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安徽省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
儿童社会性反应是儿童整个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问题,儿童早期社会性发展对其以后的社会行为问题有重要的预测作用[1]。国外研究显示,母乳喂养能有利于儿童认知、语言和运动发育[2, 3]。研究母乳喂养对婴儿社会性反应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但目前国内外有关母乳喂养与婴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纵向研究较少,本研究选取2012年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儿保门诊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的3月龄婴儿建立队列,定期进行母乳喂养情况调查,以探讨母乳喂养对婴儿社会性反应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12年3—12月到安徽省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2 343名3个月±7 d婴儿为研究对象建立队列,在儿童6个月±7 d、9个月±7 d和12个月±7 d时开展随访调查,评价其社会性反应并收集婴儿父母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围生期情况、母乳喂养情况等信息。共获得有效问卷和12月社会性反应评价问卷1 943份。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孕前和孕期重大生活事件、围生期情况、母乳喂养情况等;儿童12月龄社会性反应的评价采用本课题组编制的婴儿社会性反应问卷12月龄子问卷[4]。该子问卷共12个条目,采用3级评分(没有、有时、经常),满分36分。本研究采用3分位数法,低于30分(<33.3%)评为低社会性反应;高于33分(≥66.7%)评为高社会性反应;30~32分(33.3%~66.7%)评为中社会性反应。 1.2.2 方法
2名调查员和所有保健医生均经过统一培训,队列随访时超过预约随访日期3 d的,及时进行电话催查。首次建立儿童队列时,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面对面指导儿童父母或主要带养人填写基本信息问卷。儿童队列建立后,分别在儿童3个月±7 d,6个月±7 d,9个月±7 d,12个月±7 d由保健医生进行随访,同时由带养人现场填写社会性反应问卷或由保健医生逐条询问带养人。母乳喂养情况分别在儿童定期健康检查时,在调查员的指导下,由儿童带养人回顾填写体检间隔期间的喂养状况。(1)完全母乳喂养:是指纯母乳喂养与几乎纯母乳喂养两类;(2)部分母乳喂养:母乳占婴儿食物的一部分,包括高比例、中等比例以及低比例部分母乳喂养3类;(3)人工喂养:只吃奶粉或其他食物,不吃母乳[5]。 1.3 统计分析
数据录入采用Epi Data3.0 软件,数据分析采用SPSS 10.0软件,主要分析方法有χ2检验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 2 结 果 2.1 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12月龄婴儿社会反应性得分分布(表 1)
父、母文化程度,母亲工作性质,家庭人均月收入不同的12月龄婴儿,社会性反应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儿童性别和父亲工作性质不同的12月龄婴儿社会性反应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117,P=0.128; χ2=9.223,P=0.056)。
![]() | 表 1 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12月龄婴儿社会性反应得分分布 |
孕前主动获取优生知识的母亲所生婴儿和未主动获取优生知识的母亲所生婴儿的12月龄社会性反应得分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前者处于高分组的人数为472人(42.9%)高于后者的284人(33.6%)。孕周、出生体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孕前或孕早期重大生活事件等与儿童12月龄社会性反应得分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不同月龄喂养方式12月龄婴儿社会性反应得分分布(表 2)
2~11月龄喂养方式为完全母乳喂养的12月龄婴儿社会性反应得分处于高分组的比例高于部分母乳喂养组,而喂养方式为部分母乳喂养的12月龄婴儿社会性反应得分处于高分组的比例则高于人工喂养组。其中,2~8月龄以及11月龄的喂养方式在12月龄社会性反应得分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 | 表 2 不同月龄喂养方式12月龄婴儿社会性反应得分分布 |
将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与12月龄婴儿社会性反应得分相关联的5个变量,即母亲文化程度、父亲文化程度、母亲工作性质、家庭人均月收入、父母在孕前主动学习优生知识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α=0.05),分别分析不同月龄喂养方式对12月龄婴儿社会性反应得分的影响。结果显示,在2~5月龄完全母乳喂养是婴儿社会性反应的促进因素;5~11月龄部分母乳喂养的婴儿其社会性反应得分均高于人工喂养婴儿。
![]() | 表 3 不同月龄喂养方式12月龄婴儿社会性反应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 |
儿童社会性反应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终生历程,但其发展具有关键期,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其发展受到社会家庭环境、个性特征、营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显示,完全母乳喂养持续2~5个月和部分母乳喂养持续5~11个月,与婴儿社会性反应得分呈正相关,这与国外相关研究基本一致[6, 7]。Duazo等[6]研究显示,完全母乳喂养>6个月对儿童后期的社会心理发育有积极预测作用;Leventakou等[7]研究显示,在控制一系列父母和婴幼儿特征外,母乳喂养持续时间越长孩子在18个月时认知、语言和运动发育得分越高;1岁内母乳喂养累积水平越高(持续时间和累积的量),儿童社会心理发展得分就越高[2]。一项对早产婴儿住院期间获得大量母乳组(>75%)与获得少量母乳组(<25%)相比,6个月时进行神经发育测试,获得大量母乳组婴儿显示更好的神经行为发育,尤其是运动发育的成熟,且在社会交往中,也有更好的警觉性,表现更为机敏[8]。一项来自西班牙以人群为基础的出生队列研究显示,完全母乳喂养持续6个月与4岁儿童神经心理学发展独立关联[9]。AliSS等[10]研究显示,至少6个月以上完全母乳喂养的孩子年龄与发育进程问卷(Ages and Stages Questionnaires,ASQ)中身体发育、沟通、肢体运动、解决问题能力的维度得分明显高于完全母乳喂养<6个月的孩子,且12月以后断奶的孩子ASQ所有维度得分均高于在6个月或更早断奶的孩子。
母乳喂养能促进婴儿社会反应性的发展,可能有其神经生物学基础。早期已有影像学研究显示,婴幼儿期进行母乳喂养的青少年脑容量和皮质厚度均增加[11]。随后,Deoni等[12]研究显示,母乳喂养与人类脑白质发育的一些最早变化有关。母乳喂养伴随着更快或更好的脑神经功能发育,可能是母乳为未成熟脑的快速发育提供了营养需求。人脑由60%的结构脂质组成,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是主要的结构脂质;母乳中提供的长链不饱和脂肪酸,如DHA、AA等支持了神经发育[2]。另外,母乳喂养本身也改善母亲的情绪和母婴互动行为,这种互动是婴儿出生后最初的人际交往和最初的情感交流,具有丰富的心理和社会内涵,利于婴儿的社会性反应发展。另一项核磁成像功能研究显示,产后一个月母乳喂养的母亲与人工喂养的母亲相比,当听到自己婴儿的哭声时,表现出更大的脑区域反应,如此的脑激活促进母亲更敏感地进入婴儿的社会心理世界,从而促进了婴儿的社会性发展[13]。
本研究通过在婴儿早期(3个月龄)建立队列,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数据分析时排除了一些潜在的混杂因素,因此,研究结果相对可靠。本研究分别探讨了每个月龄的完全母乳喂养和部分母乳喂养对婴儿社会性反应的影响,从而获得了2~5个月的完全母乳喂养和持续母乳喂养>5个月即对婴儿社会性反应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是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但本研究仅探讨了母乳喂养对12个月龄婴儿的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以后研究可在充分考虑社会家庭环境因素和儿童的先天气质等个性特征对社会性发展影响的同时,继续关注母乳喂养对儿童后期或青少年、成年期社会性发展的远期影响以及可以进一步开展相关脑机制的研究。
[1] | Treyvaud K,Doyle LW,Lee KJ,et al.Social-emotional difficulties in very preterm and term 2 year olds predict specific social-emotional problems at the age of 5 years[J].J Pediatr Psychol,2012,37(7):779-785. |
[2] | Anderson JW,Johnstone BM,Remley DT.Breast-feeding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a meta-analysis[J].Am J Clin Nutr,1999,70(4):525-535. |
[3] | Kramer MS,Aboud F,Mironova E,et al.Breastfeeding and child cognitive development:new evidence from a large randomized trial[J].Arch Gen Psychiatry,2008,5(5):578-584. |
[4] | 江澜,严双琴,王晓燕,等.婴儿社会性反应问卷的编制与信效度评价[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22(3):231-235. |
[5] | Häggkvist AP,Brantsaeter AL,Grjibovski AM,et al.Prevalence of breast-feeding in the Norwegian Mother and Child Cohort Study and health service-related correlates of cessation of full breast-feeding[J].Public Health Nutr,2010,13(12):2076-2086. |
[6] | Duazo P,Avila J,Kuzawa CW.Breastfeeding and later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Philippines[J].Am J Hum Biol,2010,22(6):725-730. |
[7] | Leventakou V,Roumeliotaki T,Koutra K,et al.Breastfeeding duration and cognitive,language and motor development at 18 months of age:Rhea mother-child cohort in Crete,Greece[J].J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2013,doi:10.1136/jech-2013-202500. |
[8] | Feldman R,Eidelman AI.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breast milk on the neurobehavioral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of premature infants[J].Dev Psychobiol,2003,43(2):109-119. |
[9] | Julvez J,Guxens M,Carsin AE,et al.A cohort study on full breastfeeding and child neuro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the role of maternal social,psychological and nutritional factors[J].Dev Med Child Neurol,2014,56(2):148-156. |
[10] | Ali SS,Dhaded SG.The impact of nutrition on child development at 3 years in a rural community of India[J].Int J Prev Med,2014,5(4):494-499. |
[11] | Kafouri S,Kramer M,Leonard G,et al.Breastfeeding and brain structure in adolescence[J].Int J Epidemiol,2013,42(1):150-159. |
[12] | Deoni SC,Dean DC,Piryatinsky I,et al.Breastfeeding and early white matter development:a cross-sectional study[J].Neurolmage,2013,82:77-86. |
[13] | Kim P,Feldman R,Mayes LC,et al.Breastfeeding,brain activation to own infant cry,and maternal sensitivity[J].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2011,52(8):907-9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