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2000年全国第四次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中国现约有600万肺结核患者,其中,15~44 岁的占33.16%,特别是传染性肺结核患者约43%为青壮年[1]。海南省为中国南疆,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每年补充或更替大量新兵。为了解近年入伍驻琼新兵结核病感染状况,探讨部队结核病防控策略和措施,为结核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于2009年4月—2012年5月对在海南省新兵训练基地抽取的8 277名男性新兵进行结核感染情况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1)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于2009年4月—2012年5月对在海南省新兵训练基地抽取的8 277名入伍1个月内男性新兵进行结核感染调查。其中,2009、2010、2011、2012年分别调查1 639、2 317、2 061、2 260人;城市籍4 029人,农村4 248人;年龄17~23岁,平均年龄为(20.6±2.7)岁。(2)方法:采用结核菌素试验(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PPD)评价方法。结核菌素使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人型PPD,0.1 mL、5U左前臂掌侧中部皮内注射,72 h查看反应[2]。测量皮肤局部硬结,0~4 mm为阴性,5~19 mm为阳性,≥20 mm或有水泡、坏死、淋巴管炎者为强阳性[3]。同时检查双上臂是否有卡介苗接种疤痕,以无卡介苗接种史或双上臂无卡介苗接种疤痕而PPD阳性者作为结核自然感染。填写结核菌素试验登记表,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入伍地、PPD结果、双臂卡痕数等信息。(3)统计分析:应用Excel 2007和SPSS 13.0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PPD阳性率、强阳性率:调查的8 277名男性新兵中,PPD阳性4 244例,阳性率为51.3%;PPD强阳性256例,强阳性率为3.1%。2009、2010、2011、2012年PPD阳性率和强阳性率分别为57.5%(942/1 639)和4.0%(66/1 639)、52.8%(1 223/2 317)和3.5%(81/2 317)、49.0%(1 010/2 061)和3.0%(62/2 061)、47.3%(1 069/2 260)和2.1%(47/2 260),PPD阳性率和强阳性率均呈逐年递减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5.5、35.63,P<0.01)。(2)结核自然感染率:8 277名男性新兵中,结核自然感染率为23.9%(674/2 818),2009、2010、2011、2012年结核自然感染率分别24.3%(144/592)、22.2%(143/645)、22.8%(169/743)、21.9%(184/838),各年度结核自然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籍新兵结核自然感染率为25.8%(254/984),其中2009、2010、2011、2012年结核自然感染率分别为29.2%(60/207)、24.1%(56/232)、25.7%(61/237)、24.9%(77/308);农村籍新兵结核自然感染率为22.9%(420/1 834),其中2009、2010、2011、2012年结核自然感染率分别为24.1%(93/385)、21.9%(90/413)、23.0%(116/506)、22.9%(121/530);各年度城市籍和农村籍新兵结核自然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部队战士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来自全国各地,且多为青年,正处于体格发育、内分泌系统变化较大的青春后期。由于其居住集中流动性大、训练强度高,体力透支、易疲劳,且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较差,是结核病极易侵害的群体。本调查结果显示,驻琼新兵PPD阳性率为51.3%,强阳性率为3.1%,与李倩[4]调查的北京高校新生PPD结果相近。提示驻琼新兵中存在不少结核病高危人群,且不断积累,易发生结核病的流行。因此,对PPD强阳性的新兵,应采取定期胸透、摄片、查痰等监控措施,酌情预防服药,并对发现的病例进行定期随访,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对PPD阴性的新兵,如无卡介苗禁忌,应采取预防卡介苗补接种,以有效预防结核感染的发生。本调查结果显示,结核自然感染率为23.9%,且城市籍新兵结核自然感染率(25.8%)高于农村籍新兵(22.9%),提示驻琼新兵结核自然感染率较高,特别应对城市新兵更加关注。本次调查还发现,新兵PPD阳性率各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有必要进行长期的结核易感性监控,以掌握其动态变化规律。总之,部队结核病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要控制部队结核病,在参考国家有关控制结核病的规划的前提下,结合部队实际制定符合军队情况的具体控制措施,以有效降低部队结核病发病水平[5, 6],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规范治疗、系统管理,提高治愈率,从而遏制结核病菌的传播[7]。
[1] | 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技术指导组.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1):3-71. |
[2] | 屠得华,刘玉清,张立兴,等.大学生预防性治疗的结核菌素反应强度标准研究[J].中国防痨杂志,2006,28(5):265-268. |
[3] |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5. |
[4] | 李倩.北京某高校2009—2011 年新生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3,29(6):927-928. |
[5] | 李红梅,冯丹,刘玮.某部入伍新兵新学员结核易感性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06,6(5):779-780. |
[6] | 王志斌,曾年华,李兴国,等.我国华南部队结核病流行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2,18(1):85-86. |
[7] | 王黎霞.中国结核病防治工作现状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4):412-4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