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国家卫生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
3.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体检中心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45%的心血管发病和死亡与高血压有关[1, 2]。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数据显示,中国≥18岁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33.5%,同时高血压患病率仍以每年2~3%的速度增长[3]。高血压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且造成了巨大的疾病和经济负担,据估计2010年高血压造成约45万例患者死亡,导致经济负担超过660亿元,占中国卫生总费用的3.4%[3]。随着我国城市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高血压的患病情况呈现出不同的流行病学特征,国内外研究发现,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年龄均为高血压水平的危险因素,且两者对高血压的发病还有交叉作用,能显著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4, 5]。为分析中国成人BMI、年龄与血压水平的相关性,为高血压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于2008年1月—2009年1月在北京、重庆两地抽取79 012名20~80岁参加健康体检的成年人,按年龄、性别描述其血压和BMI的分布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BMI、年龄与血压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BMI对收缩期高血压和舒张期高血压的预测作用。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北京、重庆两地选择2个具有代表性的体检中心,抽取2008年1月—2009年1月参加健康体检的人群作为目标人群,排除患有严重疾病者、严重精神疾病者、孕妇以及缺失相关数据者,抽取其中79 012名20~80岁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8 171人(61.0%),女性30 841人(39.0%),平均年龄为(45.6±13.7)岁。
1.2 方法由体检机构的专业医生和护士采用统一的测量方法测量身高、体重及血压,并计算BMI=体重(kg)/身高2(m2)。身高的测量按要求固定测量皮尺,测量时脱鞋,保证受试者正确的站立姿势,确保放置在头顶的水平板与刻度标尺呈90度角;体重的测量使用统一购置的体重测量仪,测量前校准体重计,受试者测量前脱去鞋,每次测量前体重计注意调零;血压的测量采用欧姆龙HEM-707l电子血压计(日本欧姆龙松阪株式会社),要求测量者和被测者姿势正确,在被测者静息状态下测量右臂坐位血压。现场调查中所有体检机构人员均进行统一的培训和考核,测量仪器经相关计量部门认证,保证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1.3 诊断标准根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标准[6],BMI<18.5 kg/m2为体重过低,BMI 18.5~23.9 kg/m2为正常体重,BMI 24.0~27.9 kg/m2为超重,BMI≥28.0 kg/m2为肥胖。采用国际高血压联盟的标准[7],收缩压≥140 mmHg(1 mmHg=0.133 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Hg,或服降压药≥2周者为高血压;收缩压<120 mmHg/舒张压<80 mmHg为正常血压;收缩压120~139 mmHg /舒张压80~89 mmHg为血压正常高值;收缩压140~159 mmHg/舒张压90~99 mmHg为1期高血压;收缩压≥160 mmHg/舒张压≥100 mmHg为≥2期高血压。
1.4 统计分析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BMI、年龄与血压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OR值及其95%CI。
2 结 果 2.1 基本情况(表 1)中国成人身高、体重、BMI、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165.3±8.1)cm、(66.1±12.2)kg、(24.1±3.3)kg/m2、(122.7±18.9)mmHg、(75.3±12.1)mmHg。男、女性平均身高均随年龄增加而降低;男性平均体重在40~49岁时最高,女性在50~59岁最高,之后随年龄增加而降低;男、女性平均BMI均在20~29岁最低,男性在40~49岁最高,女性在60~69岁最高;男、女性收缩压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舒张压在50~59岁最高,女性在60~69岁最高。
![]() |
表 1 研究对象不同年龄组下的基本特征和BMI水平 |
不同性别成人超重肥胖患病情况比较,男性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均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不同性别成人高血压患病情况比较,男性血压正常高值、1级高血压、≥2级高血压患病率均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
![]() |
表 2 中国成人BMI及血压分级情况 |
低体重、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者的平均收缩压分别为(108.3±15.3)、(116.8±17.3)、(127.6±17.9)和(134.2±18.1)mmHg,平均舒张压分别为(67.0±10.2)、(71.5±11.0)、(78.3±11.6)和(82.6±12.3)mmHg,相关分析结果显示,BMI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呈正相关(r=0.349、0.318,均P<0.001)。20~29、30~39、40~49、50~59、60~69和≥70岁平均BMI分别为(22.3±3.5)、(23.6±3.3)、(24.6±3.1)、(24.9±3.0)、(24.9±3.1)和(24.4±3.4)kg/m2,平均收缩压分别为(114.3±13.8)、(115.8±14.7)、(120.4±16.7)、(128.0±18.9)、(138.4±19.6)和(143.2±19.8)mmHg,平均舒张压分别为(69.6±9.8)、(72.5±11.2)、(76.7±12.6)、(79.2±12.2)、(79.2±11.7)和(76.7±11.9)mmHg,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与BMI、收缩压、舒张压均呈正相关(r=0.194、0.454、0.226,均P<0.001)。
![]() |
表 3 不同BMI成人发生高血压风险的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
在控制年龄和性别后,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重过低者发生血压正常高值、1级高血压和≥2级患高血压的风险分别为正常体重者的0.57、0.37和0.32倍;超重者发生1级高血压和≥2级患高血压的风险分别为正常体重者的2.91和3.70倍;肥胖者发生血压正常高值、1级高血压和≥2级患高血压的风险分别为正常体重者的3.31、7.61倍和12.24倍。
3 讨 论中国高血压的患病率持续上升,由1991年的13.6%上升到2002年的18.8%,患病率增加31%,平均每年3%[8]。目前中国高血压患者约2.7亿,每年新增高血压1 000万人[9]。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心脑血管病发病的首要危险因素即为高血压,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中有2/3与血压升高有关,高血压的主要并发症脑卒中、冠心病占总死因的>40%,高血压已经严重危害我国居民的健康水平,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7]。
本研究对中国79 012名成人进行调查发现,随年龄增加,男、女性的收缩压随之增加,而舒张压分别在男性50~59岁、女性60~69岁达到最高。体检人群的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分别为122.7和75.3 mmHg,略低于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数据(收缩压130.3 mmHg/舒张压80.6 mmHg)[3],这可能与本研究采用电子血压计造成的系统误差有关。本研究显示,男性血压正常高值、1级高血压、≥2级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36.5%、18.1%和7.4%,均高于女性的22.0%、10.2%和4.2%,提示男性高血压患病率普遍高于女性,且严重病例较多,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3, 10]。年龄、超重和肥胖均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本研究中BMI对收缩压的影响大于其对舒张压的影响,而年龄与收缩压的相关性小于BMI与收缩压的相关性,年龄与舒张压的相关性高于BMI与收缩压的相关性。
有研究报道,BMI和血压水平呈正相关,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均随着BMI呈线性增长的趋势,且BMI对收缩压的影响要大于对舒张压的影响[11]。国外研究显示,体重每增加10 kg,收缩压平均升高3 mmHg,舒张压平均升高2~3 mmHg[12]。对中国24万人群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发现,BMI>24 kg/m2的人群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3~4倍[13]。刘剑峰等[14]报道2007—2010年BMI平均上升0.5 kg/m2,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平均增加4.5 mmHg和2.3 mmHg,BMI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中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BMI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超重肥胖与血压正常高值、1级高血压、≥2级高血压均呈现剂量反应关系,说明肥胖在高血压防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干预降低或控制体重可以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发病风险,有效减少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年龄也是血压值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一项在欧洲、加拿大和美国开展的大型调查显示,血压与年龄呈正相关,从35岁到65岁收缩压普遍增加13 mmHg,而舒张压随年龄变化的幅度较小[15]。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高血压的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60岁以前男性高血压的患病率普遍高于女性,之后女性的患病率逐渐增高超过男性,这可能与女性雌激素的保护有关[16]。也有研究报道<45岁人群中男性的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女性,45~55岁人群中男女相当,而>55岁人群中女性患病率则高于男性[17]。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倾向及诊断监测研究对>50岁的人群随访10年发现,血压处于正常高值的人群10年后发生高血压的比例为25%~30%,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有研究提示对高血压患病的贡献中年龄占26%,BMI占5%,提示在制定高血压防控措施时,需要特别考虑年龄与BMI、血压的相互作用[18]。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生活方式的转变和老龄化加剧,高血压的患病率仍将持续增加,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时应充分考虑干预的人群、时机和特征,从源头遏制高血压的流行。
[1] | 王文,文朱曼璐,王拥军,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13,28(6):408-412. |
[2] | Ibrahim MM,Damasceno A.Hypertens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Lancet,2012,380:611-619. |
[3] | 李镒冲,王丽敏,姜勇,等.2010年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情况[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46(5):409-413. |
[4] | Mungreiphy NK,Kapoor S,Sinha R.Association between BMI,blood pressure,and age:study among Tangkhul Naga Tribal males of northeast India[J].Journal of Anthropology,2011,DOI:10.1155/2011/748147. |
[5] | Abdu IT,Taura MG,Modibbo MH,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BMI,blood pressure and age among Fulani ethnic population of Jama'are[J].Int J Med Sci Public Health,2014,3:822-826. |
[6] |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
[7] |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国医学前言杂志:电子版,2011,3(5):42-93. |
[8] | Wu Y,Huxley R,Li L,et al.Prevalence,awareness,treatment,an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in China:data from the China National Nutrition and Health Survey 2002.[J]Circulation,2008,118:2679-2686. |
[9] |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 |
[10] | Wang J,Zhang L,Wang F,et al.Prevalence,awareness,treatment,an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in China:results from a national survey[J].Am J Hypertens,2014,27:1355-1361. |
[11] | 马玉霞,张兵,王惠君,等.体质指数、腰围、腰臀比、腰围身高比与城乡居民血压关系的研究[J].卫生研究,2012,41(1):70-74. |
[12] | Poirier P,Giles TD,Bray GA,et al.Obesit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pathophysiology,evaluation,and effect of weight loss[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6,26:968-976. |
[13] |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我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1):5-10. |
[14] | 刘建峰,刘湘琳,吕淑荣,等.江苏省居民血压变化趋势及与BMI和腰围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3,29(6):792-795. |
[15] | Wolf-Maier K,Cooper RS,Banegas JR,et al.Hypertension prevalence and blood pressure levels in 6 European countries,Canada,and the United States[J].JAMA,2003,289:2363-2369. |
[16] | Rangarajan U,Kochar MS.Hypertension in women[J].WMJ,2000,99:65-70. |
[17] | 种冠峰,相有章.中国高血压病流行病学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3):301-302. |
[18] | Hajjar I,Kotchen TA.Trends in prevalence,awareness,treatment,an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in the United States,1988-2000[J].JAMA,2003,290:199-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