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一种严重危害身心健康发展的传染性疾病,据报道[1]截止到2013年10月中国报告存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约43.8万人,死亡人数约13.2万人,严重威胁到中国人民的总体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HIV感染者/AIDS患者要经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对造血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各个组织器官的损害[2],同时该类患者还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对于疾病的控制和治疗存在很多负面影响。目前,关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people living with HIV/AIDS,PLWHA)的心理特点、心理干预方面等都有很多研究,为改善该类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 危机干预背景 1.1 危机干预的概念心理危机简称危机,是指一个人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实践时,不可回避又无法用常规的方法予以解决时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3]。心理危机干预简称为危机干预,又叫做心理救助和心理援助[4],是一种专门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是指对于处于困境或遭遇挫折即处于危机状态下的个体给予关怀、支持及使用一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予以援助,使其情绪、认知及行为重新回到危机前的水平甚至高于危机前的水平。PLWHA需要面对的是突然的疾病诊断的冲击、不能靠现有的医疗技术解决的身体痛苦、他人的疏离、社会歧视等[5],当个人无法运用常规的心理调节方法应对这些问题,超过其应激能力时,PLWHA会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精神障碍甚至自杀的倾向[6],出现情感、认知、行为方面的失调,可以称作HIV感染状态/患病状态引起了PLWHA的心理危机,因此,在PLWHA中进行适当的危机干预是很有必要的。
1.2 危机干预的开展危机干预的基本形式包括:(1)个别干预,具体有电话干预、面谈干预和书信指导;(2)团体干预,是指通过传媒、讲座、培训班、社区性危机干预、现场救助等形式对多人同时进行干预。现阶段危机干预常用于灾难、失独等危机事件后,并取得了较好的干预效果。危机事件后人们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表现为恐惧、焦虑、易怒等[7]。2008年汶川地震后许多专家运用危机干预相关技术帮助灾后心理重建。向虎等[8]在绵阳地区对单位团体约4万人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有效地降低了创伤后各类心理障碍的发生率。
2 PLWHA危机期的心理特点对于PLWHA而言,从确诊HIV阳性开始,他们的一生中都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中,在其确诊初期和AIDS期即发病期,PLWHA更有可能会出现心理危机,下面从两个时期陈述PLWHA 的心里特点。(1)在被诊断为HIV感染时,心理历程大多为震惊否认-愤怒-妥协接受现实-孤独或自杀[9]或报复社会等心理。由于缺少对于AIDS相关知识的了解、社会各界压力等,PLWHA认为AIDS是不治之症,死亡是他们唯一的终点,害怕会孤独地死去。同时也害怕受到歧视、害怕被家人或者朋友抛弃。袁小波等[10]研究表明在他们调查的32例PLWHA患者中均有害怕和恐惧的心理,自认为被社会孤立。此时PLWHA的自我调节不能够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意味着PLWHA在初期遇到了危机。部分萌生出自杀念头的患者,其表现为长时间的沉默不语、情绪低落、不愿与外界交流,甚至会采取实际的自杀行动[11]。家人朋友的态度、家庭和谐与否、自我调节能力的高低、自身对其他人造成的不良影响等内外各方面的因素都可能会导致该类患者自杀倾向的产生,谭娟等[12]研究报告证明了这一点。全球范围内PLWHA都存在这一类心理问题,Sarin等[13]研究结果表明在PLWHA中吸毒人群的自杀率会相对更高,适当的危机干预对于PLWHA 诊断初期非常必要。(2)如若PLWHA能够顺利度过诊断初期的心理危机,随着疾病的发展该类人群会在症状期经历再一次的危机。PLWHA都会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生活质量和精神健康[14]。而且也有很多研究显示PLWHA的生活质量偏低[15, 16]。中国是个相对传统保守的国家,PLWHA大多数是由于性生活混乱、同性恋或者吸毒感染的,遭受社会道德的谴责,进而对自我批评产生自卑,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会更容易受到社会及他人的歧视[17]。进一步引起该类患者心理压力增加,不能通过自身资源予以纾解,而出现一个压力增大-自卑、减少活动-焦虑抑郁-压力增大的恶性循环。而随着疾病的发展患者会出现一系列感染症、各系统器官并发症等,特别是出现疱疹类皮肤可见的或恶性肿瘤所致的严重消瘦等并发症时,患者会出现更加严重的自卑心理,自感压力巨大,具体表现为沮丧、悲哀、易愤怒,甚至在无症状期都会感到身体不适,出现睡眠障碍等问题[18]。Schade等[19]也在报告中指出HIV感染者会出现一系列的精神症状,包括焦虑、抑郁、罪恶感等,而其发生率在不断增加,培训更多的人员参与PLWHA的心理干预是极其重要的,否则PLWHA不能通过自身调节及周身资源解决易出现自杀或是报复社会等行为。
3 PLWHA危机干预重要性对于一般人群来讲,倘若得知被诊断为PLWHA无异于一次重大灾害,特别是诊断后72 h内,PLWHA的自杀倾向明显,以自身的应激水平和资源无法应对该状况,适当的危机干预可以帮助这类人群走出胡同,让他们可以以更好地心理状态去迎接接下来的治疗、生活。Kamen等[20]研究报告指出167名男性PLWHA中有55.7%的人被诊断为PTSD,他们具有典型的PTSD症状,如焦虑、激动、敏感等。国内也有很多学者指出PLWHA会出现PTSD或相应症状,如袁小波[10]在研究结果中指出在确诊HIV感染后,许多人会表现出害怕,害怕受到孤立、歧视,害怕死亡,还有些人会很镇静,但是情绪却是麻木的。许多研究显示危机干预对于PSTD后出现的一系列症状的改善有很好的效果,而PLWHA会出现PSTD或者PTSD类似的恐惧、抑郁等症状[21],说明危机干预在PLWHA确诊早起的运用也同样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除此之外,AIDS症状期患者会经受精神身体的双重痛苦,各器官系统受到侵害引起的疼痛,疱疹等导致的外观改变,经济家庭压力等问题都会使得他们心理的压力增加,可能进一步出现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如再次萌生自杀倾向、更加恐惧死亡、极大的压力导致焦虑、心理得不到舒缓引起的抑郁等等,这种情况对于PLWHA来讲无异于又一次危机,此时相应及时地危机干预能够帮助减轻其心理的伤害。国内有研究证明合适的心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延缓CD4+T细胞的下降速度[22],AIDS症状期适当的危机干预可以减少心理原因对于症状期的治疗,让晚期PLWHA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
4 PLWHA危机干预运用目前,大多数学者很少将危及干预的技术运用到HIV/AIDS的相关领域中来[23],但在其他疾病都[24, 25, 26]有较多的研究探讨,并且许多研究都证明危机干预在其他疾病导致的心理问题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文献回顾发现现阶段危机干预运用于PLWHA的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4.1 危机干预在AIDS自愿检测中运用AIDS自愿检测(voluntary counseling and testing,VCT)[27],是指通过求询者和咨询员之间保密性的谈话,帮助求询者应付HIV带来的紧张情绪和心理压力,从而使求询者自己做出明智的选择。危机干预在VCT的运用,即运用危机干预的理论知识培训人员,让他们进一步对PLWHA进行指导和回答。国内许多研究者的报告都显示[28, 29, 30, 31]危机干预运用于VCT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以尽早确诊、减少HIV的传播,同时向PLWHA宣传HIV/AIDS知识,减轻他们由于认知欠缺导致的心理压力、恐惧等症状。
4.2 危机干预在PLWHA自杀/自杀倾向运用在诊断初期,许多PLWHA会出现自杀倾向,部分人甚至直接采取实际行动,任有霞等[32]研究表明342例研究对象中约37.7%曾有自杀倾向,有36.4%自杀未遂。屈文研等[33]针对848例HIV/AIDS患者进行危机干预,具体包括充分调动其社会支持,在保证PLWHA能够获得医疗治疗的基础上,帮助其建立合适的危机应对方式,干预前后自杀率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证明合适及时的危机干预可以减少PLWHA的自杀率。
4.3 危机干预在减轻PLWHA焦虑等心理问题运用在危机干预的形式中包括电话干预、面对面干预、书信干预等,国外有学者[34]通过电话对HIV感染者进行干预及高危行为的管理,研究显示这种形式的危机干预可以减低PLWHA的高危行为,帮助该类患者降低抑郁、焦虑情绪。进一步证明危机干预运用于PLWHA中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5 小 结PLWHA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然成为重中之重,所以为提高该类患者的后期生活质量、治疗效果等,探索研究可以改善其心理状态的方法刻不容缓。现已发表的研究报告都显示危机干预在PLWHA中的运用有很积极的影响,无论是在减少自杀率或是增加VCP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危机干预作为很具潜力的方法,值得进一步的探讨。
[1] | 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3年10月全国艾滋病性病疫情及主要防治工作进展[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3,19(12):855. |
[2] | 邵一鸣.艾滋病病毒与艾滋病的发病机制[M].科学出版社,2010. |
[3] | Gilliland BE,James R.危机干预[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
[4] | 顾瑜琦.心理危机干预[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
[5] | Grossman CI,Stangl AL.Editorial:global action to reduce HIV stigma and discrimination[J].J Int AIDS Soc,2013,16(3 Suppl 2):18881. |
[6] | 刘泽玉.艾滋病恐惧症患者心理危机干预研究初探: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C].中国浙江杭州,2011. |
[7] | Nothling J,Martin CL,Laughton B,et al.Maternal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depression and alcohol dependence and child behaviour outcomes in mother-child dyads infected with HIV:a longitudinal study[J].BMJ Open,2013,3(12):e3638. |
[8] | 向虎,黄宣银,王荣科,等.汶川地震绵阳极重灾区心理危机干预纪实[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8(11):918-921. |
[9] | Weine S,Bahromov M,Loue S,et al.Trauma exposure,PTSD,and HIV sexual risk behaviors among labor migrants from Tajikistan[J].AIDS Behav,2012,16(6):1659-1669. |
[10] | 袁小波.艾滋病患者心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外医疗,2012,8(34):124-125. |
[11] | 王丹华,蒋骅,凌利民,等.上海市某自助小组HIV感染者/AIDS患者心理需求调查[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1,6(4):244-246. |
[12] | 谭娟.艾滋病患者自杀心理状况及干预措施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11(20):4841-4842. |
[13] | Sarin E,Singh B,Samson L,et al.Suicidal ideation and HIV risk behaviors among a cohort of injecting drug users in New Delhi,India[J].Subst Abuse Treat Prev Policy,2013,8(2):1-7. |
[14] | Bird JD,Voisin DR."You're an open target to be abused":a qualitative study of stigma and HIV self-disclosure among Black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J].Am J Public Health,2013,103(12):2193-2199. |
[15] | 梁淑英,柳璐,赵二江,等.河南省HIV感染者/AIDS患者社会支持现状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3,29(8):1124-1126. |
[16] | 崔丹,赵二江,梁淑英,等.河南省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存质量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3):284-285. |
[17] | 金岳龙,陈燕,王金权,等.HIV/AIDS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及生活质量干预前后效果评价[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2(4):304-306. |
[18] | Deuba K,Ekstrom AM,Shrestha R,et al.Psychosocial health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HIV risk behavior amo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in Nepal:a cross-sectional survey[J].PLoS One,2013,8(3):e58099. |
[19] | Schade A,van Grootheest G,Smit JH.HIV-infected mental health patients:characteristics and comparison with HIV-infected patients from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nd non-infected mental health patients[J].BMC Psychiatry,2013,13(35):1-10. |
[20] | Kamen C,Bergstrom J,Koopman C,et al.Relationships among childhood trauma,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and dissociation in men living with HIV/AIDS[J].J Trauma Dissociation,2012,13(1):102-114. |
[21] | 王迎春.感染HIV孕妇的心理应激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7):1291-1293. |
[22] | 闫玉光,颜迎春,张明香,等.心理干预对HIV/AIDS患者CD4+T淋巴细胞数量影响的对照研究[J].传染病信息,2011,24(6):351-353. |
[23] | 段爱旭,冯玉荣,赵富玺,等.性病/艾滋病危机干预三位一体化综合模式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13,29(5):763-766. |
[24] | Watson AC,Fulambarker AJ.The crisis intervention team model of police response to mental health crises:a primer for mental health practitioners[J].Best Pract Ment Health,2012,8(2):71-78. |
[25] | van Oenen FJ,Schipper S,Van R,et al.Efficacy of immediate patient feedback in emergency psychiatry: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in a crisis intervention and brief therapy team[J].BMC Psychiatry,2013,13(1):331-341. |
[26] | Chen WJ,Ho CK,Shyu SS,et al.Employing crisis postcards with case management in Kaohsiung,Taiwan:6-month outcomes of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for suicide attempters[J].BMC Psychiatry,2013,13(1):191-198. |
[27] | Mulogo EM.,Batwala V,Nuwaha F,et al.Cost effectiveness of facility and home based HIV voluntary counseling and testing strategies in rural Uganda[J].Afr Health Sci,2013,13(2):423-429. |
[28] | 王晓丽,谷渊,赵丽莉,等.危机干预在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中应用[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8,14(1):64-65. |
[29] | 段爱旭,余小鸣,冯玉荣,等.培训培训者模式在大学生STD/AIDS危机干预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1):1281-1283. |
[30] | 吕江霞,许晓银,李晓虹.危机干预在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中的应用[J].新疆医学,2010,1:60-62. |
[31] | Zheng Y,Chen J,Liu L,et al.Understanding the behavioral and social characteristics of VCT clients in a Shanghai hospital,China[J].AIDS Care,2010,22(7):909-914. |
[32] | 任有霞.HIV感染者/AIDS病人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流行病学研究[D].广东药学院,2009. |
[33] | 屈文妍,田建华,徐克沂,等.HIV感染者/AIDS患者自杀原因分析及危机干预[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5,11(2):91-93. |
[34] | Lester R,Karanja S.Mobile phones:exceptional tools for HIV/AIDS,health,and crisis management[J].Lancet Infect Dis,2008,8(12):738-7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