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不同性别群体中烟草流行状况有所不同,其原因及所造成的危害也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从性别角度审视我国当前的烟草控制政策和法律,以最终保障女性权利的实现。从国内研究现状来看,诸多有关烟草危害的研究已涉及不同性别角度的调查、分析;在这些研究中,不少学者关注到烟草使用及其危害中的性别差异性问题并形成了大量的分性别统计数据。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拟重点关注女性与烟草问题,就女性吸烟及二手烟暴露现状和趋势、后果、原因及其控制做如下综述。
1 中国女性吸烟及二手烟暴露的现状及趋势 1.1 女性吸烟状况据2010年全球烟草调查,我国成年女性现在吸烟率为2.1%[1]。与男性吸烟率相比,我国女性总体吸烟率较低。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我国年轻女性、某些职业女性、某些地区和流动女性吸烟呈增长态势。我国吸烟女性整体数量增长的可能性空间较大,女性吸烟问题不容乐观。
1.1.1 女性吸烟者数量增长的可能性空间较大我国约有1 017.1万成年女性吸烟,现在吸烟女性中每日吸烟者的比例高达83%[1]。随着我国女性经济能力水平提高,受环境影响,女性人群戒烟率低,以及烟草危害专门性认知性教育和防范的缺乏,种种因素都有可能导致我国女性群体吸烟人数持续增加。
1.1.2 女性吸烟低龄化趋势明显我国女性吸烟者的低龄化较为突出。2002年全国烟草调查结果显示,与1996年相比,15~19、20~24岁年龄段年轻女性吸烟率出现上升趋势[2]。2005年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女性尝试吸烟率为23.0%,现在吸烟率为3.9%[3]。2006年辽宁省五城市16~24岁校外青少年吸烟情况调查显示女性吸烟率高达12.2%[4]。
1.1.3 女性吸烟率峰值持续时间更长吸烟具有成瘾性,使吸烟者产生烟草依赖症而持久吸烟。美国20世纪60—80年代的一项调查显示,同时期女性吸烟率下降速度远低于男性[5]。我国2010年调查显示,女性群体中曾经吸烟者占总吸烟人数的23.1%,曾经尝试过戒烟又复吸的比例为36.1%,坚持戒烟≥2年仅为15.1%[1]。其他相关研究也表明,女性戒烟成功率较低,戒烟难度大于男性,吸烟持续时间更长。
1.1.4 女性吸烟存在着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我国女性吸烟存在着地区差异。2002年调查表明,东北和华北地区女性吸烟率较高,南方地区女性吸烟率在增加[2]。2010年调查表明,我国中部女性吸烟率为4.1%,远高于东部和西部[1]。有关调查结果还显示,城市年轻女性吸烟率均高于农村相应人群。在重点监控城市上海,2002—2009年,20~39岁女性吸烟率从原来不足2%上升到7.2%,增长近3倍[5]。
1.1.5 特定职业和流动人口女性吸烟率较高由于工作环境、生活压力等原因,从事特定职业的女性和流动人口女性吸烟率较高。从职业角度来看,女性人群中农民、干部、商业服务业人员的吸烟率分别为3.0、4.1和1.5%,普遍高于其他行业[1]。在文艺圈或从事服务业、公关等工作的女性吸烟率更高。人口的流动性也在促使女性吸烟率增长。据调查,在餐饮住宿业,流动前后女性第一次吸烟率分别为14%、25%;在性服务业,流动前后女性第一次吸烟率分别为59%、84%[6]。
1.2 女性二手烟暴露状况我国女性二手烟暴露问题尤为突出。我国≥15岁成人女性非吸烟者二手烟暴露率为71.6%,40.7%的女性几乎每天都遭受二手烟暴露[1]。
1.2.1 女性更容易在家中遭受二手烟暴露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和家庭是我国二手烟暴露的主要场所,与男性主要在公共场所、工作场所遭受二手烟暴露不同,女性主要在家中遭受二手烟暴露。据报道,在中国的育龄妇女中,近2/3在家中、>1/2在工作场所经常遭受二手烟暴露[1]。
1.2.2 农村女性遭受二手烟暴露的情况更为严重据2010年调查,农村女性二手烟暴露率为74.2%,高于城市女性(70.5%)[1]。而在某些地区,农村女性的二手烟暴露率更高。据对青岛市农村女性的调查,在家中暴露于烟草的女性比例达81.70%,在工作场所、公共场所的暴露率分别为21.30%、16.30%[7]。
1.2.3 孕妇二手烟暴露情况不容忽视我国孕妇二手烟暴露率较高。据2008年的一项调查,孕妇二手烟暴露率为31.4%,39.2%孕妇的配偶吸烟时未回避孕妇[8]。据对河南省的一项调查显示,47.90%的孕妇报告与其同住的人在家吸烟[9]。
1.2.4 特定职业女性工作场所二手烟暴露水平高在被动吸烟人群中,因职业不同在各类场所接触二手烟的比例也不同。据2009年对北京市通州区的一项调查,在四类公共场所(洗浴、餐饮、歌厅、网吧)从业的女性每天二手烟暴露率为64.9%[10]。
2 烟草使用对女性的危害 2.1 健康危害 2.1.1 患病风险和死亡威胁多项研究证实,由生理特性决定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罹患吸烟引起的各种疾病。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尤其提示:女性吸烟者患慢阻肺的风险高于男性,吸烟和二手烟暴露还会增加女性乳腺癌、宫颈癌等疾病的发病风险[11]。吸烟与二手烟暴露还会导致女性死亡率增加,其死亡水平是非吸烟者的1.33倍[12]。
2.1.2 生育健康风险增加吸烟可导致女性生育率下降,造成子女先天性缺陷的危险增大。孕妇烟草暴露可引起难产、流产、早产、死产或宫外孕等危险,严重影响胎儿发育的各个阶段,引起胎儿发育迟缓、先天畸型,导致婴儿猝死危险、出生体重低,影响其智力及发育。儿童尤其是新生儿,吸入二手烟会引起新生儿猝死综合征以及导致各种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包括下呼吸道感染、哮喘、中耳炎以及肺功能下降。
2.2 其他危害 2.2.1 经济负担加重烟草使用导致女性及其家庭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据2010年调查,≥15岁女性吸烟者每月购烟花费为59.9元[1]。此外,烟草使用还给患病家庭带来沉重的治疗成本,据对云南省罗平县高血压与烟草暴露相关关系调查,烟草暴露者的人均直接经济负担为(4 552.46±3 189.05)元,其中女性归因于被动吸烟的高血压经济负担明显高于男性[13]。
2.2.2 精神压力增加在我国,现代女性不但承担照顾家庭的重任,还面临着职业竞争与挑战,烟草使用导致的各项支出和负担会进一步增大女性工作、生活的压力。除此之外,受传统观念和习惯思维影响,妇女不得不长期充当家庭保育员,持续照顾其他遭受烟草危害而身患疾病的家庭成员。
2.2.3 不平等加剧烟草使用还意味着性别不平等问题。在我国某些地区,由于传统习俗文化、不平等的经济地位和就业机会,女性在家庭中被边缘化,在资源的获得和享有上落后于其他家庭成员,烟草消费和疾病负担事实上剥夺了这些家庭女性所必需的食物、营养、卫生保健和教育。囿于传统观念,我国部分女性长期照顾家庭而放弃工作,在其患烟草相关疾病时却不能享受国家医疗保障福利。
3 烟草危害女性的主要原因 3.1 女性吸烟的主要原因 3.1.1 烟草危害意识不够我国女性烟草使用危害意识普遍不高,在农村尤其如此。据对吉林省18~79岁常住居民调查分析,女性烟草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低于男性(P < 0.001),农村低于城市(P < 0.05)[14]。2010年调查显示,就“低焦油等于低危害”这一观点,26.6%女性赞同,13.2%女性不同意,60.2%女性不知道或不确定[1]。
3.1.2 不正确的吸烟动机男女开始吸烟的原因各有不同,许多女性开始吸烟常基于一些错误的认识,如吸烟能够减肥、增加魅力、提高自信、象征自由、增强交际等。据对广州市高中和大学女生吸烟状况调查,分别有17.0%、15.1%、14.6%和12.1%的女性认为女士香烟口味更好、更时髦、更有魅力以及对健康的危害更小[15]。
3.1.3 周围环境影响女性尝试和开始吸烟者年龄普遍偏小,容易受周遭环境影响,尤其是父母、老师和同伴吸烟,女性心理认可程度越高,就越有可能尝试或开始吸烟。据调查,尝试吸烟女性的父亲、母亲、朋友、同学、教师和男朋友吸烟的分别占70.8%、1.9%、13.9%、18.3%和28.0%[15]。青少年吸的第一支烟40%是由同伴提供的,“和伙伴、同学一起吸烟”的占55%~65%[12]。
3.1.4 受教育程度除受环境影响外,受教育程度越低,吸烟率越高。据对>15岁女性吸烟群体调查发现,小学及以下现有吸烟率4.3%,远高于其他学历层次(初中2.1%,高中1.9%,大专及以上0.6%)[1]。
3.1.5 经济收入状况据调查,在全家人均月收入>2万元的高收入人群中,男性吸烟率为12.6%,女性为30%,是男性的2倍还多[16]。其他相关调查还表明,女中学生零花钱越多,吸烟的可能性也越大。
3.1.6 烟草广告、促销在我国,烟草广告、促销禁而不止,女性人群烟草广告暴露率依然严重。据对中国3城市(杭州、太原和贵阳)青少年烟草广告暴露调查,88.9%的调查对象在过去30 d看到过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其中女生报告看到过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的比例为89.2%,分析发现吸烟状态与对烟草广告促销活动的接受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烟草广告促销接受程度越高的青少年,逐渐走向吸烟的可能性越大[17]。
3.2 女性二手烟暴露的主要原因 3.2.1 二手烟暴露危害意识不够在我国,女性烟草使用危害意识水平普遍低于男性。调查显示,成年女性中63.2%认为二手烟烟雾会导致严重疾病,26%认为能引起成人心脏病,50.1%认为能引起儿童肺部疾病,51%认为能引起成人肺癌,23.4%认为能导致前3类疾病[1]。该组数据均低于同时期对男性的调查。女性对二手烟暴露危害知晓率不高,容易导致错误认识,对二手烟暴露采取容忍态度。
3.2.2 男性吸烟率居高不下近年来,尽管我国男性吸烟率整体有所下降,但与女性相比仍然保持着较高的水平:我国成年男性现在吸烟率1996年为63%,2002年为57.4%,2010年为54%[1]。与吸烟男性一起生活、工作的女性成为二手烟危害的主要对象,在农村尤其如此。
3.2.3 风俗文化我国相当多的地区,“以烟待客”、“以烟送礼”的社会风气盛行,“敬烟”被当作有礼貌的表现和社会交往的需要。受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影响,男性吸烟被认为是现代社会所接受的行为,而没有被真正看成伤害他人健康的行为。
3.2.4 不平等观念在我国一些地区(特别是农村),“男尊女卑”的观念仍具相当影响,普遍存在着漠视女性权利的现象,吸烟被视为男性权利而为女性接受。据调查,有吸烟者当面抽烟时,22.8%的女性每次都主动反对、46.6%的女性有时主动反对和28.2%的女性不主动反对[18]。
3.2.5 控烟不力我国已颁布了一系列控烟政策和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室内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不得吸烟以及未成年活动场所全面禁烟;然而,这项控烟措施并没得到很好的执行。据调查,我国女性过去30 d分别在政府大楼、卫生机构、餐馆、公共交通工具、学校曾看到有人吸烟的比率分别为50.7%、35.2%、83.3%、31.5%和29.6%[1]。此外,我国还缺乏明确的工作场所禁烟立法,导致工作场所各自规定不一,全国只有约1/3的工作场所有全面禁烟规定,53.2%室内工作女性在工作场所看到有人吸烟[1]。
4 基于性别的烟草危害治理措施烟草使用背后具有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原因,各方面都在削弱控烟措施的执行效果。迄今为止,我国烟草控制政策、规划、法律对烟草危害女性这一特殊问题并没有做出有效回应,存在着性别盲区。本文综合以往研究,提出如下针对女性的控烟措施与办法。
4.1 进一步提高烟草制品的税价烟草价格对女性吸烟有明显的影响,一般而言,经济收入较高的女性更容易选择吸烟。提高烟草税价可以预防和控制女性吸烟水平,可以降低青少年女性吸烟率。目前我国销量前3位卷烟的价格均为 < 5元/盒,使得部分低收入女性购买能力得以增强。应进一步提高中低档烟尤其是女士烟的税价。
4.2 预防和控制室内二手烟污染遭到二手烟暴露的女性绝大多是在家中暴露,其次是在工作场所暴露。不同的禁烟规定导致不同的吸烟和二手烟暴露效果。据调查,在没有禁烟规定的室内工作场所84.4%的女性看到有人吸烟,在部分禁烟规定的室内工作场所63.6%的女性看到有人吸烟,在全面禁烟规定的室内工作场所18%的女性看到有人吸烟[1]。因此,加强室内禁烟立法是维护女性健康权、使其免受二手烟暴露的有效手段。长期以来,家庭被视作“私人空间”而游离于法律管制范围之外,成为肆意侵犯女性健康权的主要场域。现行立法规制的“无烟场所”范围应扩至家庭空间,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家中其他成员在场情况下吸烟的义务,以此提高男性责任意识,尽量避免在与自己一起生活的女性周围吸烟。
4.3 促进女性对烟草危害的认知健康权依赖于知情权的优先满足。因此,有必要警告女性烟草的危害性,使其了解和知悉烟草危害的准确信息和性别差异信息。
4.3.1 利用烟草外包装进行信息披露和健康警示 4.3.1.1 利用烟草外包装上披露烟草制品成分我国烟草制品外包装基本上都标注了焦油量、烟气烟碱量和一氧化碳量。然而,信息披露的范围太窄,没有充分提示这些有害成分和释放物对女性所带来的健康后果。我国应加大烟草有害成分信息披露的范围,说明吸烟可能导致的各种具体的健康风险,尤其提示公众吸烟及吸烟环境对女性的健康危害。
4.3.1.2 在烟草外包装上标注健康警示烟草制品外包装上的健康警语是提高女性危害意识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据调查,51.6%女性吸烟者曾看到烟草包装上的健康警语,41.5%女性吸烟者因为看到健康警语考虑戒烟[1]。但是,我国健康警语只使用文字且字体太小,警示效果不明显。应推动使用文字加图形的健康警示,尤其注意轮换使用直观生动的表明女性吸烟危害后果的图片。
4.3.2 广泛利用各种媒体、网络及户外广告进行反烟宣传为提高女性烟草危害意识,还应广泛利用各种广告形式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公共交通工具、电影院以及其他公共场所站牌等进行反烟宣传,提示女性具体的烟草健康危害以及预防危害的措施、手段。
4.3.3 开展针对女性的健康教育、交流、培训控烟机构应当与学校、医院、机关、社区等单位合作,定期开展与烟草有关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应使女性意识到特定的疾病由吸烟引起、吸烟引起烟草相关疾病的概率、接触烟草烟雾对女性的危害等信息内容。健康教育最好有医务人员的参与,应加强交流、培训以提高医生控烟知识和技能。
4.4 全面禁止面向女性的烟草广告、促销、赞助我国目前的烟草广告法对禁止性烟草广告仅作列举式规定,未完全涵盖所有的烟草广告,对间接广告缺乏明确定义,相关法律也没有涉及对烟草促销和赞助的规范。有必要修订现行立法,明确禁止一切形式的烟草广告,包括直接烟草广告和间接烟草广告,规定不得通过促销、赞助等方式变相宣传烟草制品。在立法中尤其要强调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禁止发布以女性为营销对象的烟草广告或者开展针对女性的烟草促销、赞助活动。
4.5 促进女性戒烟计划女性戒烟难度比男性高。据调查,尝试戒烟的女性大多不知道戒烟方法,其中使用药物和咨询戒烟办法的占10.1%,未采用任何戒烟方法的占91.1%[1]。需增强女性戒烟的计划性和专业性,相关机构应制定和实施女性戒烟计划,推广戒烟知识,协同医务人员为需要戒烟的女性提供戒烟帮助和尼古丁治疗手段。
4.6 严格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烟草制品据2014 中国青少年烟草调查报告,吸卷烟的学生中,64.3%报告可以在学校附近买到卷烟;80.5%在过去30 d内买烟时没有因为 < 18 岁被拒绝售烟[19]。我国青少年事实上可以轻易地获得烟草制品。应从立法上加强对此类行为的制裁,明确商家的责任,相关政府部门也应督促商家设置醒目告示,告诫未成年人不得购烟,以及要求可疑购买者出示身份证件等。
4.7 保障女性的控烟参与权如果忽略女性在家庭、社会生活中不平等的地位和权力分配,将导致烟草控制政策和法律存在着性别歧视。女性群体是烟草使用的主要受害者,也是控烟政策、法律的直接利益攸关者。应增强女性的参与意识,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保障其参与权和监督权,广泛动员女性参与国家控烟过程,使得控烟决策合理地表达女性的观点和维护的女性权利。
综上所述,烟草对女性的危害与女性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有关。从性别角度观察和分析女性的生理和社会特点,有利于准确把握女性吸烟及二手烟暴露问题及其深层次原因,理解妇女所处不利环境、确认女性为脆弱群体,更容易受到烟草危害的威胁,为女性提供具有性别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1]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全球成人烟草流行病学调查-中国报告[R].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 2011. |
[2] | 杨功焕, 马杰民, 刘娜, 等.中国人群2002年吸烟和被动吸烟的现状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5(2):77-83. |
[3] | 季成叶.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综合报告2005[R].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7. |
[4] | 李跃进, 张麓曾, 等.辽宁省五城市校外青少年吸烟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9(1):21. |
[5]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R].2010. |
[6] | Wan X, Shin SS, Wang Q, et al.Smoking among young rural to urban migrant women in China:a cross-sectional survey[J].PLoS One, 2011, 6(8):e23028. |
[7] | 林永峰, 肖平.青岛市农村吸烟与被动吸烟状况调查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 2008(2):381-384. |
[8] | 汤春珠, 范建霞.孕妇烟草暴露的现状调查[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 2010(10):4-6. |
[9] | 许桂华.孕产妇被动吸烟干预效果的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0(1):38-41. |
[10] | 刘波, 杨冬梅, 滕秀全, 等.四种类型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烟草暴露与控烟状况调查[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1(5):468-470. |
[11] | 卫生部.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R].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
[12]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8年控制吸烟报告[R].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8. |
[13] | 李淑娟, 蔡乐, 舒占坤, 等.云南省罗平县高血压的经济负担与烟草暴露的关系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3(10):959-961. |
[14] | 李志君, 韩伟青, 潘阳, 等.吉林省成年人吸烟现状及其对吸烟危害认知程度的调查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6):1288-1291. |
[15] | 陈磊, 叶小华, 许雅, 等.广州市高中和大学女生吸烟现况[J].中国学校卫生, 2013(6):651. |
[16] | 郝伟, 申捍淑, 俞俊洪, 等.长沙、哈尔滨、镇江三地区吸烟流行学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995(4):205-210. |
[17] | 肖琳, 姜垣等.中国三城市青少年烟草广告暴露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1(2):132. |
[18] | 李斐斐, 孙桐, 刘言训, 等.成年人被动吸烟情况调查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4):130. |
[19]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青少年烟草调查报告[R].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4(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