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又称子宫平滑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多发于30~50岁育龄妇女,其发病率为5%~50%,甚至高达70%[1]。患子宫肌瘤妇女多典型临床特征,危及生命症状不明显,但如果不及时采取应对治疗预防措施,会严重影响妇女的生命质量。为预防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了解育龄妇女的患病情况,于2007—2011年对在辽宁省本溪市妇幼所接受普查的育龄妇女进行子宫肌瘤患病情况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次普查育龄妇女21 650人,年龄21~75岁,平均年龄(36.03±17.32)岁,其中21~30岁组普查5 237人,占24.19%,31~40岁组6 896人,占31.85%,41~50岁组6 387人,占29.50%,51~60岁组2 357人,占10.89%,61~75岁组773人,占3.57%;职业为公务员4 330人,占20.00%,专业技术人员6 495人,占30.00%,工人8 660人,占40.00%,个体经营者2 165人,占10.00%。 1.2 方法
(1)一般情况调查: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年龄、职业、饮食习惯、月经史、孕产史、家族史等。每年由统一培训的医师面对面发放问卷、询问填写,当场收回有效问卷21 650份,回收率100%。(2)常规妇科检查:包括阴道分泌物、脱落细胞(乳腺除外)及盆腔B超检查。(3)子宫肌瘤诊断标准:参照文献[2]。 1.3 统计分析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和χ2检验。 2 结 果 2.1 子宫肌瘤患病情况
21 650名妇女中发现子宫肌瘤患者2 652例,患病率为12.25%。其中B超检查最大子宫肌瘤为8.2 cm×7.0 cm×7.9 cm,最小为0.4 cm×0.5 cm×0.3 cm;单发性子宫肌瘤1 522例,占57.39%,多发性子宫肌瘤1 130例,占42.61%。 2.2 子宫肌瘤患病的年龄分布
其中41~50岁组妇女子宫肌瘤患病率最高为19.49%(1 245/6 387),其次是31~40岁组为11.28%(778/6 896),51~60岁为10.01%(236/2 357),61~75岁组为7.37%(57/773),21~30岁组最低为6.41%(336/5 237),不同年龄组子宫肌瘤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3.52,P<0.001),子宫肌瘤患病率随年龄增高而增高,绝经期后又逐渐下降。 2.3 子宫肌瘤患病的职业分布
其中工人子宫肌瘤患病率最高16.21%(1 404/8 660),其次是专业技术人员为12.53%(789/6 495);公务员患病较低为8.48%(367/4 330),个体经营者为4.25%(92/2 165),不同职业育龄妇女子宫肿瘤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17,P<0.001)。 2.4 子宫肌瘤患病与孕次关系(表 1)
不同孕次育龄妇女子宫肌瘤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0.36,P<0.01)。
![]() | 表 1 育龄妇女子宫肌瘤患病与孕次的比较 |
结果表明,伴生殖道炎症者子宫肌瘤患病率高于无生殖道炎症者,子宫肌瘤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26,P<0.01)。
![]() | 表 2 子宫肌瘤与生殖道炎症关系 |
本调查显示,41~50岁育龄妇女为子宫肌瘤高发年龄,这可能与其长期工作压力大、节奏快、绝经过渡期月经紊乱、内分泌失调、情绪焦虑、不稳定而诱发子宫肌瘤有关[3, 4, 5],不同职业人群子宫肌瘤发病率有差异,工人子宫肌瘤发病率较高,这与其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卫生条件差、经济收入低、营养不良造成机体免疫力低下密切相关[6]。不同孕次妊娠导致的激素变化和反复多次人工流产造成的子宫内膜创伤与盆腔内疾病有直接关系[6],所致子宫肌瘤发生率增高,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调查还表明,患子宫肌瘤等盆腔病与生殖道炎症的关系密切,无生殖道炎症妇女患病率较低(9.97%);有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的妇女患病率分别为 16.07%、12.04%、1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文献[7]结果一致。因此对这些高危人群应重点检查防治。总之,为有效降低子宫肌瘤发生率,应积极采取以下应对措施:(1)广泛开展生殖健康教育,提高妇女自我保健意识;(2)定期进行妇女病普查,每3~6个月做1次盆腔B超,早发现、早采取治疗措施;(3)加强计划生育指导,推广安全有效的避孕方式,避免人工流产,减少医源性和机械性创伤;(4)中年妇女应正确掌握雌激素类保健品或药物的使用方法,避免滥用。
[1] |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083-2100. |
[2] | 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9. |
[3] | 刘芬,李涛,许丽娜,等.职业女性妇科疾病患病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5):535. |
[4] | 袁丽,修新红,王晓明,等.青岛市围经期妇女保健需求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2):159. |
[5] | 黄雪梅,叶兴东,汤少开,等.广州地区不同育龄女性生殖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2):161. |
[6] | 单淑芝,石彬.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0,26(4):304-306. |
[7] | 尹勤,温勇,毛京沭,等.贵州省贫困地区妇女常见病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2):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