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卫生  2014, Vol. 30 Issue (12): 1618-1619   PDF    
田径运动员职业性损伤调查
杨宏兴1, 高华平2    
1. 温州医科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浙江 温州 325015;
2. 海宁市高级中学
关键词田径运动员     运动损伤     心理状况    

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损伤,其发生与运动训练强度、项目、技术、水平和环节等密切相关[1]。田径运动是一切运动项目的基础,它不仅是一项竞技活动,而且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健身活动,具有极高的运动价值。运动损伤是田径运动的常见问题,不仅影响运动员的训练质量和比赛成绩,更成为淘汰运动员的一个重要原因[2]。为此,本研究于2012年10月调查分析浙江省温州市某高校76名田径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现状,了解田径运动中的运动损伤的发病特征、提出合理的预防措施,并针对运动中出现的损伤提供有效的诊疗方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温州市某高校田径队运动员共76人,其中男性48人,女性28人,年龄17~21岁,平均年龄为(18.14±1.03)岁;男性身高171~186 cm,平均身高为(176.23±3.94)cm,女性身高160~173 cm,平均身高为(163.89±4.78)cm;男性体重60~80 kg,平均体重为(69.13±4.67)kg,女性体重52~69 kg,平均体重为(57.68±4.34)kg。全部队员训练年限1~4年,平均年限为(2.34±0.32)年。所选的田径运动员中跑类27人、十项全能类15人、投掷类14人、跳类12人和竞走类8人。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调查。收集被调查者的一般状况(包括性别、年龄、训练项目、训练年限等)、最近2年间运动损伤发生的具体状况(包括损伤时间、场所、部位、次数、类型、严重程度及损伤的主要原因等)以及损伤前后的生活训练情况等。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6份,全部收回,问卷合格率为100%。问卷调查后,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运动员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相关情况。对运动员损伤发生情况、发生程度和原因进行分析。 1.3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 2003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田径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率比较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田径运动员76人,最近2年有过损伤的65人,损伤发生率为85.53%,人均损伤次数为1.85次。其中,十项全能类和跳类的损伤发生率达到100.00%;人均损伤次数最高的为跳类,达到3.33次,其次为投掷类1.71次。所有运动员损伤次数累计为141次,其中急性损伤占36.88%(52/141),慢性损伤为63.12%(89/141)。

表 1 田径运动员运动损伤情况
2.2 损伤严重程度比较

调查对象中发生过重度损伤有16人次,占总损伤次数的11.35%(16/141),中度损伤的有88人次,占总损伤次数的62.41%(88/141),轻度损伤的有37人次,占总损伤次数的26.24%(37/141)。

表 2 田径运动员运动损伤程度分布
2.3 损伤原因比较

对运动损伤原因进行调查,发现由于技术动作不准确造成的运动损伤比例最高,为26.95%(38/141),其次为准备活动不充分,有27人次,比例为19.15%(27/141),机体过渡疲劳所占比例为15.60%(22/141);带伤训练、局部负担过重和其他原因的比例分别为11.35%(16/141)、9.22%(13/141)和4.25%(6/141)。 3 讨 论

随着各项体育运动的普及,以及奥运会精神的传播,参加运动人数也越来越多,运动伤害的发生率呈逐年增长趋势[3]。田径运动包括跑、跳、投等多种项目,不同的项目对机体各部位的负荷及其技术动作等有着不同的要求,其创伤的性质和程度也各不相同。

本研究调查的76名田径运动员,损伤发生率达到85.53%,人均损伤次数为1.85次。在损伤程度调查中,重度损伤人次占总损伤次数的11.35%,可见,田径运动项目的损伤程度比较严重。田径运动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是专项技术的特殊要求和局部的生理解剖学特点。当二者同时存在时,运动损伤就有了潜在的可能性[4]。运动损伤的发生对运动员的健康、正常训练以及比赛成绩均有负面影响。损伤的发生也是多因素、复杂的。心理因素对运动员运动损伤程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心理状况越差的运动员,其损伤程度越严重。有部分研究表明,在青少年时期关节发育不成熟,肌肉力量薄弱,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等是导致关节韧带损伤高发的原因[5]。可见,从年少的训练开始和在日常的训练中,运动员都要通过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针对不同的运动项目采取更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并且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采取积极的态度应对各类应激源,从而在运动和比赛中发挥出最佳水平。

参考文献
[1] 秦朗.运动员急性运动损伤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9):1688-1689.
[2] 魏伟,邹宇华.体育专业学生急性运动损伤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5):614-615.
[3] 张万军,陈新民,叶冬青,等.安徽省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伤害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3):298-299.
[4] 梁飞.111名高校田径运动员两年来的运动损伤分析[J].韶关学院学报,2007,28(12):104-107.
[5] Tyler TF,McHugh MP,Mirabella MR,et al.Risk factors for noncontact ankle sprains in high football players:the role of previous ankle sprains and body mass index[J].Am Sports Med,2006,34(3):471-475.
田径运动员职业性损伤调查
杨宏兴, 高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