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超重肥胖不仅影响其学习能力、心理健康[1],增加早年患慢性病的风险[2, 3],该状态更会持续至成人[4],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儿童超重肥胖问题日益显著。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衡量成人超重肥胖的良好指标,但在儿童中,由于身高、体重受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其应用尚无统一标准。目前,国际上常用于评价儿童超重肥胖的标准主要有WHO标准、国际肥胖工作组(International Obesity Task Force,IOTF)标准、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标准,但不同标准下的超重肥胖检出率存在较大差异[5]。中国于2003年制定了≥7岁儿童超重肥胖判断标准[6],其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还有待探讨。本调查于2011年11月—2012年4月抽取中国7城市及邢台2个农村的幼儿园及小学生1 711人,对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及身体测量,旨在描述全国9地区调查点儿童超重肥胖现状,比较不同标准判定超重肥胖的异同,为后续研究选择儿童超重肥胖标准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2011年11月—2012年4月,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依据中国地域分布及经济水平,抽取北京、广州、成都、沈阳、苏州、兰州、郑州市及邢台的2个农村;其次从各调查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及农村地区乡镇中心分别抽取1家大型幼儿园及小学;最后从幼儿园中分别随机选择1个小班、中班、大班,从小学随机选取二和四年级各1个班级,班内学生均纳入本调查。共计抽取1 788人,最终合格样本1 711人,合格率为95.7%。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调查分为问卷调查及身体测量两部分。问卷调查由调查员与儿童监护人面对面填写,内容包括学龄儿童的一般情况、饮食行为习惯、每日静坐时间、运动情况、父母一般情况等;儿童体格测量部分由培训后的调查员测量并记录。
1.2.2 超重肥胖标准(1)WHO标准[7]:2006年运用1977年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NCHS)5~19岁儿童生长数据,及WHO ≤5岁儿童生长标准制定的0~19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标准。对于≤5岁儿童,规定BMI>平均BMI+2s为超重,BMI>平均BMI+3s为肥胖;5岁以上儿童BMI>平均BMI+1s为超重,BMI>平均BMI+2s为肥胖。(2)IOTF标准[8]:2005年运用来自全球6个国家的2~18岁儿童青少年生长数据制定的标准,该标准18岁时的超重肥胖界值与成人预测疾病的超重肥胖界值吻合。(3)美国CDC标准[9]:美国基于1977年NCHS调查数据及1963—1994年间5次大型国家调查数据制定的标准,规定BMI≥P85为超重、BMI≥P95为肥胖。(4)中国肥胖工作组(Working Group on Obesity in China,WGOC)标准[6]:中国肥胖工作组以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为参照人群,调查汉族7~18岁中小学生244 200余人,与生理、体脂成分等指标验证后制定的标准。
1.2.3 指标定义符合率为2种标准判定下结果相同的人数占总受检人数的比例。Kappa值为考虑机遇因素后2种标准判定结果一致性的大小,一般认为Kappa≤0.4为一致性极差,0.4 < Kappa < 0.75为中、高度一致,Kappa≥0.75为一致性极好[10]。
1.3 统计分析采用Epi Data 3.1进行数据平行双录入并校验后,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计算不同性别年龄组在不同标准下超重肥胖检出率,比较各个标准的差异;比较不同标准超重肥胖检出率的一致性(即Kappa值)。
2 结果 2.1 对象一般情况本次分析共纳入研究对象1 711人,其中男童888人,占51.90%;女童823人,占48.1%。对象年龄为3.0~11.9岁,平均年龄为(6.8±2.5)岁。其中3~4岁524人(30.63%),5~6岁479人(28.00%),7~8岁324人(18.94%),9~11岁384人(22.44%)。各年龄段男女比例均衡,男生平均年龄为(6.8±2.5)岁,女生平均年龄为(6.9±2.6)岁,男女童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不同年龄对象测量指标结果(表 1)![]() | 表 1 不同年龄对象身高、体重及BMI测量结果(M±s) |
男女童身高、体重在3~4岁及7~8岁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年龄增长,男女童BMI水平均呈逐渐上升趋势,4岁前女童平均BMI高于男童,4岁后男童平均BMI高于女童。各年龄段男女童BMI除9~11岁组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3 不同标准下超重肥胖检出率(表 2)![]() | 表 2 不同标准下超重肥胖检出情况 |
3种国际标准下,3~11岁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以美国CDC标准检出率最高(男21.1%,女15.7%),其次为WHO标准(男20.6%,女14.0%),IOTF标准检出率最低(男15.7%,女14.2%)。WHO标准下低年龄段超重肥胖检出率偏低,均低于IOTF及美国CDC标准,而高年龄段超重肥胖检出率则较高;美国CDC及IOTF标准超重肥胖检出率则不随年龄有较大波动,各年龄组内的美国CDC标准超重肥胖检出率均高于IOTF标准。对于≥7岁儿童,WGOC标准下的超重检出率均为最低,而肥胖检出率差异不大。各标准下男童超重肥胖检出率普遍高于女童。
2.4 不同标准间一致性(表 3)![]() | 表 3 不同标准间超重肥胖一致性情况 |
三大国际公认的判定标准间在超重肥胖判断上,符合率及Kappa值均较高,与中国WGOC标准一致性则欠佳;且各标准在肥胖判定下的一致性好于超重。
3 讨论本调查样本覆盖年龄段较广,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在全国范围内抽取样本,保证了样本的代表性,且按年龄分组后,各组男女人数均衡。本研究分性别、年龄在WHO标准、IOTF标准、美国CDC标准及WGOC标准下较全面地对儿童的超重肥胖检出率加以描述,并比较各标准间异同,对今后研究各标准的选取提供参考性建议。
本调查中WGOC标准下7~11岁男女童超重及肥胖检出率(男:14.2%和7.0%,女:9.2%和5.2%)仍处于较高水平,家长应对该阶段儿童饮食、运动等情况加以注意,以免超重肥胖的发生。虽然中国儿童超重肥胖水平略低于美国[11]及加拿大等发达国家[12],但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段超重肥胖检出率仍明显高于2005年全国体质调研[13]及2012年兰州市3~12 岁儿童及相应标准下的超重肥胖检出率[14],我国儿童超重肥胖率仍有上升趋势。且本研究儿童中男童超重肥胖率高于女童,与国内其他研究一致[13, 15]。
不同标准下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有较大差异。不同年龄段性别间美国CDC标准的超重肥胖检出率高于IOTF标准,与以往研究结果较一致[5, 12, 16]。而WHO标准检出率则随年龄变化而变化,5岁前超重肥胖率低于美国CDC及IOTF标准[16],而5岁后则高于其他2个标准[17],原因在于WHO标准对≥5岁儿童超重肥胖以1s及2s为界值,而对<5岁儿童以2s与3s为界值[18],故其超重肥胖检出会在5岁后明显提高。在各标准间判定一致性的比较中,三大国际标准的符合率及Kappa值在检验中国3~12岁儿童超重肥胖上一致性均很高,但与我国WGOC标准一致性则较差,其中IOTF标准的超重判定与我国标准一致性最高(符合率=91.1%,Kappa值=0.658),美国CDC标准的肥胖判定与我国标准一致性最高(符合率=96.5%,Kappa值=0.739)。4大标准对于肥胖的检出率一致性高于超重。
综上所述,我国儿童超重肥胖率仍居高不下。美国CDC标准超重肥胖检出率普遍高于IOTF标准,WHO标准检出率则因年龄段而异;各国际标准间一致性较高,但与我国标准一致性较差。提示我国学者在比较不同研究儿童超重肥胖率及选择超重肥胖参考标准时,尤其是对 < 7岁儿童超重肥胖判定时要慎重,需考虑建立这些标准的参照人群及其与我国儿童总体发育特征上的差异,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标准。
[1] | 石倩,王莉,王芳芳,等.超重和肥胖对儿童学习成绩及心理健康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12):1573-1576. |
[2] | Lu X,Shi P,Luo CY,et al.Prevalence of hypertension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children from a large school-based population in Shanghai,China[J].BMC Public Health,2013,13:24. |
[3] | 戎芬,武俊青,李玉艳,等.儿童期慢性病相关指标与超重肥胖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5,31(4):506-509. |
[4] | Guo SS,Chumlea WC.Tracking of body mass index in children in relation to overweight in adulthood[J].Am J Clin Nutr,1999,70(1):145S-148S. |
[5] | O'Neill JL,McCarthy SN,Burke SJ,et al.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Irish school children,using four different definitions[J].Eur J Clin Nutr,2007,61(6):743-751. |
[6] |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97-102. |
[7] | de Onis M,Onyango AW,Borghi E.Development of a WHO growth reference for school-aged children and adolescent[J].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2007,85(9):660-667. |
[8] | Cole TJ,Bellizzi MC,Flegal KM,et al.Establishing a standard definition for child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orldwide:international survey[J].BMJ,2000,320(7244):1240-1243. |
[9] | Kuczmarski RJ,Ogden CL,Guo SS,et al.2000 CDC Growth Charts for the United States:methods and development[J].Vital Health Stat 11,2002,11(246):1-190. |
[10] | 詹思延,叶冬青,谭红专.流行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35. |
[11] | Ogden CL,Carroll MD,Kit BK,et al.Prevalence of childhood and adult obesity in the United States,2011-2012[J].JAMA,2014,311(8):806-814. |
[12] | Twells LK,Newhook LA.Obesity prevalence estimates in a Canadian regional population of preschool children using variant growth references[J].BMC Pediatr,2011,11:21. |
[13] | 张伋,马军,李百惠,等.基于BMI判定超重肥胖4个标准的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03):207-210. |
[14] | 张兰华,刘清,马翠玲.兰州市3-12岁儿童BMI肥胖标准参考值[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9):4557-4560. |
[15] | 李贺体.不同超重、肥胖体重指数标准筛查中国儿童青少年的比较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
[16] | Padula G,Salceda SA.Comparison between references of the overweight and obesity prevalence,through the Body Mass Index,in Argentinean children[J].Arch Latinoam Nutr,2008,58(4):330-335. |
[17] | Gonzalez-Casanova I,Sarmiento OL,Gazmararian JA,et al.Comparing three body mass index classification systems to assess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Rev Panam Salud Publica,2013,33(5):349-355. |
[18] | Monasta L,Lobstein T,Cole TJ,et al.Defining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pre-school children:IOTF reference or WHO standard?[J].Obes Rev,2011,12(4):295-3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