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预防医学教研室
研究显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规模为2 948万,其中6~14岁学龄阶段儿童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占48.31%,因为和父母的长期分离,留守儿童生活照顾、安全保护和接受教育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1]。自杀意念是指体验自杀行为的念头,而没有采取实现此目的的外显行动。自杀意念是自杀未遂已知的危险因素,自杀未遂反过来增加完全自杀的危险,自杀意念是自杀死亡的最强烈的预报因子[2]。留守儿童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抚养、教育和关爱,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3]。相关研究显示,近期不良的经历是自杀意念重要的危险因素[4]。贵州省是外出劳务大省,留守儿童的比例超过40%,为了解贵州省≤14岁留守儿童自杀意念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于2013年7—8月抽取贵州省9个市(州)的3 996 名儿童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贵州省全省9个市(州)的每个市(州)抽取3个乡,每个乡抽取3个村,共抽取81个行政村,以其中所有年龄≤14岁的儿童为调查对象。本次应调查3 996人,实际调查3 941人,应答率为98.62%。掩饰因子≥4分为测量结果不可靠,因此剔除196份掩饰因子≥4分的问卷,共获得有效分析问卷3 745份。 1.2 方法
调查员由医学院大二学生担任,以研二的研究生为调查队指导老师,调查前对指导老师和调查员进行系统培训,使其了解项目的意义、方法和调查中的注意事项。问卷调查采用自填或由调查者阅读记录答案的方式,≤10岁儿童由调查员阅读问卷记录答案,11~14岁儿童自填问卷,调查表当场回收。调查内容包括:(1)基本情况:包括被调查者性别、年龄、民族、父母是否外出打工、父母文化程度、目前跟谁生活等基本信息。(2)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elf-Rating Idea of Suicide Scale,SIOSS)[5]:该量表共26项,包括绝望因子、乐观因子、睡眠因子和掩饰因子;调查项1、5、6、7、9、10、13、15、21、25答“是”记0分,答“否”记1分,其他选项答“是”记1分,答“否”记0分,分值越高说明自杀意念越强,绝望因子、乐观因子、睡眠因子3项得分之和≥12分者筛选为有自杀意念。 1.3 统计分析
调查问卷采用Epi Data 3.1软件双录入比对无误后,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χ2检验及多因素非条件logsitic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3 745名≤14岁儿童中非留守儿童1 680人(45.68%);留守儿童2 065人(44.86%),男生1 037人(50.22%),女生1 028人(49.78%);<7岁88人(4.26%),7岁~95人(4.60%),8岁~180人(8.72%),9岁~159人(7.70%),10岁~243人(11.77%),11岁~261人(12.64%),12岁~344人(16.66%),13岁~377人(18.26%),14岁~318人(15.40%);留守儿童中父亲外出打工593人(28.72%),母亲外出打工187人(9.05%),父母均外出打工1 285人(62.23%)。 2.2 不同父母外出打工情况留守儿童自杀意念发生率比较
留守儿童的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2.88%(266/2 065),非留守儿童的自杀意念发生率为9.40%(158/1 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52,P=0.001)。不同父母外出打工情况的留守儿童自杀意念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167,P=0.000);父母均未外出打工留守儿童自杀意念发生率为9.4%(158/1 680),与母亲外出打工自杀意念发生率14.44%(27/187)、父母均外出打工者自杀意念发生率14.55%(187/1 2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776、18.765,P<0.05);父亲外出打工留守儿童自杀意念发生率为8.77%(52/593),与母亲外出打工、父母均外出打工者自杀意念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020、12.220,P<0.05)。 2.3 不同父母外出打工情况留守儿童自我意识情况比较(表 1)
除掩饰因子外,不同父母外出打工情况的留守儿童绝望、睡眠和乐观因子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646、5.128、9.039,P<0.01);父母均未外出打工与母亲外出打工、父母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的绝望因子(F=6.845、13.886,P=0.000)、睡眠因子(F=4.504、12.678,P<0.05)、乐观因子得分(F=16.821、12.546,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父亲外出打工与母亲外出打工、父母均外出打工者绝望因子(F=6.136、7.672,P<0.05)、乐观因子得分(F=14.441、7.375,P=0.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父母均外出打工与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乐观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85,P=0.023);父母均外出打工与父母均未外出打工儿童掩饰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28,P=0.032),显示母亲对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 | 表 1 不同父母外出打工情况儿童自杀意念各因子得分比较(分,x±s) |
以有、无自杀意念为因变量,分别以留守儿童民族、与监护人生活时间、父亲外出时间、母亲外出时间、父母回家间隔时间、父母联系间隔时间、父亲文化、母亲文化、朋友数、心理老师、关爱活动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民族(OR=1.441)、父母回家间隔时间(OR=1.548)、朋友数(OR=0.551)、关爱活动(OR=0.561)是留守儿童自杀意念的可能影响因素。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朋友数(OR=0.560)和关爱活动(OR=0.496)是留守儿童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
![]() | 表 2 留守儿童自杀意念影响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cstic回归分析 |
目前留守儿童问题仍然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留守儿童面临的亲情缺失、生活抚育、教育监护、安全保护等问题虽然得到一定缓解,但这些问题未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且新的问题仍在不断出现[1]。研究显示,上代监护儿童、祖辈监护儿童在10 种具体问题行为的发生率、多重问题行为总分、攻击和违纪行为的发生频率、行为适应困难的个体比例方面均明显高于一般儿童,说明留守现象给上代监护和祖辈监护儿童的行为适应带来了不利影响,使得他们对问题行为的易感性较大[6]。一项对农村自杀组与非自杀组居民研究显示,自杀组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提示在自杀研究中应该重视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对自杀的影响[7]。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自杀意念发生率(12.88%)高于非留守儿童(9.40%),但二者自杀意念发生率均低于郭晚花等[8](22.32%)和邢超等[9](15.1%)对青少年自杀意念的调查结果。可能与本次调查对象大部分为贵州省农村地区,且绝大部分地区为山区,交通和经济水平较低,儿童对外面世界了解较少,生活欲望比较低容易得到满足有关。本研究中母亲外出与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儿童自杀意念发生率高于单纯父亲外出和父母均未外出打工者,显示母亲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与国内相关调查结果中监护人为母亲的留守儿童得分低于其他监护类型,母亲的心理支持能降低儿童心理指征基本一致[10]。一项国外的研究显示,在整个社会,青少年的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与身体、情感的虐待和忽视相关,保护性因素如精神健康、家庭和同等的关系[1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朋友数≥2个的留守儿童自杀意念发生情况是朋友数≤1个的0.560倍,接受关爱活动的留守儿童自杀意念发生情况是未接受关爱活动的0.496倍,表明朋友关系和关爱活动可以降低留守儿童自杀意念发生概率。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性增加以及我国城镇化发展,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留守儿童和留守流动儿童问题将长期存在,特别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各方面力量的综合努力,政府应该加强法规建设,设立关爱机构,学校里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心理健康指导,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增强心理防御能力,使各类留守儿童在遇到困难或困惑时能够以积极的方式应对,减少自杀意念率的发生,防止自杀行为的出现。
[1] | 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2013(6):30-34. |
[2] | Kerr DCR,Owen LD,Capaldi DM.Suicidal ideation and its recurrence in boys and men from early adolescence to early adulthood:an event history analysis[J].J Abnorm Psychol,2008,117(3):625-636. |
[3] | 刘红.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现状和展望[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8,24(1):102-104. |
[4] | Thompson R,Proctor LJ,English DJ,et al.Suicidal ideation in adolescence:examining the role of recent adverse experiences[J].J Adolesc,2012,35(1):175-186. |
[5] | 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285-287. |
[6] | 范兴华,方晓义.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问题行为比较[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2):232-235. |
[7] | 王欣欣,贾存显,张吉玉,等.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农村居民自杀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2):172-174. |
[8] | 郭晚花,曹玉洁.青海省青少年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8):937-941. |
[9] | 邢超,屠春雨,谈荣梅,等.亚健康状态与青少年自杀关联性的随访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2):1412-1414. |
[10] | 张连生,杨洁,朱玉婷,等.湖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2):170-171. |
[11] | Miller AB,Esposito-Smythers C,Weismoore JT,et al.The relation between child maltreatment and adolescent suicidal behavior:a systematic review and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literature[J].Clin Child Fam Psychol Rev,2013,16(2):146-1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