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和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殡葬师是文化的承接者,但由于工作性质较少被人们关注。目前尚未检索到有关不同人群对殡葬师及其职业认知和态度的调查研究,为了解不同职业人群对殡葬师及其职业的认知和态度,探究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于2014年7—9月对重庆、四川、甘肃、河南和河北5地1 181名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取目的性抽样,于2014年7—9月分别在华中、华北、西南和西北地区选择河南南阳、河北邢台、四川泸州、重庆和甘肃金昌作为调查地点,调查对象共1 181名,包括工人400人、农民工344人、护士208人、医生183人和其他职业46人。入选者均为汉族,属于当地长住居民(≥6个月)。本调查中,农民工为从农村到城镇的打工人员或在城镇做散工的农民;工人来自当地有正规企业注册的工厂。
1.2 方法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获得被调查者知情同意后,对其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共发放1 181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 181份,有效回收率100%。调查采用自编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职业、居住地、教育背景)、对殡葬师及其职业的认知和态度。问卷涉及对殡葬师及其职业态度的题目共10道,其中包括亲人、朋友和婚恋对象为殡葬师,社会对殡葬师关怀,高校开设殡仪专业,主动了解殡葬职业、和殡葬师聊天、告知他人有殡葬师朋友及其工作内容,回避殡葬师话题等方面的态度,按接受和排斥分别记1分和0分,满分10分,以得分均数为界,将态度划分为两个等级,得分>5分定为相对接受殡葬师及其职业,得分<5分定为相对排斥殡葬师及其职业。
1.3 质量控制方案实施前调查组对问卷内容进行反复讨论并进行小样本预调查,修改完善问卷及调查方案。正式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确保调查的一致性。调查结束后现场核对信息、收卷,及时完善信息和纠正问题。
1.4 统计分析采用Epi Data 3.1进行数据录入,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统计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人口学特征(表 1)调查对象共1 181人,男性618人(52.33%),女性563人(47.67%),平均年龄为(33.85±10.41)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占48.6%。
![]() |
表 1 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 |
2.2 对殡葬师职业性质知晓度
在被调查的1 181名对象中,86.5%(1 022/1 181)未接触过殡葬师,仅有6.9%(82/1 181)知晓殡葬师是事业单位编制。38.7%(457/1 181)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完全不了解殡葬师,另外61.3%(724/1 181)被调查者对殡葬师及其职业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其主要了解途径为身边人丧葬(22.8%,269/1 181)、电视新闻(22.2%,262/1 181)、报纸杂志(22.0%,260/1 181)、网络(19.4%,229/1 181)和通过殡葬师朋友(7.9%,93/1 181)。
2.3 对殡葬师及其职业认知(表 2)本次调查从殡葬师工作强度、技术难度、节假日休息情况、文化水平、从业者数量和行业前景等6个方面了解对殡葬师及其职业的认知。不同性别被调查者对殡葬师工作强度、技术难度、就业前景、文化程度和从业者数量的认知不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学历和职业的被调查者,在对殡葬师文化程度、假日休息、技术难度、从业者数量和就业前景方面的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地区调查对象对殡葬师文化程度、工作强度、技术难度、假日休息、从业者数量和就业前景6个方面认知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 |
表 2 对殡葬师及其职业认知的差异性分析 |
2.4 对殡葬师及其职业的态度(表 3)
问卷涉及对殡葬师及其职业态度的题目共10道,在1 181人中,有926人(78.4%)持接受态度,21.6%持相对排斥态度。经x2检验,不同性别被调查者在主动了解殡葬职业、与殡葬师聊天、告知他人殡葬师工作内容和殡葬师朋友4个方面态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地区调查对象在对殡葬师及其职业10个方面的态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教育背景的调查对象在亲人从事殡葬师,社会对殡葬师关怀,与殡葬师聊天,告知他人有殡葬师朋友及其工作内容等5个方面态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业被调查者对婚恋对象为殡葬师,高校开设殡仪专业,社会加强对殡葬师关怀,主动了解殡葬职业,与殡葬师聊天,告知他人有殡葬师朋友及其工作内容,回避殡葬师话题等8个方面态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 |
表 3 调查对象对殡葬师及其职业态度 |
2.5 对殡葬师及其职业态度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表 4) 以对殡葬师的态度(接受=1,排斥=0)作为应变量,将调查对象的年龄、地区、性别、职业、教育背景、是否接触过殡葬师和对殡葬师工作内容的了解等7个因素作为自变量,引入方程进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的地区、职业及对殡葬师工作内容的了解等3个因素是影响其对殡葬师及其职业态度的主要因素。相对于甘肃,重庆和四川的被调查者更接受殡葬师及其职业;被调查者中医生相对于工人更接受殡葬师及其职业;了解殡葬师工作内容的被调查者更接受殡葬师及其职业(P<0.05)。
![]() |
表 4 调查对象对殡葬师及其职业态度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3 讨 论
殡葬师有文案策划、市场营销、墓穴设计与管理、遗体化妆、遗体防腐整容,遗体搬运和遗体火化七个传统工种。已有研究表明殡葬师的文化水平较低[2],职业防护意识薄弱[3],工作地点存在职业暴露危险因素[4],心理健康状况低于正常水平[5]且工作环境存在显著的职业危害[6-8],是相对弱势的职业群体。我国殡葬服务业呈现出新政垄断的形式,属于民政部门及其下属的基层单位,基本属国有产权[9]。在1 181名调查对象中,仅6.9%知晓殡葬师事业单位编制,其知晓率可能与调查当地经济水平(殡葬费用、家庭经济消费水平)、地域(一些地区施行直接土葬)和文化风俗的差异有关。目前国内有4所院校开设高职殡仪专业(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和武汉民政职业学院)[1]。已有研究表明重庆殡葬师专业现状为人力资源配置不足,人员素质不高(殡葬企业员工总数为997人,仅有172人学历在大专以上,占17.3%);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主要由于殡葬行业的高利润在实际工作中并未得到体现[10]。本次调查的1181名对象中,30.1% 认为殡葬师的文化水平为大专以上 ;86.6%认为高等院校需要开设殡仪专业。人群对殡葬师文化程度的认知和态度与目前殡葬人员素质现状存在明显差异,所以应加强政府对高校殡仪专业的建设,加大媒体对殡葬师及殡仪专业的宣传,给予殡葬师良好的社会环境,稳固殡仪专业的青年队伍。本调查发现被调查者对殡葬师目前从业者数量和就业前景的认知都很模糊,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影响,导致殡葬从业者长期被排斥于主流社会之外,受到社会的歧视偏见[11]。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快,殡葬行业对殡葬师的需求量剧增,但殡葬师从业者“供不应求”[10],本调查中273人(23.1%)认为殡葬师目前从业人数少,因此政府应加强宣传,让人群正视殡葬职业。上海、广州、武汉和长沙地区调查显示人群对殡葬职工的普遍认知为社会贡献大,工资收入高,技术含量和社会地位低,而对以上地区殡葬职工的调查显示殡葬职业在社会中地位普遍较低[12]。本调查发现尽管926人(78.4%)对殡葬师及其职业持接受态度,但超过半数调查对象介意朋友和亲人从事殡葬职业,分析其原因可能与人群对殡葬职业知晓度和殡葬工作环境有关。多数调查对象想主动了解殡葬行业,认为社会应加强对殡葬师的关怀。我们建议政府应加大对殡仪馆硬件建设的投入,给予殡葬师良好的工作环境,正面宣传殡葬行业的重要性,提高殡葬职工的社会地位。
本调查发现多数被调查者希望殡葬师加强对死者家属的人文关怀。已有学者提出殡葬个性化亲情化服务的必要性[13]。我们希望在未来的高校殡仪专业教学中重视学生对殡葬文化、亲属人文关怀课程的学习,定期给予在职殡葬师人文关怀课程的培训。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快,殡葬工作凸显出其社会性、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社会正常运转不可缺少的工作环节,因此政府应加强对殡葬服务重要性的认识,鼓励高等院校开设殡仪专业,正确引导人民认识殡葬工作,正视殡葬行业从业者,给予殡葬工作者应有的社会尊重和肯定,维护殡葬服务从业者队伍的稳定。我们希望后续有关殡葬的研究能关注殡葬行业职工职业防护意识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
[1] | 任俊圣, 陈玉婷. 高职院校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 31(7) : 56–57. |
[2] | 郑荣贵, 李振富. 殡仪服务的现状与思考[J]. 社会工作研究, 1995, 3 : 47–49. |
[3] | 周雪媚, 刘国军. 殡仪职工手卫生措施的效果调查[J].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0, 27(5) : 588–591. |
[4] | Kelly N, Reid A. A health and safety survey of Irish funeral industry workers[J]. Occupational Medicine, 2011, 61 : 570–575. DOI:10.1093/occmed/kqr131 |
[5] | 梁芝国, 罗维肖, 谭海欧. 贵港市殡仪馆工作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2003, 15(11) : 679. |
[6] | 秦贤星, 黄君伟, 蒙昭平, 等. 殡仪馆职工健康检查结果分析[J]. 广西医学, 1989, 11(4) : 278. |
[7] | 周雪媚, 李玉光, 刘国军, 等. 殡仪场所空气微生物污染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10, 26(8) : 1054. |
[8] | 刘恩初. 我国殡葬服务业垄断形式判断及其绩效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 2012, 10 : 71–73. |
[9] | 郑添华, 宋莉. 重庆地区现代殡仪专业就业环境分析[J].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2014, 10(1) : 13–16. |
[10] | 熊英. 从《入殓师》探析提高殡葬职业社会地位的途径[J]. 学理论, 2010, 10 : 118–119. |
[11] | 熊英, 王夫子, 罗艳珠. 殡葬职工职业声望的调查与分析[J].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13(3) : 102–104. |
[12] | 杨德慧. 殡葬个性化服务之我见[J].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7(4) : 26–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