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沈阳广播电视大学现教院
近年来,国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是心理疾病和心身健康问题的高危人群,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一般为10%~30%,且其发生率呈不断上升趋势[1]。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是心理健康作用机制中的2个重要因素,其在心理应激过程中均起着中介作用[2]。为探讨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于2014年4月采用自行设计一般情况调查表以及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在辽宁省沈阳师范大学和沈阳医学院抽取的700名大二和大三年级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沈阳师范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工商管理、英语专业和沈阳医学院医学检验、临床医学专业大二和大三年级,每个年级指定专业随机抽取2~4个班级,将抽中班级中全部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9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9.4%。 1.2 方法(1) 一般情况调查表:自行设计。内容包括性别、民族、年级、专业、生源地、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家庭月均收入、家庭氛围、是否为学生干部、是否曾获奖学金等。(2)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3]:该量表共包括10个条目,每个条目从完全不正确到完全正确分别用1~4分表示,得分越高表明一般自我效能感越高。(3)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4]:该量表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2个维度共20个条目。其中,积极应对维度由条目1~12组成,消极应对维度由条目13~20组成。每个条目按不采用、偶尔采用、有时采用、经常采用分别记为0、1、2、3分;积极应对得分越高表示越倾向于积极的应对方式,消极应对得分越高表示越倾向于消极的应对方式。所有调查问卷均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讲解后,由调查对象匿名填写,填写完成后当场收回问卷。
1.3 统计分析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调查696名大学生中,男生128人(18.4%),女生568人(81.6%);汉族564人(81.0%),少数民族132人(19.0%);大二年级342人(49.1%),大三年级354人(50.9%);数学与系统科学专业100人(14.4%),工商管理专业120人(17.2%),临床医学专业240人(34.5%),英语专业120人(17.2%),医学检验专业116人(13.7%);生源地为大中城市240人(34.5%),城镇180人(25.8%),农村276人(39.7%);家庭结构为双亲家庭600人(86.2%),父母离异28人(4.0%),父母一方去世68人(9.8%);家庭月均收入 < 1 000元224人(32.2%),1 000~2 000元168人(24.1%),2 001~4 000元212人(30.5%),>4 000元92人(13.2%);家庭氛围为和睦安宁516人(74.1%),偶尔争吵164人(23.6%),经常争吵16人(2.3%);独生子女332人(47.7%),非独生子女364人(52.3%);学生干部248人(35.6%),非学生干部448人(64.4%);曾获奖学金352人(50.6%),未曾获奖学金344人(49.4%)。
2.2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情况(表 1)![]() | 表 1 沈阳市不同特征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比较(分,x±s) |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为(2.43±0.32)分,不同特征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得分比较,不同专业和是否为学生干部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不同性别、民族、年级、专业、生源地、家庭结构、家庭月均收入、家庭氛围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和曾获奖学金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2.3 大学生应对方式得分情况及其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关系(表 2)![]() | 表 2 沈阳市不同特征大学生应对方式得分比较(分,x±s) |
大学生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得分分别为(2.59±0.35)和(2.03±0.21)分,不同特征大学生应对方式得分比较,不同生源地、家庭结构、家庭月均收入、家庭氛围以及是否为学生干部和曾获奖学金大学生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不同性别、民族、年级、专业和是否为独生子女大学生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积极应对呈正相关(r=0.303,P < 0.01),与消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r=-0.327,P < 0.01)。
3 讨 论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沈阳市大学生男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为(2.48±0.66)分,略高于女生的(2.38±0.54)分,与李飞等[5]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与男生性格常为独立进取和积极主动,女生性格 常为依赖和被动有关.提示一般自我效能感可能是一种跨文化、跨年龄的基本人格特征。本次调查显示,不同专业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40,P=0.038),其中英语专业得分最高[(2.67±0.63)分],其次为工商管理专业[(2.46±0.59)分]和数学与系统科学专业[(2.41±0.57)分],临床医学专业[(2.31±0.48)分]和医学检验专业[(2.26±0.59)分]得分较低。这可能与医学院校大学生较其他专业大学生课程多、任务重、学习压力大等有关,同时也与社会对医学生高学历的要求,医学院大学生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面临着较其他专业大学生更大的就业压力等有关[6]。因此应加强对医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有针对性地对医学生进行引导,促使其保持适度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从而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应对危机的发生。本次调查还显示,担任学生干部的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2.54±0.62)分]高于未担任学生干部的大学生[(2.32±0.52)分]。这可能是由于担任学生干部的大学生往往为大学生中的佼佼者,其能力较强,更倾向于自我肯定;而那些未担任学生干部的普通同学,可能会产生心理落差、自我否定等而导致一般自我效能感较低[7]。因此建议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更为关注班级中未担任学生干部和未获得过奖学金的普通学生,多与此类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掌握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状况,以帮助他们形成稳定健康的心理,提升其一般自我效能感。
有研究表明,人类的行为不仅受行为结果的影响,而且受人的认知形成对自我行为能力与行为结果期望的影响,人们可以通过自我效能感选择特定的活动和环境,同时对所处的环境加以改造[8, 9]。本次调查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积极应对呈正相关(r=0.303,P < 0.01),与消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r=-0.327,P < 0.01)。提示当面临困难或危险情景时,一般自我效能感决定着人们对于困难和挫折的处理方式,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人更多地采用沉着、乐观、求助和解决问题等积极的认知和行为方式来应对,而自我效能感较低的人则常常会惊惶失措,采取逃避、自责等消极的应对方式。因此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可以促进大学生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从而更有利于维护其身心健康的发展[10]。
[1] | 向光富.高创造性人群与心理疾病共享遗传易感模型[J].医学与哲学,2013,34(12A):56-59. |
[2] | 冯娟,屈妍.学生应对方式与家庭功能及自我效能感[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2):253-255. |
[3] | 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l86-187. |
[4] |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2-124. |
[5] | 李飞,王延伟.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考试焦虑的相关性研究[J].校园心理,2012,10(2):86-88. |
[6] | 雷莹,章莹,王亚惠.广州某高校预防医学本科生就业心理与睡眠状况调查[J].广东医学,2011,32(18):2453-2456. |
[7] | 张萍,张敏,卢家楣.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在中国大学生中的试用结果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8(5):568-570. |
[8] | Bnadura A.Self-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M].Newyork:Freeman WH,1997:3-51. |
[9] | Lev EL.Bandura's theory of self-efficacy:applications to oncology[J].Sch lnq Nuts Pract,1997,11(1):21-37. |
[10] | 蔡玲丽.大学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3):410-4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