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加速,青少年的自杀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中国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2002—2009年的统计数据表明,自杀成为中国青少年因伤害致死的第三位原因[1]。中国中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为17.7%,青少年中学生自杀计划报告率为7.3%,青少年中学生自杀未遂报告率为2.7%[2]。青少年处于人生发育的特定时期,是多种危害健康行为的高发阶段。而在众多的健康危害行为中,自杀是危害最大并且后果最严重的行为。本研究于2014年11—12月在广东省深圳市对在校中学生进行青少年健康知识问卷调查,了解深圳市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流行现状,分析中学生自杀行为影响因素,为中学生自杀行为干预提供依据。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二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现况研究方法,抽取深圳市分布于市区和郊区的6所初中、4所高中及2所职业中学共12所学校;学校确定后,再从每所学校每个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级,参与本次调查。共调查3 222名中学生,收回有效问卷3 206份,问卷有效率为99.50%。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自行设计青少年健康知识问卷,内容包括:一般社会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年级、学校类别等);家庭相关情况(家庭结构、父母的学历、家庭的经济状况等);学校相关因素(学习成绩、与教师和同学的关系、欺负行为等);个人心理情况(抑郁症状、孤独和儿童期虐待);物质滥用(酒精、烟草和非医疗目的使用成瘾性药物)等。调查对象采取匿名自填方式填写调查问卷。
1.2.2 测评方法(1)自杀相关行为:分为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2个部分,分别询问调查对象“在调查前12个月里,是否产生过自杀的想法”和“在调查前12个月里,是否尝试过自杀”[3]。(2)抑郁症状:使用儿童抑郁症状障碍自评量表(Depression Self Rating Scale for Children,DSRSC),适用于8~16岁儿童青少年自评抑郁症状障碍。该量表共有18个项目,按没有(0)、有时(1)、经常有(2)三级评分。苏林雁等已制定全国城市常模,量表总分15分为筛查阳性。重测信度、分半信度以及Cronbach′s 系数范围为0.53~0.73,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研究认为可用于我国儿童抑郁症状的评估[4]。(3)中学生欺负行为:欺负行为方面的问题包括欺负和被欺负2个部分,评估欺负/被欺负的5个问题:①是否曾对/被别人打/踢/推/挤或关在屋里?②是否曾对/被别人恶意取笑?③是否曾对/被别人开色情玩笑或做色情动作?④是否曾有意将/被别人排斥在集体活动之外或孤立别人/被孤立?⑤是否曾以其他方式欺负其他同学/被其他同学以其他方式欺负?有关欺负行为的选择包括:没有、1~2、3~5、6~9、10~19 d、≥20 d。根据文献报道,在调查前30 d里至少有一次回答了欺负他人“≥3 d”即定义为欺负;被欺负“≥3 d天”即定义为被欺负[5]。(4)儿童期虐待:儿童期虐待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CTQ SF)由Bernstein 等于1998 年编制完成,汉化后,量表仍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6]。本次调查选用该量表的躯体虐待量表和性虐待分量表评估调查对象的儿童期躯体虐待和性虐待情况[7]。躯体虐待量表得分≥8分,性虐待量表≥6分可认为存在虐待行为[7]。
1.3 统计分析问卷采用Epi Data 3.1 软件进行平行双录入,采用SPSS 20.0 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卡方检验探讨自杀行为组间分布差异,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因素。所有统计学检验均为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本次调查3 206名中学生,其中男生1 670人(52.09%),女生1 508人(47.04%),缺失28人(0.87%);年龄12~18岁,平均(14.99±1.81)岁;初中生1 626人(50.72%),高中生1 108人(34.56%),职业中学472人(14.72%);父母婚姻关系融洽2 933人(91.48%),父母经常吵架90人(2.81%),父母离异163人(5.08%),缺失20人(0.62%);和教师关系很好2 024人(63.13%),一般1 093人(34.09%),非常差81人(2.53%),缺失8人(0.25%);从不感到孤独2 122人(66.19%),有时感到孤独896人(27.95%),经常感到孤独178人(5.55%),缺失10人(0.31%)。没有卷入欺负行为的学生8 674人(86.74%),存在欺负他人行为的学生121人(3.77%),被欺负的学生162人(5.05%),同时存在欺负-被欺负行为的学生124人(3.87%),缺失18人(0.56%);检出有抑郁症状的学生671人(20.93%);被躯体虐待的学生236人(7.36%),被性虐待的学生487人(15.19%)。
2.2 自杀相关行为流行现状本次调查中,有665名(20.70%)中学生在过去12个月里有过自杀意念,其中,男生310人(18.56%),女生349人(23.14%),女生自杀意念发生率高于男生(χ2=10.115,P<0.01);有127人(3.96%)在过去12个月里自杀未遂,其中男生69人(4.13%)尝试过自杀,女生57人(3.79%)尝试过自杀,不同性别自杀未遂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自杀相关行为logistic回归分析 2.3.1 自杀意念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 1)以是否有自杀意念作为因变量(是=1,否=0),以一般人口学特征、家庭相关因素、学校相关因素等作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家庭结构、学习成绩、父母婚姻状况、与同学的关系、与教师的关系、吸烟、饮酒、药物滥用、感到孤独、抑郁症状、欺负行为、躯体虐待和性虐待是自杀意念可能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父母经常吵架、和教师关系一般、经常感到孤独、被欺负、抑郁症状、被躯体虐待、被性虐待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
![]() |
表 1 中学生自杀意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以是否有自杀行为作为因变量(是=1,否=0),以一般人口学特征、家庭相关因素、学校相关因素等方面作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一步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学习成绩、父母婚姻状况、与同学的关系、与教师的关系、吸烟、饮酒、药物滥用、感到孤独、抑郁症状、欺负行为、躯体虐待和性虐待是自杀未遂可能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和教师关系一般、抑郁症状、被躯体虐待、被性虐待和饮酒)是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
![]() |
表 2 中学生自杀未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本调查结果显示,665名(20.70%)中学生在过去12个月里有过自杀的想法,127名(3.96%)中学生在过去12个月里尝试过自杀。以往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中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4.4%~8.0%,自杀未遂发生率为2.8%~4.0%[8, 9, 10, 11, 12]。研究发现,女生的自杀意念报告率高于男生,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12, 13, 14, 15],这可能与女性感情更加细腻、脆弱,对压力源感知比男生更加敏感有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父母经常吵架和离婚是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不良的家庭环境对青少年能够产生严重影响,家庭环境功能失调对青少年心理产生不良作用,导致青少年抑郁,进而产生自杀意念。既往研究也证实自杀意念组青少年的家庭环境比无自杀意念组差,自杀意念组青少年的家庭成员之间关系更加疏远,家庭存在更多的矛盾[16, 17]。本次研究结果也证实了感到孤独和抑郁能够增加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抑郁是中学生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大量研究显示,导致青少年自杀的关键原因是其面临巨大压力时产生的心理-情绪障碍,包括抑郁、焦虑、孤独、偏执、恐怖、敌意和精神疾病,又没有得到及时的关注和排解[18, 19, 20]。同时有研究表明,被欺负的中学生更易出现自杀意念[21],本次研究也得到了相同结果。本次研究显示,和教师关系一般的中学生较和教师关系很好的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发生率报告更高,表明大部分学生很在意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提示教师在预防青少年自杀行为方面扮演着很重要角色,教师应该更加关心学生的心理状况,积极同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其克服不良情绪。和教师关系很差的学生与和教师关系很好的学生2组间自杀未遂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是因为这样的学生在班级里比较叛逆、不听话,已经不在意教师的评价。 本研究结果表明,儿童期躯体虐待和性虐待增加了中学生的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报告率。儿童期虐待是青少年自杀行为的一个危险因素,与既往研究成果一致[22, 23]。刘爱书等[24]研究提示,受虐待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与正常儿童相比确有不足,有过受虐待经历的儿童,在模糊激惹情景试验中倾向于敌意归因,而在清晰权威情境中缺乏有效的技巧和策略。这可能导致受虐经历增加了自杀意念的产生。而儿童期虐待与青少年自杀之间的路径关系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深圳市中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报告率较高,应引起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关注。影响中学生自杀的危险因素包括和教师的关系、抑郁症状、和儿童期虐待,提示在预防青少年产生自杀行为的过程中,家长和教师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及时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教师应与学生保持一个较密切的关系。同时,家长应该减少儿童期家庭暴力,不能体罚孩子,避免给小孩造成潜在的心理阴影,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1] | 黄雄英,邓希泉.中国青少年自杀现象的宏观态势与辩证分析-基于2002-2009年中国青少年自杀统计数据的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23(11):5-10. |
[2] | 董永海,刘芸,刘磊,等.中国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报告率的Meta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4):532-536. |
[3] | Blum R,Sudhinaraset M,Emerson MR.Youth at risk:suicidal thoughts and attempts in Vietnam,China,and Taiwan[J].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2012,50(3):S37-S44. |
[4] | 苏林雁,王凯,朱焱,等.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的中国城市常模[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8):547-549. |
[5] | Guo QZ,Ma WJ,Nie SP,et al.Relationships between weight status and bullying victimization among school-aged adolescents in Guangdong province of China[J].Biomed Environ Sci,2010,23(2):108-112. |
[6] | 张敏.中文版儿童期虐待问卷信度及效度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5):669-670. |
[7] | Li XB,Li QY,Liu JT,et al.Childhood trauma associates with clinical features of schizophrenia in a sample of Chinese inpatients[J].Psychiatry Res,2015,228(3):702-707. |
[8] | 孙莹,陶芳标,高茗.合肥市中学生自杀行为与若干心理因素的相关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1):33-36. |
[9] | 袁碧涛,杨建明,周丽,等.深圳市青少年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8):722-723. |
[10] | 刘凤霞,丛革新,王欣,等.天津市河北区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流行现状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9,17(6):616-618. |
[11] | 熊光练,吴静,沈秋英,等.中国四城市初中生自杀倾向的现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2):127-130. |
[12] | 李陈,王宏,李金,等.重庆地区青少年自杀意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4):4003-4005. |
[13] | Chen YY,Gunnell D,Lu CL,et al.Perinatal risk factors for suicide in young adults in Taiwan[J].Int J Epidemiol,2013,42(5):1381-1389. |
[14] | Hesketh T,Ding QJ,Jenkins R.Suicide ideation in Chinese adolescents[J].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2002,37(5):230-235. |
[15] | Xing XY,Tao FB,Wan YH,et al.Family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uicide attempts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 students:a national cross-sectional survey[J].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2010,46(6):592-599. |
[16] | Creemers DH,Scholte RH,Engels RC,et al.Implicit and explicit self-esteem as concurrent predictors of suicidal ideation,depressive symptoms,and loneliness[J].J Behav Ther Exp Psychiatry,2012,43(1):638-646. |
[17] | Cedereke M,Ojehagen A.Prediction of repeated parasuicide after 1-12 months[J].Eur Psychiatry,2005,20(2):101-109. |
[18] | 季成叶,陈天娇.中学生自杀行为流行现状及其与心理-情绪障碍的关联[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2):112-115. |
[19] | 沈岩.重庆市大学生自杀未遂的研究[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07. |
[20] | Brunstein Klomek A,Marrocco F,Kleinman M,et al.Bullying,depression,and suicidality in adolescent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2007,46(1):40-49. |
[21] | 孙霞,张勇,寻知元,等.儿童期虐待对成人自杀可能性的影响[J].精神医学杂志,2014,27(5):325-327. |
[22] | 严虎,陈晋东.长沙市城乡中学生自杀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3,23(2):163-166. |
[23] | 刘爱书,于锐.受虐待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3):211-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