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全球75%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是通过性接触传播的,其中高危性行为起到了重要作用[1]。暗娼不仅是 HIV/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STDs)感染的高危人群,更是向普通人群传播的主要桥梁人群和放大器[2, 3],对暗娼人群进行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和扩大检测等综合防治措施是控制暗娼人群艾滋病性病流行的根本措施,也是阻断暗娼人群作为桥梁向普通人群传播疾病的重要策略。甘肃省于2002年开始逐步在全省范围实施暗娼人群的艾滋病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和检测咨询等综合防治工作,2005年全省建立了暗娼人群的国家级和省级监测哨点,通过定期监测了解暗娼人群艾滋病性病流行状况和知识、行为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为防治效果的评估提供依据,本研究对甘肃省2005—2012年暗娼人群的哨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价艾滋病综合防治效果。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甘肃省2005—2012年全国艾滋病网络直报暗娼人群哨点监测系统。 1.2 方法
甘肃省暗娼人群的哨点监测数据由全省14个市州哨点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每年4—6月对该人群进行行为学和血清学监测,并于当年8月底之前上报至监测系统。其中艾滋病知识知晓率采用国家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中对艾滋病知晓的定义:8 项艾滋病知识中正确回答≥6 项为知晓,知晓人数与应答人数之比乘以100%即为艾滋病知晓率。8项艾滋病知识分别为:(1)一个感染了HIV的人能从外表上看出来吗?(2)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吗?(3)与HIV感染者或病人一起吃饭会感染艾滋病吗?(4)输入带有HIV的血液会得艾滋病吗?(5)与HIV感染者共用注射器有可能得艾滋病吗?(6)感染HIV的妇女生下的小孩有可能得艾滋病吗?(7)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吗?(8)只与1个性伴发生性行为可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吗? 其中(2)、(3)为非传播途径知识,(4)~(8)为传播途径知识[4]。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 χ2检验、Bivariate相关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甘肃省2005-2012年共监测暗娼27 808人次,共检出HIV阳性者2例。暗娼年龄为14~54岁,平均年龄为(26.37±6.28)岁;民族以汉族为主,占96.6%(26 862/27 808),少数民族占(946/27 808);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占57.9%(16 094/27 808),其次高中/中专占23.5%(6 528/27 808),小学占14.8%(4 134/27 808),大专及以上占2.4%(660/27 808),文盲占1.4%(389/27 808);婚姻状况以未婚为主,占50.0%(13 897/27 808),其次已婚占37.9%(10 531/27 808),同居占8.1%(2 262/27 808),离异/丧偶占4.0%(1 117/27 808);户籍以本省为主,占79.7%(22 166/27 808),外省占20.3%(5 640/27 808);来自中、高档场所者占36.7%(10 203/27 808),低档场所者占63.3%(17 604/27 808)。 2.2 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变化(表 1)
甘肃省暗娼人群艾滋病知晓率、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和非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均呈上升趋势(P=0.000),分别从2005年的61.3%(590/962)、52.0%(500/962)和27.2%(262/962)上升到2012年的88.6%(5 681/6 409)、84.7%(5 427/6 409)和62.4%(4 002/6 409);2005—2012年传播途径知识的知晓率高于非传播途径知识的知晓率(χ2=77.275,P=0.000)。Bivariate相关分析显示,艾滋病知晓率、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和非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均与年份呈正相关(P=0.001),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7.55%、55.06%、118.21%。
![]() | 表 1 2005—2012年暗娼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
甘肃省暗娼人群最近1次商业性行为中安全套使用率和最近1个月商业性行为安全套坚持使用率均呈上升趋势(P=0.000),分别从2005年的57.5%(553/962)和42.4%(408/962)上升到2012年的91.6%(5 873/6 409)和75.9%(4 867/6 409)。Bivariate相关分析显示,最近1次安全套使用率和最近1个月安全套坚持使用率与年份均呈正相关(P=0.001),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51.72%和70.83%。
![]() | 表 2 2005—2012年暗娼人群安全套使用情况 |
2005—2012年甘肃省暗娼人群接受安全套发放、咨询检测和同伴教育情况的比例均呈上升趋势(P=0.000),分别由2005年接受安全套发放和咨询检测的19.9%(191/962)和9.4%(90/962)及2006年同伴教育的16.7%(201/1 206)上升到2012年的83.0%(5 318/6 409)、51.4%(3 293/6 409)和31.7%(2 033/6 409)。Bivariate相关分析显示,干预服务中安全套发放、咨询检测、同伴教育与年份均呈正相关(P<0.01),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97.76%、422.70%、68.57%。
![]() | 表 3 2005—2012年暗娼人群最近12个月接受干预情况 |
以最近1个月与嫖客发生性行为时是否每次坚持使用安全套作为因变量(未每次都使用=0,每次都使用=1),以年龄、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户籍、场所类型、安全套发放情况、咨询检测情况、同伴教育情况9个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民族(OR=1.450)、婚姻状况(OR=0.924)、文化程度(OR=1.043)、户籍(OR=0.622)、安全套发放情况(OR=1.594)、咨询检测(OR=1.772)和同伴教育情况(OR=1.827)是暗娼人群安全套使用情况的可能影响因素。 2.5.2 多因素分析(表 4)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婚姻状况为同居或离异/丧偶是暗娼人群安全套坚持使用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上、外省户籍、接受干预(安全套发放、咨询检测、同伴教育)是暗娼人群安全套坚持使用的保护因素。
![]() | 表 4 暗娼人群安全套使用情况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甘肃省2005-2012年暗娼人群中共检出2例HIV阳性者,暗娼人群HIV感染率总体处于较低水平,与中国暗娼哨点的监测结果一致[5]。由于监测方法的原因,一些自知感染了HIV 的调查对象可能避免让他人知道感染状况或认为没有必要再进行检测而未采血检测,造成监测结果HIV阳性率可能低于实际水平[6]。
本研究结果显示,甘肃省暗娼人群存在整体年龄较低、以汉族为主、文化程度低、未婚者居多、省内户籍多等特点,与游弋[3]和崔禹哲等[7]对吉林省长春市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暗娼人群的调查结果相似。2012年甘肃省暗娼人群艾滋病知晓率为88.6%,最近1个月安全套坚持使用率为75.9%,接受HIV咨询检测的比例为51.4%,均低于2011年江苏省靖江市暗娼人群的监测结果[8],但艾滋病知晓率、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非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及最近1次安全套使用率和最近1个月安全套坚持使用率均呈上升的趋势,说明随着艾滋病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工作的不断深入,甘肃省暗娼人群艾滋病基本知识的掌握及行为的改变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传播途径知识的知晓率高于非传播途径知晓率,暗娼人群对与HIV感染者或病人一起吃饭会不会感染HIV以及蚊虫叮咬会不会传播HIV等非传播途径知识的认识还不够,反映了部分暗娼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知识的掌握尚存在一定的误区,这容易导致该人群对HIV感染者的歧视[7],从而使有感染艾滋病风险者因担心受到歧视而减少或回避HIV抗体检测的机会,因此,今后应加强对非传播途径知识和反歧视的宣传教育力度。
本研究结果还表明,甘肃省对暗娼人群实施的干预措施(安全套发放、咨询检测和同伴教育)随着年份增长呈上升趋势,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97.76%、422.70%、68.57%,这可能与近年甘肃省艾滋病防治经费逐年增加以及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及中日艾滋病预防对策等项目在干预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经费等有关。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汉族、文化程度较高、婚姻状况为未婚和已婚,并且接受过安全套发放、咨询检测、同伴教育等干预措施的暗娼人群更倾向于坚持使用安全套,这与康均行等[9]对四川省某市的研究结果相似。因此,今后应加大对低文化程度、少数民族、处于同居或离异/丧偶婚姻状况暗娼人群的干预力度,要在不断加强有效干预措施力度的基础上保证干预的效果和持续性[6]。综上所述,甘肃省目前进行的暗娼人群的干预措施对该人群知识和行为的改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仍然应该持续下去。
[1] | 刘国武,吴尊友.HIV感染者的高危性行为及相关影响因素[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5,11(2):145-149. |
[2] | 吕繁,来荣生,雷燕.四川省某市街头暗娼及其顾客艾滋病相关行为研究[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7,13(2):114. |
[3] | 游弋.长春市暗娼人群艾滋病、梅毒、丙肝感染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D].吉林: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
[4] | 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艾滋病防治督导与评估框架(试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2. |
[5] | 伏圣高,孙李娜,孟晓军,等.1995-2009 年国家级艾滋病哨点暗娼人群监测结果分析[J].疾病监测,2010,25(11):850-853. |
[6] | 史文雅,谢彧洋,刘超,等.丰台区2006-2009 年暗娼人群行为学和血清学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1):109-110. |
[7] | 崔禹哲,朱琳,袁丽丽,等.哈尔滨市2006-2009 年暗娼艾滋病知识行为情况及HIV梅毒感染状况调查[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1,17(3):351-352. |
[8] | 朱中奎,张翔,于明润,等.靖江市2006-2011 年女性性服务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3,29(2):251-253. |
[9] | 康均行,周久顺,张灵麟,等.利用连续行为监测数据对暗娼艾滋病干预效果评估[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6):1001-1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