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和卫生保健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老龄化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据中国民政部数据,截至2013年底,中国≥60岁老年人人口20 243万人,数量已超过2个亿,占总人口的14.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 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1]。老龄化的到来,与其相关的老年性疾病的发生率逐渐攀升。近年来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发生率逐年增长,目前虽然对骨质疏松症已日益重视,但骨质疏松症的相关因素很多,目前认为骨质疏松的发生与激素的调控、营养状态、物理因素、免疫功能生活习惯和饮食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2],而从预防的角度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骨质疏松的主要特征是骨量减少及骨组织显微结构的退化,其严重后果表现为骨骼脆性增加及骨折危险性增加[3]。本研究于2013年10—11月对四川省成都市2个社区的中老年居民进行健康体检,共计调查645人,对骨质疏松症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7年度年龄划分标准,45~59岁为中年人,60~74岁为年轻老人,75~89岁为老年人[4, 5]。本研究对象来自于四川省成都市市中心和郊区2个社区。于2013年10月和11月对这两个社区的中老年居民进行健康体检年龄≥45岁,共计调查645人,包括男性199人,女性446人。排除罹患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糖尿病、多发性骨髓瘤、骨转移瘤、风湿性疾病等明显影响骨或钙代谢的疾病的研究对象。所有被调查者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1)查阅相关文献,自行设计的问卷,由经专业培训的调查人员面对面地进行访谈调查,用以筛查相关危险因素,调查过程中均经研究对象知情同意。接受调查 680人,有效问卷645份。问卷内容包括人群基线资料调查(个人基本资料、家族病史、骨折史、运动习惯等)和膳食调查。而膳食调查采用现场询问法。膳食数据参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1)[6]的推荐摄入标准,将数据进行分类。同时根据理想膳食模式评分法(desirable dietary pattern,DDP)[7]评价骨质疏松组与对照组的膳食模式。(2)骨密度测量:采用Metriscan骨密度仪对非优势手的第2、3、4手指中节进行骨密度测量。诊断标准参照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7]推荐标准,结合亚洲人群数据库给出对应T值。骨密度低于同性别同部位青年人群峰值骨密度均值的2.5个标准差,即T≤-2.5,则诊断为骨质疏松症。(3)身高体重测量:由经培训人员进行现场体格测量,分别采用身高计、电子秤对人群进行身高、体重的测量。问卷完成后进行严格复检,及时纠正和补漏。所有问卷调查均由同一组经培训的调查人员进行一对一的面访式调查。
1.3 统计分析采用Epi 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双录入。采用SPSS 17.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本次研究共调查645人,其中男性199人,女性446人。平均年龄为(62.96±8.356)岁;平均身高(155.842±7.690)cm;平均体重为(58.22±9.344)kg;平均体质指数为(23.92±3.24)kg/m2。经Metriscan骨密度仪测定诊断为骨质疏松者240例,骨量正常者405人。
2.2 骨质疏松症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表 1、2)![]() |
表 1 骨质疏松组与骨量正常组的体格指标 |
![]() |
表 2 骨质疏松组与骨量正常组单因素分析 |
对骨质疏松症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身高、体重、性别、文化程度、既往骨折史、饮用酒水饮料、谷类及薯类的摄入组、鱼虾及肉类的摄入组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有关(P<0.05)。
2.3 骨质疏松症多因素分析(表 3)![]() |
表 3 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症多因素分析 |
为消除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结合相关专业知识和单因素筛选结果,以是否患骨质疏松症为因变量,将年龄、身高、体重、性别、文化程度、既往骨折史、饮用酒水饮料、谷类及薯类的摄入组、鱼虾及肉类的摄入组,经常运动、补充钙剂、饮用奶制品纳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一步筛查对骨质疏松症发病有影响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身高、体重、经常运动、饮用奶制品与骨质疏松症发病有相关性;年龄、性别、既往骨折史与骨质疏松症发病有相关性。
3 讨 论本研究采用美国指骨X线骨密度仪(MetriScan TM)对人群进行骨质疏松筛查,该仪器应用放射吸收技术(RA)测量外周骨的骨密度,具有快速、操作简单、辐射剂量低的特点。欧美一项十几万人的临床实验表明,放射吸收技术(RA)的准确性和精确性与双能或单能X线吸收方法相比,在预测骨折危险性上是相同的,适用于大规模的人群筛查[8, 9, 10]。随着年龄的增长,OP的患病率也不断增高[11]。本次研究也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患骨质疏松的危险性增加。同时,女性患骨质疏松风险高于男性。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雌激素水平降低导致骨形成抑制,骨吸收亢进,形成骨质疏松[12, 13]。骨折是再发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强预测因素[14]。本研究显示有骨折史的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是无骨折史的1.895倍。与Ammann[15]、刘勇[16]、Cui等[17]人研究类似,本次研究发现高身高、高体重是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体型瘦小的中老年人更易患OP。有研究发现运动能够预防骨丢失,可刺激骨形成和改善骨微细结构[18]。体育锻炼是骨质疏松髋骨骨折的保护因素[19]。本研究结果显示,经常进行运动锻炼可以降低OP的发生。而牛奶含有丰富的钙,充足的钙的摄入对中老年的骨质疏松预防有重要意义[20, 21, 22]。本次研究发现,饮奶的人群骨质疏松的发病风险是不饮奶人群的0.547倍。
本研究提示,骨质疏松症受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运动及营养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全面考虑各个因素可有效预防中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1] | 民政部.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4-6-17)[2014-9-10].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mzyw/201406/20140600654488.shtml. |
[2] | 刘勇, 何华英. 中老年人原发性骨质疏松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 全科护理,2010,8 (7) :1950–1953. |
[3] | 杜如, 王纯玲. ≥ 50岁人群骨质疏松知识知晓情况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2014,30 (1) :118–119. |
[4] | 张锐, 修世国, 李东洙. 不同年龄段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1,19 (2) :179–180. |
[5] | 唐维敏. 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特点及药物治疗进展[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13 (30) :1923–1925. |
[6] | 王玉英, 陈春明, 何武. 应用期望膳食模式评价中国居民膳食结构[J]. 卫生研究,2000,29 (5) :294–304. |
[7] |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011年)[J].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1,4 (1) :2–17. |
[8] | Blake M, Chinn J, Steel SA, et al. A list of devices pecific thresholds for the clinical interpretation of peripheral-ray absorptions examinations[J]. Osteopros Int, 2005, 16 (12) :2149–2156 . |
[9] | Gasser KM, Mueller C, Zwahler M, et al. Osteoporosis case finding in the general practice:phalangeal radiographic absorptiometry with and without risk fracture for osteoporosis to select postmenopausal women eligible for osteoporosis to select post-menopausal women elegible for lumbar spine and hip densitometry[J]. Osteoporos Int, 2005, 16 (11) :1353–1362 . |
[10] | Thorpe JA, Steel SA. The Alara MetriScan phalangeal densiometer:evaluation and triage thresholds[J]. Br J Radiol, 2008, 81 (970) :778–783 . |
[11] | 朱夫璋. 健康体检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 (7) :790–792. |
[12] | 李敏, 李德禄, 郁泉珍, 等. 上海城区40岁以上女性骨密度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5,13 (3) :97–99. |
[13] | 李璞, 戴功瑾, 赵理. 骨密度与营养状况和生活方式的关系[J].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 (11) :2161–2161. |
[14] | 关珂, 师雯琦, 刘艳华, 等. 体力活动与广东省老年人髋骨骨折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J]. 华南预防学,2014,40 (2) :109–113. |
[15] | Ammann P, Bourrin S, Bonjour JP, et al. Protein undernutrition-induced bone loss is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IGF-I levels and estrogen deficiency[J]. J Bone Miner Res, 2000, 15 (4) :683–690 . |
[16] | 刘勇, 何华英. 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 (30) :143–145. |
[17] | Cui LH, Shin MH, Kweon SS, et a1.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body composition to bone mineral density at different sites in men and women of South Korea[J]. J Bone Miner Metab, 2007, 25 (3) :165–171 . |
[18] | Howe TE, Shea B, Dawson LJ, et al. Exercise for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osteoporosi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1 (7) . |
[19] | 帅平, 程幼夫, 刘玉萍, 等. 成都地区普通人群骨密度与骨质疏松流行现状分析[J]. 四川医学,2012,33 (9) :1680–1682. |
[20] | 李慧婷, 张秋菊, 陈霞, 等. 绝经期妇女膳食模式与骨质疏松症关系[J]. 中国公共卫生,2014,30 (11) :1418–1420. |
[21] | 刘伟军, 吴华, 王俊文, 等. 饮食及生活习惯对中老年男性骨密度影响[J]. 中国公共卫生,2009,25 (8) :911–912. |
[22] | Arslantas D, Metintas S, Unsal A, et al. Prevalence of osteoporosis in middle anatolian population using calcaneal ultrasonography method[J]. Maturitas, 2008, 59 :234–24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