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卫生  2015, Vol. 31 Issue (8): 1008-1011   PDF    
大学生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邓兵1, 沈芙蓉2, 陈沛然1, 彭星然1, 谭敏1, 陈静1, 刘琴1     
1. 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 重庆 401331;
2. 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
摘要目的 通过调查大学生的生活现状, 分析大学生宅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为大学生健康生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抽取重庆市4所大学1 178名大学生, 对其一般情况、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 178名大学生中宅大学生占50.51%, 宅大学生课余时间多用来上网(439人, 73.78%)和睡觉(294人, 49.41%);39.90%(470人)的大学生宅在寝室不愿出门的原因为懒而不想动, 50.54%(327人)的大学生认为宅对生活没有影响, 33.08%(214人)的大学生没想过要改变宅生活;症状自评量表(SCL-90)得分结果显示, 宅与非宅大学生在人际敏感(t=-4.320,P=0.000)和偏执(t=-3.159,P=0.002)2个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 学校类别、年级、日上网时间和恋爱与否是大学生宅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大学生宅现象已相当普遍, 其影响因素众多, 这种生活状态使大学生产生人际敏感及偏执等心理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健康     影响因素    
Otaku status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DENG Bing, SHEN Fu-rong, CHEN Pei-ran, et al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d Management,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status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otaku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s for healthy life promotion in the students.Methods Using multi-stage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method,1 178 college students from four universities in Chongqing city were investigated wit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general situation,otaku status and influence factors.Results Of the students,62.50% spent their leisure time in dormitories and 50.51%(595)were categorized as otaku students.Of the otaku students,73.78%(439) spent their leisure time mainly on the internet,49.41%(294) for sleeping; 39.90%(470) stayed in their dormitories because of unwilling to move;50.54%(327)didn't think that otaku had influence on their life,and 33.08%(214) had no willingness to change their otaku life.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cores of Symptom Checklist-90(SCL-90) for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t=4.320,P=0.000) and paranoid(t=3.159,P=0.002) between the otaku and the non-otaku students.Multivariate analyses found that school type,grade,the time spent online,and love status were main influence factors of otaku(P<0.05 for all).Conclusion Otaku is quite common in college students and influenced by various factors,and otaku students are more likely to suffer from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and paranoid psychological problems.
Key words: university students     otaku     health     influence factor    

宅,源自20 世纪80 年代初的日本,而后经中国台湾、香港地区逐渐进入大陆,并逐渐演变成对那些待在家里,沉迷于个人兴趣爱好,与社会脱节的青年的形容[1],并由此延伸出纯宅、虚无宅等实为家里蹲的伪宅群体。高校在校大学生逐渐成了宅的主力军[2]。为了解宅对大学生自身及其周围人群乃至整个社会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本研究以重庆市4所高校1 178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4—7月从大学生课余时间分配、上网情况、对宅的认识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大学生宅原因及其影响因素,为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重庆市有目的性地选取综合性院校、医科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和理工类院校各1所,在被抽到的大学中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土木工程、城市规划、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汉语言文学、英语、会计信息化等7个专业,分大一、大二、大三3个年级,采用方便抽样从每个专业的每个年级抽取1个班的大学生,共发放问卷1 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178份,有效回收率为98.17%。其中男生544人,占46.18%,女生634人,占53.82%;生源地为省外590人,占50.08%,省内588人,占49.92%;独生子女609人,占51.70%,非独生子女569人,占48.30%;恋爱336人,占28.53%,未恋爱842人,占71.47%;大一326人,占27.67%,大二386人,占32.77%,大三466人,占39.56%;综合类院校265人,占22.50%,医科类院校344人,占29.20%,师范类院校300人,占25.47%,理工类院校269人,占22.83%。

1.2 方法

(1)自编一般情况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生的基本状况,如性别、是否为外省学生、是否为独生子女、月生活费及是否正在恋爱等;大学生宅的表现,包含可自由支配时间及其分配、上网、运动等情况;大学生不愿出门而选择“宅”的原因;大学生对自己“宅”的认识以及改变意愿。宅的判定方法:根据预调查结果自行定义,以大学生可自由支配时间(不包含大学生晚上在寝室正常睡眠的8 h)中宅在寝室的时间比大学生可自由支配时间,取比值的中位数0.625,≥0.625为宅。经常上网的判定标准:采取自定义标准,每天上网时间大于等于总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的+3s,在本次调查中为(2.94+3×1.85) h,取约数9 h,即≥ 9 h 为经常上网。运动情况判定标准:此次调查自定义运动情况以有意识的拿出时间运动为准,按每周出现上述专门运动活动的次数定义,0次为不运动,大于等于总的大学生周运动次数的+3s,即(2.03+3×1.64)次,本次调查中取约数7次,即≥7次定义为经常运动,介于0~7次(不包含7次)定义为运动一般。(2)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3]:该量表共90条目,分10个症状因子: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每个条目按症状从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采用1~5分5级评分,分别累计总分和症状因子分。由受过专业培训的调查员采用一对多方式,使用统一指导语,嘱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并在调查员的指导下认真填写。填写完后,由调查人员仔细检查问卷、确认填写无误后,回收问卷并妥善保管。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 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再将调查结果进行双录入,并进行一致性核查,以确保数据录入质量。应用SPSS 20.1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 χ2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基本情况

大学生月生活费在200~3 000元,平均为(974.09±322.35)元,每天可自由支配时间平均为(6.42±3.01) h,待在寝室的时间平均为(3.8±2.23) h,平均每天上网(2.94±1.85) h,平均每周运动次数为(2.03±1.64)次。大学生课余时间用于上网和学习的最多,其中用于上网的有823人(69.86%),用于学习的有600人(50.93%),还有529人(44.91%)用来睡觉。

2.2 大学生宅现状及认识 2.2.1 宅大学生的时间分配

调查的1 178名大学生中,宅大学生595人(50.51%),非宅大学生583人(49.49%)。宅大学生可自由支配时间平均为(6.13±2.72)h,其中宅在寝室的平均时间为(4.81±2.33) h。宅大学生课余时间用来上网439人,占73.78%,睡觉294人,占49.41%。

2.2.2 大学生认为宅的表现

对于宅的表现,910名(77.25%)大学生认为能不出门就不出门是最主要的表现;其次是自认为宅的人每天上网时间较长者633人(53.74%),不喜欢与周围的人交往398人(33.79%)。

2.2.3 大学生宅在寝室不愿出门的原因

大学生待在寝室不愿出门的原因,最主要的是懒、不想动470人(39.90%),其次是天气冷或热413人(35.06%),交通不方便 388人(32.94%),学校活动不够丰富323人(27.42%),想出去但没人陪 317人(26.91%)。

2.2.4 大学生对宅生活的改变意愿

有关大学生对宅生活的改变意愿,254人(39.26%)想过改变,但是并未付诸行动;还有214人(33.08%)根本没想过要改变;只有78人(12.06%)想过改变宅生活,并且成功改变了;还有101人(15.61%)想过,也实践过,但是没有成功。

2.3 宅对大学生生活及心理健康的影响 2.3.1 宅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50.54%(327人)的大学生认为“宅”没有影响到他们的生活;44.98%(291人)认为“宅”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害处;仅有4.48%(29人)认为“宅”对生活有利。

2.3.2 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大学生中宅与不宅在人际敏感得分分别为(1.75±0.55)、(1.55±0.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20,P=0.000),偏执得分分别为(1.56±0.52)、(1.43±0.51)分,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3.159,P=0.002)。即宅的大学生在心理上更容易发生人际敏感和偏执。在总体心理健康得分及其他因子得分上宅与不宅大学生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2.4 大学生宅的影响因素 2.4.1 大学生宅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表 1)
表 1 大学生宅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经常上网、运动情况、参加课外活动情况、生源地、恋爱、月生活费、学校类别为宅的影响因素(均P<0.05),而社交圈子、是否独生、性别和年级4个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2.4.2 大学生宅影响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 2)
表 2 大学生宅影响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以是否宅为因变量(是=1,否=0),将学校类别、年级、性别、生源地、是否为独生子女、月生活费、日上网时间、周运动次数、恋爱与否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入选和剔除标准均为0.05。结果显示,学校类别、年级、日上网时间、恋爱与否是大学生宅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5)。即医科类、师范类、综合类院校的大学生较理工类院校的大学生宅,上网时间越长的大学生表现得越宅,大二、谈恋爱可以减少大学生宅的现象。

3 讨 论

“宅”曾一度被少男少女跟风追捧,近几年宅现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部分学者认为宅带来的影响已远不止宅人本身的身心健康,其中还潜伏着一些社会问题[4]。目前国内关于大学生宅的研究并不少,但多数是定性研究,较少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大学生“宅”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从国外的研究来看,日本[5]与我国在宅的定义上有较大差别,宅的生活方式在欧美国家也相当流行[6]。无论是国外的“技术宅”还是国内的“家里蹲”,大家普遍意识到长期“宅”的生活方式对我们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均可能产生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中约有50.51%为宅人,其大学生活主要就是“宅宿舍”[7]。多数大学生有着强烈的愿望去摆脱“宅居”生活[8]。其影响因素众多,如,学校类别、恋爱与否等。宅生活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不容小觑,他们更易发生人际关系敏感和性格偏执。

多因素分析表明,学校类别、年级、日上网时间、恋爱与否是大学生宅的主要影响因素。学校类别的影响主要是课业的轻重和外出见习实习机会的多少。从年级来看,大一新生还没建立起新的交际圈子容易宅在寝室通过网络联系旧友,因而相对较宅;而大三开始有了对未来的担忧和找工作的压力,外出时间减少。上网时间与大学生宅的程度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网络给宅大学生提供安全感和舒适感,满足其“我的世界我做主”的控制欲[7],吴汉荣等[9]也提到网络吸引因子与自信因子是与大学生网络成瘾关系最为密切的影响因素。大学生沉迷于网络,就会自然而然的宅在寝室。而恋爱则是与宅现象起反作用的因素。恋爱能促使大学生主动与人交流,从而减少对网络的依赖,增加走出寝室的机会。

另一方面,研究结果还显示,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以及月生活费等不是大学生宅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这与相关研究[10, 11]具有一致性。分析原因可能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和社会观念的改变,男女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外出对性别已无限制。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家庭教育上各有优势,并未对子女是否宅产生影响。生活费高者高消费,低者低消费,并不会限制其外出。

从宅与非宅大学生SCL-90得分比较可以看出,相对宅的大学生在心理上更容易发生人际关系敏感和性格偏执。陈丹丹等[12]的研究也显示宅会导致交际狭隘,个人语言表达、交际能力下降。大学生宅在寝室不出门,长期沉迷网络、缺乏与外界的沟通以及必要的锻炼会使这部分人交际能力逐渐退化,与社会脱节,容易形成孤僻、冷漠等不良性格特征[13]。有研究显示,人际关系直接决定大学生能否适应周围环境,与朋友相处困扰较少,善于交谈,能够利用恰当的谈话方式交流思想感情,尊重他人,敢于承担责任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均较高[14]。相反人际关系敏感就会对其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宅对大学生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适应都是不利的。有研究显示,高校中32.18%的男生和64.83%的女生需要加强体育锻炼[15],所以即使偏要宅在寝室也要宅的相对健康,例如经常做一些小范围的运动。学校及社会也要给大学生宅以正确、客观的评价和定位,正确引导大学生“脱宅”。

本研究未详细涉及宅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影响程度,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柳长兴,秦琴,代晓华.大学生寝室宅居与自我期望调查[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25(11):130-140.
[2] 杨柳青,程东旭.现代科技文明视域中的大学生“宅”现象探析[J].湘潮,2012(7:下半月):76-78.
[3] 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 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31-194.
[4] 肖华,刘秀珠,林轩东.宅文化的影响及存在根源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183-184, 187.
[5] 冈田斗司夫.《御宅学入门(オタク学入門)》[M].东京:太田出版,1996:5.
[6] 周茜.御宅文化传播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7] 李叶,余卫宁.关于高校“宅”生活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3(17):46-47.
[8] 郭少东,柴书剑.大学生“宅居” 现象的调查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12,16(3):88-92.
[9] 吴汉荣,朱克京.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相关因素的路径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11):1363-1364.
[10] 阎英.当代大学生“宅”现象下的学生工作创新性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1):224-226.
[11] 苏旭,孙元皓.大学生“宅”现象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11):117-118.
[12] 陈丹丹,陈霖,亢晓莉,等.大学生中“宅男宅女”现象的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5(Z1):34-35,39.
[13] 娄旭阳.关于大学生寒假“宅”现象的调查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3,513(3):32-33.
[14] 马红霞,杨绍清,朱小苘,等.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及人际困扰与心理健康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9):1082-1083.
[15] 王平, 李海燕, 阮丽萍, 等.医科大学生健康行为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 2005, 21(4):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