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湖南省人民医院耳鼻喉科
青少年吸烟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成年烟民大部分从10~17岁开始吸烟。青少年吸烟率在整个欧洲、美国和加拿大均普遍增加[1]。中国青少年学生吸烟率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2]。预防青少年吸烟,帮助吸烟的青少年尽早戒烟具有重要价值。已有研究表明,压力与吸烟行为密切相关[3],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偏外向、冲动并表现出更多的反社会倾向,且心理健康状况较差[4],经常吸烟的大学生精神质和内外向性的得分高于不吸烟者[5]。为了解青少年吸烟行为的现状并探讨压力、人格、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2014年10—12月,选取湖南省4个地区6所中学2 18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为更好地预测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发生、预防和干预青少年吸烟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首先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确立湖南和甘肃2个省份4个地区进行调查,其次分别在初中和高中随机抽取3所中学,共选取湖南省张家界、常德、岳阳与甘肃省庆阳4个地区的6所中学,初一至高三6个年级,年龄在12~18周岁的中学生为对象。共发放纸质调查问卷2 660份,回收问卷2 380份,筛除废卷得到有效问卷2 183份。其中男生1 017人(46.6%),女生1 166人(53.4%),初一319人(14.6%),初二327人(15.0%),初三369人(16.9%),高一480人(22.0%),高二428人(19.6%),高三260人(11.9%)。
1.2 方法(1)中学生吸烟行为调查问卷:为自编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等人口学变量以及吸烟行为调查,在自编问卷中,对吸烟行为的定义参考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关于未成年人吸烟情况调查方法标准化建议中对于吸烟若干名词的定义[6],个人吸烟行为分为:每天吸烟者、每周吸烟者、试验吸烟者、不吸烟者。本问卷中要求报告自己的吸烟情况,①每周少于1支;②每周1支;③每周2~6支;④每周7支以上。在结果分析中,进行数据转换,②③④为“吸烟”,①为“不吸烟”。(2)青少年生活事件问卷(Adolescent Life Events Questionnaire,ALEQ):由57个条目构成,主要评估自己在过去的1个月中学习、家庭、情感等方面遇到的问题。问卷采用5级计分,总分越高说明所遭受的负性生活事件越多。ALEQ在我国青少年人群得到了应用,其信、效度符合测量学要求,α系数为0.93~0.95。[7](3)简易大五人格量表(NEO-Five-Factor-Inventory,NEO-FFI):该量表是测量人格的常用量表,在心理学家MeCrae和Costa(1992)的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NEO-PI)(1987)的基础上,经过2次修订发展而成,包括外倾性(extraversion,E)、宜人性(agreeableness,A)、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C)、神经质(neuroticism,N)和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O)5个分量表,共60个项目,采用0~4五级记分,得分越高说明越具有该项人格特征。在大学生中试用的结果显示其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5个分量表的α 系数为0.63~0.78[8]。(4)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由Zimet等学者编制,共有12个条目,包括家庭支持(4个条目)、朋友支持(4个条目)和其他支持(4个条目)等3个分量表。采用七点计分,总分越高表示感受到社会支持越多。该量表在中学生中试用的结果显示有较好的效度,α系数为0.89[9]。
1.3 统计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对资料进行t检验、χ2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与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青少年吸烟行为情况本调查研究中吸烟青少年为220人,吸烟率为10.1%。女生吸烟者31人,吸烟率为2.7%;男生吸烟者189人,吸烟率为18.6%。青少年吸烟行为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2.52,P<0.05),男生吸烟率明显高于女生。在年级上,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6个年级吸烟人数及吸烟率分别为8人(2.5%)、14人(4.3%)、36人(9.8%)、73人(15.2%)、77人(18.0%)、12人(4.6%)。青少年吸烟行为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75,P<0.05),随着年级的上升而增加,高二年级吸烟率最高,而初一、初二和高三年级吸烟率较低。
2.2 是否吸烟在压力、社会支持、人格各维度上得分比较(表 1)![]() |
表 1 是否吸烟在压力、社会支持、人格各维度上得分比较(x±s) |
吸烟青少年与不吸烟青少年在压力、社会支持、人格的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及尽责性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人格的神经质维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青少年吸烟行为与压力、社会支持及人格的相关分析(表 2)![]() |
表 2 青少年吸烟行为与压力、社会支持及人格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
青少年吸烟行为与压力、社会支持、人格的开放性、宜人性与尽责性维度均明显相关。具体而言,吸烟青少年与不吸烟青少年与社会支持、人格的开放性、宜人性与尽责性维度均呈明显负相关,与压力呈明显正相关;而压力与社会支持呈明显负相关;压力与人格的开放性、宜人性以及尽责性维度呈明显负相关。
2.4 性别、压力、人格及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logistic回归分析(表 3)![]() |
表 3 性别、压力、人格及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以是否吸烟为因变量(否=0,是=1),以相关分析中与吸烟行为有显著相关的变量包括性别、压力、人格的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及社会支持为自变量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压力、社会支持及人格的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可以较好地预测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发生。高压力、高尽责性、低社会支持、低开放性与宜人性的男性青少年吸烟的可能性更高。
3 讨 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女生吸烟率为2.7%,男生吸烟率为18.8%,男生的吸烟率明显高于女生。青少年吸烟行为存在性别与年级差异。这与林丹华、任学峰等[10, 11, 12]研究结果一致。随着年级的增长,青少年的吸烟率呈递增趋势,且高中生吸烟率明显高于初中生。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与高一、高二年级的青少年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加上学业压力增加等导致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感受到较大心理压力有关。
本研究中青少年吸烟行为与压力呈明显正相关,与不吸烟青少年相比较,吸烟青少年感受到的压力更大(t=-7.78,P<0.01)。这与张华强等[13]对青岛市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一致,该研究发现,经常出现心理压力问题的中学生,尝试吸烟率明显高于不出现或很少出现心理压力问题的中学生。在本研究中,社会支持与吸烟行为密切相关,高社会支持的青少年产生吸烟行为的可能性低。类似的结果如Steptoe[14]对学生压力、社会支持和健康相关行为的研究,表明压力情境下,吸烟行为会明显增加特别是在缺乏社会支持的学生身上尤为明显。
在面临压力时,不同人格特征的学生可能做出不同的应激反应。在本研究中,吸烟行为与人格的开放性、宜人性呈负相关。开放性维度得分高的青少年偏爱抽象思维,兴趣广泛,具有该类人格倾向的青少年个体,交友相对广泛,社会支持程度高,面对挫折与压力时容易排解情绪,较少选择诸如吸烟等不健康行为来释放压力;宜人性维度得分高的青少年重视和他人的和谐相处,具有该类人格倾向的青少年个体更倾向遵从学校的规定,较少会出现吸烟等不健康行为,这与孙海婷等[15]研究结果一致。
高压力、高尽责性、低社会支持、低开放性与宜人性的男性青少年吸烟的可能性更高。表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吸烟行为,应将重点放在男性青少年身上,培养他们成熟的压力应对方式、提升社会支持感,并针对不同的人格特征进行区别引导。
[1] | Currie C,Samdal O,Boyce W,et al.Health behaviour in school-aged children: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ross-national study:research protocol for the 2001/02 survey[R].Child and Adolscent Health Research Unit,University of Edinburgh,2001. |
[2] | 段佳丽. 我国11省市中学生及教职工烟草使用情况[J]. 中国学校卫生,2011,32 (9) :1153. |
[3] | Pomerleau O, Adkins D, Pertschuk M. Predictors of outcome and recidivism in smoking cessation treatment[J]. Addictive Behaviors, 1978, 3 (2) :65–70 . |
[4] | Smith GM. Personality and smoking: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J]. Learning Mechanisms in Smoking, 1970, 33 (24) :42–61 . |
[5] | 李慧民. 吸烟饮酒行为与大学生人格及心理健康的关系[J]. 中国公共卫生,2005,21 (4) :9–10. |
[6] | 翁心植, 邱鹤庚. 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吸烟情况调查方法标准化的建议(节译)[J]. 心肺血管病杂志,1984,1 :21–26. |
[7] | 杨娟, 章晨晨, 姚树桥. 高中生沉思与应激性生活事件对抑郁症状的影响:1年追踪研究[J]. 心理学报,2010,42 (9) :939–945. |
[8] | 姚若松, 梁乐瑶. 大五人格量表简化版(NEO-FFI)在大学生人群的应用分析[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 (4) :457–459. |
[9] | 李金钊.上海市中学生的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
[10] | 林丹华, 方晓义, 李晓铭. 青少年吸烟者的吸烟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 (2) :121–123. |
[11] | 任学锋, 安家璈. 中国青少年吸烟相关政策因素分析[J]. 中国健康教育,2000,26 (3) :14–27. |
[12] | 张黎, 朱小兵, 李军, 等. 护理专业学生吸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2005,31 (6) :730–733. |
[13] | 张华强, 逄增昌, 段海平. 青岛市城区中学生尝试吸烟与心理压力的关系分析[J]. 预防医学论坛,2009,37 (11) :1059–1060. |
[14] | Steptoe A, Wardle J, Pollard TM, et al. Stress,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related behavior:a study of smoking,alcohol consumption and physical exercise[J].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1996, 41 (2) :171–180 . |
[15] | 孙海婷, 罗正学, 关可心, 等. 当代高中生应激源、应对方式与人格特质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 (05) :732–7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