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减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传播和蔓延,广西从2010年起在全自治区范围内组织实施为期5年的防治艾滋病攻坚工程,明确减少新发艾滋病病毒(human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降低艾滋病病死率、提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生存质量的“两降一升” 总体目标。生存时间及生存质量一直是艾滋病研究领域关注的重点[1, 2],为了解南宁市AIDS患者发病自然史,探究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为艾滋病防治政策评估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对南宁市1999—2014年的AIDS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1)AIDS诊断标准:依据《艾滋病诊疗指南(2011版)》[3],依据《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第3版技术规范[4]。(2)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HIV确证实验室进行Western blot确证阳性或替代策略检测阳性为HIV抗体阳性者;②2014年8月31日前艾滋病综合信息系统报告的病例;③现住址及户籍地址均为南宁市的患者;④确诊日期明确。通过上述标准筛选得到5 155例HIV/AIDS病例。
1.2 方法(1)回顾性队列研究:将研究对象纳入该研究队列,观察时间开始为有记录的确认为HIV抗体阳性者的时间,观察结局为因AIDS及其相关并发症死亡,观察截止时间为2014年8月31日。(2)资料来源:从研究起点到终点资料来自艾滋病综合信息系统的历史记录,包括病例报告、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随访资料。
1.3 统计分析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使用Kaplan-Meier法描述生存时间分布,使用寿命表法分析生存率、死亡率,使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时间的单因素分析;再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引入Cox比例风险模型,纳入标准α=0.05,排除标准β=0.10。
2 结 果 2.1 基本情况5 155例病例中,男性占76.6%(3 949/5 155),已婚有配偶占65.6%( 3 380/5 155);文化程度较低,初中及以下占87.20%(4 495/5 155);确诊时年龄较大,中位数47岁(1~91岁),其中确诊时≥60岁病例占29.74%(1 533/5 155)。传播途径以异性性传播为主,占80.08%(4 128/5 155),其次是经静脉注射吸毒方式,占15.21%(784/5 155)。
2.2 队列及结局情况所有病例的平均观察时间为(25.16±26.42)个月,最短观察时间0个月(其中87例因其他疾病就诊被查出AIDS后死亡,作为删失数据处理;98例在确诊之前或当天死亡),最长观察时间为182个月。截止2014年8月31日,5 155例病例共完成随访5 033例(97.6%),失访122例(2.4%);随访期间死亡1 502例(29.1%),其中确认后0.5年内死亡806例(占死亡总人数的53.66%),确认后0.5~1年内死亡313例(占死亡总人数的20.8%)。3 188例抗病毒治疗者,其中3 165 例处于随访状态,272例在观察期间死亡。
2.3 生存时间(表 1)5 155 例病例总病死率为11.58/1 000人月。确诊AIDS到死亡的生存率累积情况,1年生存率为78.94%,3年生存率为69.80%,5年生存率为65.01%。截止观察终点15年生存率为55.01%,平均生存时间为114.42个月(95%CI=106.75~122.09)。
![]() |
表 1 AIDS患者生存率及死亡率(寿命表法) |
生存时间的单因素分析(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患者性别、确诊时的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感染途径、治疗情况为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P<0.001)。
![]() |
表 2 AIDS患者生存时间单因素分析 |
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引入Cox比例风险模型,采用前进法(forward stepwise conditional,LR)进行多因素分析,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感染途径定义为哑变量纳入模型。回归模型的假设检验χ2=2 580.886,P<0.001,模型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性别、确诊时年龄、抗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感染途径均是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其中女性死亡风险低于男性(HR=0.741,95%CI=0.640~0.859);确诊时年龄越大,死亡风险越大(HR=1.111,95%CI=1.063~1.160);经同性传播者死亡风险低于经输血/血制品或采血(浆)途径传播者(HR=0.692,95%CI=0.490~0.977);参加ART者死亡风险是未治疗者的0.062倍(HR=0.062,95%CI=0.053~0.071),提示ART是生存时间的保护因素,可降低AIDS患者的死亡风险,延长其生存时间。
![]() |
表 3 AIDS患者生存时间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 |
接受ART患者3 188例,未治疗的1 967例。用寿命表和Kaplan-Meier法对治疗组和未治疗组进行生存分析,得出1、3、5年累积生存率和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χ2=2 554.016,P<0.001,2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1、3、5、10年累积存活率分别为96.86%、92.44%、87.98%、79.17%;未治疗组的1、3、5、10年累积存活率分别为48.33%、26.26%、19.54%、5.00%。生存时间估计结果显示,ART组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54.950个月,95%CI=146.548~163.353;未治疗组的平均生存时间为27.686个月,95%CI=25.057~30.314,治疗组高于未治疗组。
![]() |
表 4 治疗组与未治疗组生存分析(寿命表和Kaplan-Meier法) |
本研究患者平均生存时间、已治疗组和未治疗组的平均生存时间高于武汉[1]、深圳[2]及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5]提出的发展中国家未使用ART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提示南宁在艾滋病传染源管理取得一定成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尤其是ART方面,接受治疗患者3年生存率达92.44%,高于四川省及全国水平[6],但仍存在晚发现率高的问题。研究结果显示,年龄是死亡危险因素,年龄增长,风险也相应增加,与相关研究相同[4, 7, 8],随着年龄的增大,机体免疫功能及恢复能力降低,从HIV发展到AIDS的时间缩短,合并症发生率较高,死亡风险也显著增加。南宁老年患者接受ART的意愿不大,或合并其他疾病,预后较差,部分病例在确诊后短期死亡,应采取措施尽早发现患者,应治尽治、应治早治,尤其应重视老年人群AIDS预防干预工作。不同性别患者生存时间有统计学差异,与张广等[9]、刘学宁等[10]一致;与某些研究结果不同[3]。而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与年龄存在共线性,未进入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感染途径和治疗情况对生存时间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经同性传播者死亡风险低于经输血/血制品或采血(浆)途径传播者[11]。可能由于同性传播者文化程度较高,主动寻求检测及治疗意愿较大,随访依从性较高,病程控制效果较好,死亡风险较低。ART是生存时间的保护因素,多项研究表明,ART能有效降低AIDS的病死率[12, 13],延缓AIDS相关疾病发病,患者在接受ART后生存时间明显延长[8, 14, 15, 16, 17]。2003年南宁实施ART以来,完善自治区、市、县、乡四级治疗网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ART覆盖率及服务质量,重视基层卫生机构病人发现、流调、随访及转介工作,因此南宁市ART覆盖率高,依从性好,ART效果明显。为保证队列稳定性,研究对象选取户籍及现住址均为南宁的患者,未将户籍为外地现住址为南宁的患者纳入队列;同时由于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记录有限性和完整性问题,未纳入CD4细胞计数、病毒载量等血清学指标。因此人口流动性、病毒载量检测、CD4细胞检测等对生存时间的影响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1] | 江洪波,谢年华,曹倍辈,等.武汉市艾滋病患者生存时间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3,29(8):1097-1101. |
[2] | 齐杰,李林涛,张风雷,等.深圳市罗湖区艾滋病患者生存时间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2):2196-2197+2202. |
[3] |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艾滋病诊疗指南(2011版)[S].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1,29(10):631-632. |
[4] | 张福杰.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治疗手册[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5-18. |
[5] | UNAIDS Reference Group on Estimates,Modeling and Projections.Improved methods and assumptions for estimation of the HIV/AIDS epidemic and its impact:recommendations of the UNAIDS Reference Group on Estimates,Modeling and Projections[J].AIDS,2002,16(9):W1-14. |
[6] | 赖文红,喻航,罗映娟,等.四川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生存时间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12):1521-1522. |
[7] | 周琳,吴琼海,沈伟伟,等.浙江省台州市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生存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17(12):1049-1051. |
[8] | 彭国平,李旺华,占发先,等.湖北省2715例接受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者生存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22(5):33-36. |
[9] | 张广,龚煜汉,王启兴,等.四川省凉山州2004-2010年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生存状况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2014,35(12):1329-1332. |
[10] | 刘学宁,冯铁建,陈琳,等.性别因素对HIV感染者免疫学功能变化和疾病进程的影响[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1,7(4):214-217. |
[11] | 栾承,刘民.影响AIDS患者生存时间的因素研究[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7,13(5):489-491. |
[12] | 谢静.异常免疫激活与HIV/AIDS疾病进展和抗病毒治疗疗效的相关性及临床干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2013. |
[13] | Zhu H,Napravnik S,Eron JJ,et al.Decreasing excess mortality of HIV-infected patients initiating antiretroviral therapy:comparison with mortality in general population in China,2003-2009[J].J Acquir Immune Defic Syndr,2013,63(5):e150-7. |
[14] | 卫军,贾少贤,宁少萍,等.运城市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病例生存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2,18(7):448-450. |
[15] | 王继娇,思志生,聂永英,等.云南省盈江县1142例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生存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9):3673-3677. |
[16] | 姚仕堂,段松,项丽芬,等.云南省德宏州3103例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生存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1(11):1215-1218. |
[17] | Larsen MV,Omland LH,Gerstoft J,et al.Impact of injecting drug use on response to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reatment in HIV-1-infected patients: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J].Scand J Infect Dis,2010,42(11-12):91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