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卫生  2016, Vol. 32 Issue (6): 825-827   PDF    
应对方式对社区居民应激感觉与焦虑调节效应
陈卓, 杨秀贤, 邱晓慧, 周佳玮, 乔正学, 王琳, 杨艳杰     
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心理学教研室,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摘要: 目的 了解应对方式在社区居民应激感觉与焦虑症状之间的调节作用。 方法 于2011年9月应用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简易应对方式问卷(WCQ)、应激感受量表(PSS)为研究工具, 对哈尔滨市南岗保健社区3 589名居民进行调查, 采用相关分析和分层回归方法来检验调节效应。 结果 社区居民焦虑比例为43.94%(1 577/3 589), 其中“轻度”、“中度”、“中重度”、“重度”焦虑检出率分别为32.04%(1 150/3 589)、10.14%(364/3 589)、0.97%(35/3 589)、0.47%(17/3 589);社区居民焦虑为(4.31±4.21)分, 积极应对为(1.78±0.61)分, 消极应对为(1.36±0.67)分, 应激感觉为(22.20±4.79)分; 应激感觉、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和焦虑症状之间均呈明显相关关系; 交互作用项“应激感觉×积极应对”的回归系数在以焦虑症状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中显著(β=0.033, t=2.181, P=0.029)。 结论 积极应对在应激感觉和焦虑症状之间起调节效应, 应激感觉对积极应对低分组焦虑症状的影响更大。
关键词社区居民     应激感觉     应对方式     焦虑症状     调节效应    
Coping style as a moderator in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stress and anxiety symptoms among urban community residents
CHEN Zhuo, YANG Xiu-xian, QIU Xiao-hui, et al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15008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moderating effect of coping styl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stress and anxiety symptoms among urban community residents. Methods Using cluster random sampling, 3 589 residents from four urban communities in a district of Harbin city were surveyed with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Scale (GAD-7), 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WCQ), and Perceived Stress Scale (PSS).Hierarchical multiple regression was adopted in data analyses. Results Among the participants, the detection rate of anxiety symptoms was 43.94%(577/3 589)and the detection rate of mild, moderate, moderately severe, and severe anxiety symptoms were 32.04%, 10.14%, 0.97%, and 0.47%, respectively.For all the participants, the mean score of GAD-7 was 4.31±4.21;the mean score for positive coping was 1.78±0.61 and that for negative coping was 1.36±0.67;and the mean score of PPS was 22.20±4.79.There we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coping style and anxiety symptoms and between negative coping and anxiety symptoms.The regression coefficient for interactive item for positive coping and perceived stress was significant in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with anxiety symptom as the dependant variable (β=0.034, t=2.181, P=0.000). Conclusion The study reveals that positive coping mode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stress and anxiety symptoms among urban residents and the perceived stress shows a much stronger influence on anxiety symptoms among the residents with low positive coping score.
Key words: community residents     perceived stress     coping style     anxiety symptom     moderating effect    

焦虑作为社区居民常见的负性情绪,严重影响人们生活、工作和人际交往,长期焦虑会导致慢性躯体化障碍,进而引发各类身心疾病,显著增加卫生服务利用成本,给个人及社会施加了沉重的负担[1]。有研究表明,焦虑的产生与应激性生活事件相关[2]。而应激性生活事件可否导致焦虑,不仅与事件自身的属性有关,而且受个体对其认知评价及应对方式等多种原因的影响[3]。应对方式是指个体处于应激环境或遭受应激事件时,为平衡自身精神状态所做出的认识和行为上的努力,是有意识、有目的和灵活的调节方式,以期调节因应激而产生的各种情绪或躯体反应[4]。积极有效、针对问题的应对有利于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而消极无效、规避问题则有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对社会的不良适应。遭遇同一应激事件,不同个体的心理反应会表现出差异,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式。为此,本研究于2011年9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保健社区3 589名居民进行焦虑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并检验应对方式作为第三方变量在社区居民应激感觉和焦虑症状之间是否存在调节效应,为有效地对社区居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提供参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4个社区符合入组条件的居民为研究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 600份,若缺失率>10%则视为无效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3 589份,有效回收率为99.7%。3 589人中男性1 691人(47.1%),女性1 898人(52.9%);年龄范围为17~82岁,平均年龄(40.83~14.94)岁。

1.2 方法

采用项目组编制的心理健康问卷,在社区居民签属知情同意书后,由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对其进行入户调查。心理健康问卷包括:(1)广泛性焦虑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GAD-7)[5]:主要用于GAD的筛查和严重度评估,共7个条目,根据症状出现的频度分为0~3共4级评分。分值5、10、15分别对应代表“轻度”、“中度”、“重度”焦虑程度分界值。中文版本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灵敏度和特异度均在85%以上[6]。(2)简易应对方式问卷(Ways of Coping Questionnaire,WCQ)[7]: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2个维度(分量表)构成,包含20个条目,每个条目分0(不采用)到4(经常采用)共4级评分,结果为积极维度平均分和消极维度平均分。其中,积极应对维度由条目1~12组成;消极应对维度由条目13~20组成,信效度良好。(3)应激感受量表(Perceived Stress Scale,PSS)[8]: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应激感受评定工具,该量表是由Cohen[9]等于1983年编制的自评工具,本次采用的是其中10条目版本PSS-10的中文版,信效度较好。每个条目分为0(从来没有)到4(非常常见)共5级评分。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 Data 3.1软件双录入建立数据库,引用SPSS 19.0软件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和分层回归分析。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GAD-7得分情况

以焦虑症状群分量表(GAD-7)为筛查量表,分值≥5分者共1 566人,设为焦虑症状筛查阳性组;分值< 5分者共2 023人,设为焦虑症状筛查阴性组。焦虑症状检出率为43.63%(1 566/3 589)。GAD-7得分在0~21分之间,平均分为(4.31±4.21)分;轻度、中度、中重度、重度焦虑检出率分别为32.04%(1 150/3 589)、10.14%(364/3 589)、0.97%(35/3 589)、0.47%(17/3 589)。

2.2 应激感觉、应对方式、焦虑之间相关分析(表 1)

分析结果显示,焦虑与应激感觉、消极应对均呈明显正相关,与积极应对呈明显负相关;应激感觉与焦虑、消极应对均呈明显正相关,与积极应对呈明显负相关。

表 1 应激感觉、应对方式、焦虑之间相关分析

2.3 社区居民应对方式调节效应分层回归分析(表 2)

将焦虑症状作为因变量,分层回归时首先引入主效应项应激感觉、应对方式,然后引入交互作用项“应激感觉×应对方式(积极应对、消极应对)”。若交互作用项回归系数显著,则调节效应存在。结果显示,应激感觉、消极应对均可以单独预测焦虑症状,“应激感觉×积极应对”的回归系数显著(β=0.034,t=2.181,P=0.029),积极应对具有调节效应。可见,应对方式的调节效应表现在相较于消极应对,积极应对在社区居民遭遇生活事件时对焦虑情绪的影响更为显著。

表 2 应对方式调节效应的检验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社区居民的焦虑情绪发生率为43.94%,高于国内其他城市的研究结果[10],说明焦虑是目前社区居民常见的心理问题。社区居民的应激感觉与焦虑有着比较高的相关性(r=0.395,P < 0.05),说明社区居民应激感觉越高,焦虑症状越严重。积极应对得分与焦虑得分存在显著负相关,消极应对得分与焦虑得分存在显著正相关,这与已有研究结果相同[11]。同时,应激感觉和积极应对的交互作用项“应激感觉×积极应对”的回归系数在以焦虑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中显著,提示积极应对在应激感觉和焦虑症状之间起调节作用。表明经常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降低焦虑水平,随着积极应对的升高应激感觉对焦虑的效应下降。较少采用积极应对的个体往往缺乏自信,否定自我,在面对应激性事件时容易感到自卑和无助,继而导致焦虑情绪的产生[12]。而积极应对方式使个体拥有正向的信念,从事建设性的行为,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避免焦虑抑郁等情绪。

本次研究证实在面临应激性事件时较多采取积极应对策略的社区居民较少出现焦虑。这个结果提示以后在社区居民焦虑的防治工作中指导者要加强心理辅导,尽量对社区居民可能遇到的各种应激事件进行详细地解析,帮助社区居民对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改变消极的生活态度,采用注重问题的应对策略,把注意力集中到所面临的问题上,通过各种认知和行为上的努力去解决,不断提高应对困难与挫折的技巧与能力,增强其处理应激事件的自信心,避免或减少出现过度的应激反应引发焦虑。相关部门也应妥善处理社区居民改善权益,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继续教育等实际问题,有效地提高社区焦虑人群的社会适应能力,增进人际关系,提高应对能力,做好面对应激事件的心理准备。

参考文献
[1] 操小兰, 黄悦勤. 焦虑障碍经济负担研究的系统评价[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10 :719–723, 728.
[2] Rabkin JG, Struening EL. Life events, stress, and illness[J]. Science, 1976, 194 (4269) :1013–1020 .
[3] 卢振华.坚韧人格与应激、心身反应的关系[D].天津师范大学, 2008:101-103.
[4] 王端卫, 张敬悬.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的因子分析[J]. 山东大学学报,2014,52 (3) :96–100.
[5] Spitzer RL, Kroenke K, Williams JB, et al. A brief measure for assessing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the GAD-7[J]. Arch Intern Med, 2006, 166 (10) :1092–1097 .
[6] 何筱衍, 李春波, 钱洁, 等. 广泛性焦虑量表在综合性医院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 上海精神医学,2010,22 (4) :200–203.
[7] 汪 向东, 王 希林, 马 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 : 122 -124.
[8] Cohen S, Kamarck T, Mermelstein R. A global measure of perceived stress[J]. J Health Soc Behav, 1983, 24 (3) :385–396 .
[9] 王振, 王渊, 吴志国, 等. 应激感受量表中文版的信度与效度[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5,25 (10) :1448–1451.
[10] 王小燕, 方鹏骞, 傅新巧, 等. 中部地区城市社区居民焦虑流行特点及心理护理服务利用态度调查[J]. 医学与社会,2012,25 (10) :74–76.
[11] 孟秀红, 黄朝辉, 孙莹, 等. 应对方式对生活满意度和抑郁, 焦虑症状关联的中介效应[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6 (5) :989–993.
[12] 陈冲, 刘铁桥, 陈洁, 等. 自我概念在应激性生活事件与抑郁、焦虑之间的调节效应分析[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0,37 (4) :19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