输入性疟疾是我国疟疾消除工作今后应该关注的焦点,只要输入性疟疾这一传染源和传播的媒介存在,那么外来疟原虫感染本地媒介而形成二代病例等风险可能性就依然存在。因此,为了使全国各地区在达到疟疾消除目标后能有效巩固和维持疟疾消除成果,防止疟疾死灰复燃,疟疾的风险管理是当前疟疾管理工作转型期的重要内容之一。
[1] | Tanner M, Greenwood B, Whitty CJM, et al. Malaria eradication and elimination:views on how to translate a vision into reality[J]. BMC Med, 2015, 13: 167. DOI:10.1186/s12916-015-0384-6 |
[2] | 张丽, 周水森, 丰俊, 等. 2014年全国疟疾疫情分析[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5, 33(5): 319–326. |
[3] | 丁俊. 疟疾流行现状研究进展[J]. 中国公共卫生, 2012, 28(5): 717–718. DOI:10.11847/zgggws2012-28-05-66 |
[4] | Zhou S, Li Z, Cotter C, et al. Trends of imported malaria in China 2010-2014:analysis of surveillance data[J]. Malar J, 2016, 15: 39. DOI:10.1186/s12936-016-1093-0 |
[5] | Chen H, Yao L, Zhang L, et al. Malaria i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from 2005 to 2014[J]. Am J Trop Med Hyg, 2015, 93(2): 305–309. DOI:10.4269/ajtmh.15-0080 |
[6] | Hu T, Liu YB, Zhang SS, et al. Shrinking the malaria map in China:measuring the progress of the National Malaria Elimination Programme[J]. Infect Dis Poverty, 2016, 5(1): 52. DOI:10.1186/s40249-016-0146-5 |
[7] | 李亚楠, 温亮, 李承毅, 等. 中国2006—2010年疟疾流行趋势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13, 29(2): 263–265. DOI:10.11847/zgggws2013-29-02-36 |
[8] | 焦玉萌, 杨光, 谢旻, 等. 2008—2012年全国疟疾流行特征分析[J].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2013, 20(2): 80–84. |
[9] | 王亚丽, 王煊, 张彦平. 2005—2013年全国本地感染与境外输入疟疾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26(2): 120–126. DOI: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2.004 |
[10] | Cao Y, Wang W, Liu Y, et al. The increasing importance of Plasmodium ovale and Plasmodium malariae in a malaria elimination setting:an observational study of imported cases in Jiangsu province, China, 2011-2014[J]. Malar J, 2016, 15: 459. DOI:10.1186/s12936-016-1504-2 |
[11] | 潘波, 林锦炎, 林荣幸, 等. 广东省2004—2013年疟疾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15, 31(6): 845–847. DOI:10.11847/zgggws2015-31-06-45 |
[12] | Yin JH, Yang MN, Zhou SS, et al. Changing malaria transmission and implications in China towards National Malaria Elimination Programme between 2010 and 2012[J]. PLoS One, 2013, 8(9): e74228. DOI:10.1371/journal.pone.0074228 |
[13] | Liu Y, Hsiang MS, Zhou H, et al. Malaria in overseas labourers returning to China:an analysis of imported malaria in Jiangsu province, 2001-2011[J]. Malar J, 2014, 13: 29. DOI:10.1186/1475-2875-13-29 |
[14] | Feng J, Xiao H, Xia Z, et al. Analysis of malaria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4-2013[J]. Am J Trop Med Hyg, 2015, 93(2): 293–299. DOI:10.4269/ajtmh.14-0733 |
[15] | Xia ZG, Wang RB, Wang DQ, et al. China-Africa cooperation initiatives in malaria control and elimination[J]. Adv Parasitol, 2014, 86: 319–337. DOI:10.1016/B978-0-12-800869-0.000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