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复旦大学 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流行病与卫生统计教研室;
3.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
4.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内科;
5.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
6.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临床流行病科
手机依赖综合征(mobile phone dependence syndrome,MPDS)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属于一种精神心理疾病[1]。因手机依赖具有广泛性和隐蔽性,因此,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危害较大[2]。在校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该年龄段容易出现心理锁闭,再加上竞争激烈,学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使其需求常常无法满足,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孤独
感[3]。有研究表明,MPDS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孤独感体验[3, 4, 5]。但这些研究在探讨MPDS与孤独感的关系时,未调整混杂因素,如被调查者的健康状况,家庭负性事件,经济水平等,使两者的联系受到影响。为此,本研究于2014年1—3月对复旦大学在校大学生的手机依赖情况和孤独感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调整相关混杂因素,探讨MPDS和大学生孤独感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复旦大学1 016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回收有效问卷1 009份,回收率为99.3%,其中有效问卷915份,有效率为90.7%。 1.2 方法
通过文献查证制定问卷初稿,经相关专家修改后定稿。正式调查前选取30人进行预调查以修改完善问卷。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大学生进行集体自填式问卷调查。调查工具包括:(1)一般情况调查表:自行编制,主要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年级,专业,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家庭负性事件等)和家庭情况(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水平等)。(2)手机依赖量表[6, 7]:参照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郑毅教授关于手机依赖综合征的描述及相关研究,有其中相关表现≥6 项者判定有手机依赖综合征倾向。具体表现:①总把手机放在身上,若没带就会感到心烦意乱,无法做其他事情,甚至还有些自己也说不清的害怕。②当一段时间手机铃声不响,就感不适,并会下意识地看下手机是否有未接来电和信息。③常有“我的手机铃声响”的错觉,甚至常把他人手机铃声,误认是自己的。④接听时,常觉得耳旁有手机辐射波/辐射环绕。⑤经常会下意识地找手机,并查看,有时甚至将手机总是拿在手里才踏实。⑥经常害怕手机自动关机。⑦晚上睡觉时也开着手机,即使是什么事情都没有。⑧当手机没电源或收不到讯号时,会产生焦虑和无力感,脾气也会变得烦躁。⑨与人沟通时过分依赖手机,本可以直接面谈,却要发短信或打电话。⑩在吃饭、上课、开会等场合时,也要玩弄手机或将其放在可看到的地方,以防漏过信息或者电话。 B11 对别人看自己的手机,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很反感,非常恼火。 B12 最近经常出现手脚发麻、心悸、头昏、出汗、胃肠道功能不好、眼睛干涩模糊,甚至疼痛等现象。(3)一维孤独感量表[8, 9]:由Russell等在1987年编制。该量表由20个条目组成,其中11个正序条目和9个反序条目,每个条目有4级频度评分,1=“从不”,2=“很少”,3=“有时”,4=“一直”,量表得分越高表示孤独感越强,其中0~27分为低度孤独感体验,28~33分为中等偏下孤独感体验,34~38分为中等孤独感体验,39~44分为中等偏高孤独感体验,≥45分为高度孤独感体验。该量表测量大学生的孤独感水平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重测信度为0.73。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 Data 3.0软件双录入数据,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χ2检验、秩和检验及累积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基本情况
915名大学生中男生401人(43.8%),女生514人(56.2%);年龄17~34岁,平均年龄(24.11±3.02)岁。 2.2 不同特征大学生手机依赖综合征现患率比较(表 1)
大学生中有手机依赖综合征者205人(22.4%)。不同最近遭遇挫折情况及健康情况的大学生MPDS现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专业、年级、家庭负性事件、每周运动情况、寝室相处情况、学习成绩及恋爱情况的大学生MPDS现患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 | 表 1 不同特征大学生MPDS现患率比较 |
不同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家庭结构、家庭经济水平的大学生MPDS现患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 | 表 2 不同家庭特征大学生MPDS分布及比较 |
低度孤独体验者66人(7.2%),中等偏下孤独体验者117人(12.8%),中度孤独体验者160人(17.5%),中度偏高体验者252人(27.5%),高度孤独体验者320人(35.0%),低度以上孤独体验者总计849人(92.8%)。手机依赖组与非手机依赖组比较,无孤独感者所占比例相近,但手机依赖组中高度孤独感比例(45.4%)明显高于非手机依赖组(32.0%),经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24,P=0.002)。
![]() | 表 3 手机依赖组和非手机依赖组大学生孤独感分布情况 |
为进一步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综合征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排除混杂因素的影响,以大学生孤独感y(低度,y=0;中等偏下,y=1;中度,y=2;中度偏高,y=3;高度,y=4)为五分类有序反应变量,以是否有手机依赖综合征作为自变量,调整健康状况,遭遇挫折,家庭负性事件,是否学生干部,学习成绩,是否恋爱,家庭经济水平,建立累计logistic回归模型。经过平行线性检验(test of parallel line),每个回归模型的检验结果均满足P>0.05,说明各个回归方程互相平行,可以采用累积logistic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手机依赖综合征是大学生孤独感的危险性因素(OR=1.60,95%CI=1.19~2.14),手机依赖综合征者发生孤独感的可能性是非手机依赖综合征者的1.60倍。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复旦大学915名大学生的MPDS现患率为22.4%,高于邹云飞等[7](17.0%)和陆少艳等[10](15.8%)的研究结果,但低于王畅等[6](23.3%)、陆润泽等[11](24.7%)、黄时华等[12](26.1%)和李源晖等[13](29.0%)的研究结果。可能与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MPDS统一的判定标准、各研究样本之间的差异性及手机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功能繁多等原因有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最近遭遇较大挫折以及身体健康状况较差的大学生MPDS现患率较高。可能与最近遭遇较大挫折的同学身心压力较大,常通过手机排遣郁闷、寻求感情上的支持与满足;身体健康状况较差的同学生活习惯及生活方式多为静态,手机则成为其人际交往、了解资讯的重要途径有关。MPDS在不同性别、专业、年龄以及是否学生干部,是否恋爱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保持在较高水平,说明手机依赖现象普遍存在,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7, 14, 15, 16],但也有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6, 10, 11, 13],可能与人群的差异、手机依赖判断标准的多样性以及校园内是否有无线网络的覆盖等因素有关。本研究未发现MPDS在是否独生子女、不同家庭所在地及家庭特征之间的分布有差异,与张燕贞等[17]研究结果不一致。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92.8%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孤独感,高度孤独体验者占34.9%,高于李宜萍等[18](11.8%)的研究结果,低于张玲等[19](57.24%)研究结果。在调整了健康状况、遭遇挫折、亲人出现令人担忧的事情、学生干部、学习成绩、恋爱、家庭经济水平的影响后,发现MPDS是大学生孤独感的危险性因素,MPDS者产生孤独感的可能性是非MPDS者的1.60倍,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3, 20]。
综上所述,MPDS已经在我国部分大学生中发生,是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学校与社会应加强对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的教育和宣传,使学生认识到手机依赖对学习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大学生也应加强对自我的监督管理,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避免长时间使用手机,以形成合理、科学的手机使用态度和习惯,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大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志谢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吕佳颖、康玫同期参加本次调查,感谢苗茂华老师和项永兵老师在论文撰写过程中给予的指导和帮助
[1] | 师建国.手机依赖综合征[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19(2):138-139. |
[2] | 陶立新,吕子静,李长雅,等.高职护理大学生网络使用及成瘾现状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003):327-328. |
[3] | 韦耀阳.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6(1):83-85. |
[4] | 刘红,王洪礼.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手机使用动机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1,34(6):1453-1457. |
[5] | 王芳,李然,路雅,等.山西大学本科生手机依赖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5):381. |
[6] | 王畅,王声湧,李文浩,等.广州地区2 213名大学生手机依赖综合征的现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3,34(10):949-952. |
[7] | 邹云飞,邹云青,姚应水.某高校大学生手机使用与手机依赖症的横断面调查[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1,30(1):77-80. |
[8] | Russell DW.UCLA Loneliness Scale(Version 3):reliability,validity,and factor structur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1996,66(1):20-40. |
[9] | 杨青,袁莉华.深圳某企业外来工的孤独感和应对方式的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3,29(4):355-357. |
[10] | 陆少艳,周王义,金华利,等.医学院校大学生手机依赖性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校医,2013,27(2):89-92. |
[11] | 陆润泽,孔青,薛晓嘉,等.泰安市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3(4):255-258. |
[12] | 黄时华,余丹.广州大学生手机使用与依赖的现状调查[J].卫生软科学,2010(3):252-254. |
[13] | 李源晖,马翠荣,许艳,等.安徽省在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相关分析[J].中国校医,2013,27(6):401-403. |
[14] | Dixit S,Shukla H,Bhagwat A,et al.A study to evaluate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among students of a medical college and associated hospital of central India.[J].Indian Journal of Community Medicine:Official Publication of Indian Association of Preventive and Social Medicine,2010,35(2):339-341. |
[15] | 宫佳奇,任玮.兰州市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分析[J].新闻世界,2009(10):141-142. |
[16] | 石翌彤.应届大学毕业生手机幻听依赖现象调查及相关分析[J].决策与信息.下旬,2009(10):147-148. |
[17] | 张燕贞,张卫,伍秋林.医科大学生手机网络成瘾与冲动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2):284-287. |
[18] | 李宜萍,罗贵明,蔡水清.师范大学生孤独感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9):1047-1048. |
[19] | 张玲,伍亚舟,李媛,等.军校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4):515-517. |
[20] | 李同归,万露,秦和平,等.大学生的依恋类型,社会支持与孤独感[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9,17(12):1115-1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