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卫生  2016, Vol. 32 Issue (10): 1368-1372   PDF    
农村30月龄幼儿行为发育及与智力和运动发展关系
杨雪1,2, 朱中海1, 刘丹丽1, 张敏1, 杨文方3, 程悦1, 曾令霞1     
1.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 陕西 西安 710061 ;
2. 西北妇女儿童医院保健部 ;
3.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预防保健科
摘要: 目的 探讨陕西农村30月龄幼儿的行为发育特点及其与智力及运动发展的关系。 方法 运用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对977名陕西农村30月龄幼儿的智力发育、运动发展以及行为表现进行测查,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行为发育特点,采用Spearman秩相关以及偏相关分析行为发育与智力及运动发展的关系。 结果 从各行为条目得分情况看,30月龄的幼儿正性情绪逐渐增加,如合作性(3.9±0.8)分、总的情绪(4.1±0.6)分、寻物的倾向性(3.9±0.7)分、持久性(4.1±0.5)分、观看兴趣(3.9±0.5)分,得分较高;负性情绪逐渐减少,如害怕(1.7±0.8)分、紧张(2.5±0.6)分、吮吸兴趣(1.1±0.5)分,得分较低;对25个行为条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出6个公因子,分别为活动性、社会适应性、专注性、持久性、运动协调性以及亲和性,总方差贡献率为56.77%;各行为因子与智力发展的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调整后的相关系数绝对值为0.081~0.359;活动性、专注性、持久性以及运动协调性与运动发展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后的相关系数绝对值为0.080~0.475。在所有的行为因子中,活动性与智力及运动发展的相关程度最高,调整后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59、0.475。 结论 良好的行为表现与幼儿的智力、运动发育存在正性关联。对幼儿的异常行为进行合理干预和早期教育,促使其良好行为的形成,有助于提高其运动能力和认知能力。
关键词幼儿     异常行为     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    
Behavioral development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mental and psychomotor development among rural infants of 30-month-old in Shaanxi province
YANG Xue1,2, ZHU Zhong-hai1, LIU Dan-li1, et al     
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and Health Statistics,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College of Medicine,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Province 71006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mental and psychomotor development among rural 30-month-old infants in Shaanxi province. Methods Totally 977 rural infants born between 2002 and 2006 in 2 counties in Shaanxi province were followed up retrospectively and their mental,psychomotor,and behavior development at the age of 30 months were assessed by using Bayley 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BSID).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extract the major factors.Spearman and partial correlation were used to evaluate associations of mental and psychomotor development with behavioral development. Results The 30-month-old infants had relative higher scores for cooperativeness (3.9±0.8),emotional tone (4.1±0.6),object orientation (3.9±0.7),endurance (4.1±0.5),and sights (3.9±0.5),but lower scores for fearfulness (1.7±0.8),tension (2.5±0.6),and sucking thumb or fingers (1.1±0.5),respectively,suggesting the enhanced positive emotion and declined negative emotion among the infants.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revealed 6 common factors (activity,social adaptability,concentration,endurance,motor coordination,and affinity) associated with mental development index (MDI) and the 6 factors accounted for 56.77%variation of MDI,with the adjuste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ranging from 0.081 to 0.359;however,of the 6 factors only 4 (activity,concentration,endurance,and motor coordination)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psychomotor development index (PDI),with the adjuste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from 0.080 to 0.475.In all of behavior factors,activity factor was most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MDI and PDI. Conclusion Well developed behavior i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MDI and PDI.Early education and intervention targeted on abnormal infant behavior could help to improving infant behavior development,cognitive abilities and motor skills.
Key words: infant     abnormal behavior     Bayley 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    

儿童行为问题是指在童年期出现的,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均超过了相应年龄所允许的正常范围的异常行为,包括情绪异常和行为异常[1]。儿童行为问题不仅影响儿童时期的气质发展和认知发展,这种影响甚至还会持续到青少年期以及成年期[2],成为反社会行为和违法行为的根源[3]。国内外研究显示,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5%~30%[4-5]。在中国,尤以农村儿童行为问题更为严重[6-7]。以往的调查研究中,研究者主要关注婴幼儿的智力、运动发育,对行为发展的研究较少,特别是针对农村婴幼儿的相关研究。鉴于此,本研究于2006年7月—2008年8月对陕西省农村30月龄幼儿进行随访调查,探讨他们的行为发育特点以及行为发育对智力及运动发展的影响,从而为农村婴幼儿异常行为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为随访队列研究,调查对象的母亲曾完整参加过2002—2006年的“孕期微营养素干预预防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及早产”的社区干预性研究[8]。调查对象为出生于2004年1月—2006年2月间的陕西省长武县及彬县的活产单胎婴儿,在其30个月龄时,由随访研究人员在其监护人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对幼儿进行随访调查。本次共随访到977名(男/女=611/366)幼儿,其中,有825名幼儿为自然分娩,足月出生者有952名,占全部调查对象的97.4%,2例婴幼儿有新生儿窒息史,有734例幼儿为第一胎。调查对象均无出生缺陷,平均月龄为(30.6±0.6)个月,平均分娩孕周为(39.9±1.6)周,出生后五分钟阿氏评分平均为(9.9±0.5)分。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采用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Bayley Scales of Infants Development,BSID)中国城市版[9],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均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BSID是用于评定1~30月龄的婴幼儿,包括智力量表、运动量表和行为记录表 3部分。智力量表共有163个条目,包含适应性行为、语言和探索活动等内容,测试结果用智力发展粗分表示;运动量表共有81个条目,包含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平衡协调能力等内容,测试结果用运动发展粗分表示。在BSID量表中,智力发展粗分、运动发展粗分为儿童所能通过的总条目数,通过标准的换算方法后[10],将粗分换算成智力发展指数(mental development index,MDI)、精神运动发展指数(psychomotor development index,PDI)。行为记录表(Infant Behavior Record,IBR)共有30个条目,其中有25个条目采用的是等级评分原则,用于对婴幼儿所表现行为进行定性评估,得分越高说明幼儿在该项行为的表现越明显。

1.2.2 调查方法

所有调查对象的出生基线资料以及母亲的孕期状况,均是通过社区干预研究的数据库获得[8]。幼儿的出生体重及出生身长是由产房助产士在孩子出生后1 h内测量得到。体重测量采用精度为10 g婴儿体重秤,卧位身长测量采用精度为1 mm的卧位身长测量仪进行测量。对幼儿的量表测评是在村卫生室或研究对象家中进行,调查员每2人1组,调查员在评分一致时记录得分,评分不一致时进行项目的重测后再记录得分。本研究通过了医学伦理委员会的伦理审查(2013-093),符合伦理原则。

1.3 统计分析

采用Access建立数据库和逻辑检查程序,数据录入采用专人双录入法,对两次录入不一致的数据及时进行原始问卷查询并予以修正。统计检验采用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的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数据用x±s或者中位数(median,M)和四分位间距quartile range(QR)进行描述,分类数据用百分数进行描述。探索性因子分析用于研究30月龄幼儿的行为发育特点,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公因子,将特征根>1作为提取标准,并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以使行为因子意义更明确,在因子分析前通过Kaiser-Meyer-Olkin(KMO)和Bartlett's球形检验,发现该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用Spearman秩相关以及偏相关分析来探讨行为发育与智力及运动发展的关系。

2 结果 2.1 调查家庭及幼儿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本次调查共随访到977名30月龄的幼儿,男童611人,占62.5%,女童366人,占37.5%;他们的平均出生体重为(3 199.1±405.9)g;平均出生身长为(49.1±2.5)cm;。孕妇平均年龄为(25.4±4.6)岁,平均上臂围为(23.1±1.8)cm。有346名孕妇在孕期补充的营养素为叶酸,334人补充叶酸+铁,301人补充多维营养素,分别占35.4%、33.8%、30.8%。主动或被动吸烟的孕妇占56.3%(550/977),孕期暴露于有毒化学品的有 24.4%(238/977),孕期暴露于酒精的有14人(1.4%)。孕妇及丈夫学历为初中及以下者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88.2%(862/977)、80.1%(779/972),职业为农民的分别占85.3%(833/977)、76.4%(746/977)。经济贫困的家庭有227户,占23.2%(227/977);有734户家庭只有1个孩子,占全部家庭的75.1%。

2.2 BSID各条目得分情况及不同性别幼儿得分比较(表 1)

在行为记录表中,行为条目的得分呈偏态分布。在所有的行为条目中,30月龄幼儿在害怕、紧张、吮吸兴趣等行为表现上得分低,在合作性、总的情绪、寻物的倾向性、持久性、观看兴趣等行为表现上得分高。总的来说,30月龄幼儿的情绪是快乐的,对外界事物的兴趣增加,并且有适当的注意力、活动性和反应性。男女幼儿的行为发育在害怕、表现兴趣感觉区、倾听声音兴趣、敲打兴趣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男童在害怕条目的得分低于女童,在表现兴趣感觉区、倾听声音兴趣以及敲打兴趣上的得分高于女童。在其他行为条目上,男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表 1 30月龄幼儿BSID各条目得分情况及不同性别幼儿得分比较(n=977)

2.3 各行为条目与MDI、PDI相关性

将各行为条目分别与MDI、PDI进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除了紧张、吮吸兴趣、平静兴趣、能量和运动协调性等行为条目外,MDI与其他行为条目均呈现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P<0.05),其中合作性、表现兴趣的感觉区、操作性与MDI的相关程度较高,相关系数(r)分别为0.442、0.465、0.401。各行为条目与PDI 的相关性,除了在敲打兴趣、吮吸兴趣、能量和运动协调性、精细运动的协调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合作性和身体运行与PDI之间的相关程度较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395、0.439。合作性和能量水平这2个行为条目与MDI、PDI均有较强的相关性。吮吸兴趣以及能量和运动协调性与MDI、PDI均无相关性。害怕、吮吸兴趣以及粗大运动协调性与MDI、PDI均呈负相关。

2.4 行为条目因子分析结果(表 2)

经KMO和Bartlett's球形检验,得到KMO=0.859,P<0.001,提示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对25个行为条目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最后提取出了6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6.77%。这6个因子依次反映了活动性、社会适应性、专注性、持久性、运动协调性、亲和性等行为特点。

表 2 30月龄幼儿行为条目因子分析结果

2.5 各行为因子与MDI、PDI相关性(表 3)

经因子分析后得到各行为因子的标准化得分,且呈(0,12)正态分布,男童(0.058±0.988)在社会适应性行为表现上的得分高于女童(-0.098±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8,P=0.017)。在其他行为表现上,男女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将6个行为因子分别与MDI、PDI进行相关分析,发现除了社会适应性以及亲和性与PDI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行为因子与MDI、PDI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其中,活动性行为与MDI、PDI的相关程度最高,持久性与MDI的相关性虽有统计学意义,但相关程度较弱,相关系数仅为0.083。控制孕妇服用的营养素种类及用量、分娩孕周、幼儿出生体重、幼儿月龄、性别、母亲分娩时年龄、父母亲学历和职业、家庭经济、家庭孩子数等可能的混杂因素后,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与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活动性行为与MDI、PDI依然呈现较高程度的相关性,偏相关系数(r')分别为0.359、0.475,运动协调性与MDI、PDI的相关程度变弱。

表 3 30个月龄幼儿行为因子与MDI、PDI的相关性

3 讨论

30月龄的幼儿有一定的社交应答能力,这个阶段的幼儿减少了对母亲的依恋,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能够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他们在言语表达能力以及感知觉方面的迅速发展,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积极的推动力量。

婴幼儿的行为表现与他们的年龄、居住环境、风俗习惯以及家庭教育有较大关系,不同年龄阶段的婴幼儿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发育特点。本研究提取出的6个行为因子,依次反映了30月龄幼儿的活动性、社会适应性、专注性、持久性、运动协调性以及亲和性等行为特点。国内外学者对通过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行为发育进行探索,提取出了不同的行为因子,Matheny[11]在1980年用贝利婴幼儿发育量表对436例双生子进行随访研究,分别在其3、6、9、12、18、24个月龄时进行行为监测,最后提取出了5个主要行为因子和2个次要行为因子,主要的行为因子为:目标定向性、测验时情感外向性、活动性、视听反应以及运动协调性。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其行为发育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但活动性、目标定向性以及协调性在各阶段均有体现[11-13]。本次随访调查的是30月龄的幼儿,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与人交流的能力逐渐增强,从而促进了其社会适应性以及亲和性等行为特征的体现。

在本次研究中,活动性所占的方差贡献率最高,活动性不仅包括了能量水平,还包括了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国内外研究均提取出了活动性这一行为类型[11-13]。30月龄的幼儿动作和技能的发展较完善,不再依赖看护人,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活动,逐渐开始了对外界环境的探索,这对他们的智力、运动发展以及个性的形成均具有重要作用。并且,他们在语言表达以及感知觉方面的发展已趋于完善,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这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还有研究发现,专注性和持久性这2个行为类型,反映的是一个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强的孩子在认知方面会有比较好的发展[11]

行为发育与智力及运动发展之间相互影响,在本研究中,所有的行为因子均与智力以及运动发展有关系。智力及运动发展的得分越高,幼儿在活动性、社会适应性、专注性以及亲和性等行为方面的得分也越高。其中,幼儿的活动性与智力及运动发展的关联性最高。行为发展最重要的年龄大约是在2.5~3岁[14],在这个年龄段的幼儿,行为处于被动发展阶段,易于训练,可塑性及纠偏性最强。本研究所用的贝利婴幼儿行为记录表对30月龄幼儿进行行为测评,并不能按其行为得分的高低,来判断幼儿是否有行为问题,只能初步发现幼儿可能存在的不良行为发育。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幼儿的不良行为表现,并进行合理干预和早期教育,能够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表现,从而促进心理的正常发育,进而提高运动能力和认知能力[15]

有研究发现,2岁以后的幼儿不仅能有意识的记忆事情,并且在个性发展上往往表现为行为的模仿性,对这个时期的幼儿进行早期教育,可达到良好的效果[16]。但是,目前的儿童保健系统,对儿童的保健仍停留在体格发育评价上,对异常行为问题的筛查还未普遍开展,导致了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低。

本研究所随访的977名30月龄的幼儿,他们的母亲参与过孕期微营养素干预预防不良出生结局的社区干预研究,孩子出生后,有专业人员对孩子进行定期随访。研究结果显示,孕期的干预措施以及定期的随访使得这批孩子在智力及运动方面的发展优于普通的农村孩子,接近于城市孩子的平均水平[17]。尽管这批孩子的结果不能很好代表农村婴幼儿的特点,但结果已显示农村幼儿的行为表现与智力、运动发育之间的正性关联,因此,建立健全儿童保健服务体系,提高行为问题的筛查技术,尽早对儿童进行行为筛查,并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将对儿童智力及运动的健康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雪荣. 儿童行为与情绪障碍[M]. 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7 : 1 -282.
[2] Anselmi L, Barros FC, Teodoro ML, et al. Continuity of behavioral and emotional problems from pre-school years to pre-adolescence in a developing country[J].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 2008, 49 (5) : 499–507. DOI:10.1111/j.1469-7610.2007.01865.x
[3] Shi Z, Bureau JF, Easterbrooks MA, et al. Childhood maltreatment and prospectively observed quality of early care as predictors of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features[J]. Infant Mental Health Journal , 2012, 33 (1) : 55–96. DOI:10.1002/imhj.20295
[4] 孙加司, 蔡景钰, 王烈. 牡丹江市小学生行为问题及家庭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 2012, 28 (7) : 964–966.
[5] Campbell SB. Behavior problems in preschool children: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J].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 1995, 36 (1) : 113–149. DOI:10.1111/jcpp.1995.36.issue-1
[6] 徐晓敏, 吴汉荣. 中国城乡小学生行为问题比较研究[J]. 中国妇幼保健 , 2010, 33 (25) : 4889–4991.
[7] 余学, 戴秀英, 李秋丽, 等. 农村回族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J]. 中国公共卫生 , 2014, 30 (7) : 857–860.
[8] Zeng L, Cheng Y, Dang S, et al. Impact of micronutrient supplementation during pregnancy on birth weight,duration of gestation,and perinatal mortality in rural western China:double blind clus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BMJ , 2008, 337 : 1211–1215.
[9] 易受蓉, 罗学荣, 杨志伟, 等. 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在我国的修订(城市版)[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 1993, 1 (2) : 71–75.
[10] Bayley N. The Bayley 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M].2nd ed. San Antonio,TX: Psychological Crop, 1993 .
[11] Matheny AP. Bayley's infant behavior record:behavioral components and twin analyses[J]. Child Development , 1980, 51 : 1157–1167. DOI:10.2307/1129557
[12] 万国斌, 李雪荣, 龚颖萍. 贝利婴儿行为量表因子分析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 1999, 7 (1) : 28–30.
[13] 王为实, 万国斌, 武丽杰. 婴儿测试行为与智力发展相关性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 2005, 13 (4) : 462–464.
[14] 张作记. 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 北京: 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5 : 1 -506.
[15] 王秀玲, 毛美玲. 儿童保健对儿童早期发展效果评价[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 2008, 16 (2) : 246–247.
[16] 梁峰. 全国婴幼儿行为发育与贝利量表评定方法讲习班教材[M]. 湖南: 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2006 : 1 -35.
[17] Li Q, Yan H, Zeng L, et al. Effects of maternal multimicronutrient supplementation on the mental development of infants in rural western China:follow-up evaluation of a double-blind,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J]. Pediatrics , 2009, 123 (4) : e685–e692. DOI:10.1542/peds.2008-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