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在中国已进入广泛流行期[1]。截至2011年底,估计中国存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78万人(62~94万人),艾滋病患者15.4万人(14.6~16.2万人);全人群感染率为0.058%(0.046%~0.070%)[2]。为了解该人群的生命质量现状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进一步的干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于2011年12月—2012年3月对辽宁省沈阳、大连、抚顺、丹东4市的775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辽宁省沈阳、大连、抚顺、丹东4市艾滋病疫情数据库中,用随机数字表随机抽取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可随访并在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或所属市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过CD4+T淋巴细胞检测,年龄≥18岁者为研究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99份,回收有效问卷775份,有效率为99.49%。 1.2 方法
2011年12月—2012年3月,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在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日常随访的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进行自填式或面访式(文化水平较低或年龄较大者)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1)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the MOS 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3, 4, 5]:涵盖生理和心理2个方面,包括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8个维度,各维度得分为维度内的条目分相加,经线性转换为 0~100 分,换算得分=(实际得分-该方面的可能最低得分)/ (该方面的可能最高得分-该方面的可能最低得分)×100。以8个维度的均分表示生命质量总分,分数越高表示生命质量状态越好。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2)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月收入、传播途径、收入水平、与家人及邻里关系、CD4水平等。 1.3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 2003软件双录入数据,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逻辑审查及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775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中,年龄最小18岁,最大73岁,平均年龄(38.35±11.32)岁;男性占89.4%(693/775),女性占10.6%(82/775);未婚占44.6%(346/775),在婚或同居占35.5%(275/775),离异或丧偶占19.9%(154/775);月收入≤3 000元占90.8%(704/775),>3 000元占9.2%(71/775);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主,占86.2%(668/775),其中同性传播占67.2%(449/668)、异性传播占32.8%(219/668),其他传播途径中注射吸毒占7.1%(55/775),输血及血制品占1.7%(13/775),不详占5.0%(39/775);家庭成员关系很好占61.4%(476/775),一般/不好占31.5%(244/775),其他占7.1%(55/775);邻里关系很好/好占63.0%(488/775),一般占35.0%(271/775),差占2.0%(16/775);CD4值≥350个/UL占66.3%(501/756),<350个/UL占33.7%(255/756);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者占34.3%(266/775),未治疗者占65.7%(509/775)。 2.2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与中国常模[5]SF-36得分比较(表 1)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生命质量总均分为(63.34±19.83)分;其中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8个维度得分均低于中国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
![]() | 表 1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与中国常生命质量得分(分,x±s)比较 |
不同年龄、CD4水平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婚姻状况、月收入、与家人关系、邻里关系、用药情况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生理状况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 | 表 2 不同特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生理状况得分(分,x±s)比较 |
不同年龄段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社会功能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婚姻状况、月收入、与家人关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心理状况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邻里关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精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用药情况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精力、情感职能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CD4水平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精力、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 | 表 3 不同特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心理状况得分(分,x+s)比较 |
生命质量,即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于他们的生活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事情的生活状态的体验[7]。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月收入、与家人及邻里关系、是否用药和CD4水平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影响,与施学忠等[8]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提示配偶、亲人的情感支持能有助于减轻其精神压力,有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身体素质的好坏和收入水平也直接影响其生命质量[9]。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身心健康状况较正常人差,与占发先等[10]对湖北省105例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的调查结果一致。提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生命质量不容乐观,可能与其病毒的感染及不治愈的特点,存在普遍性的不稳定感、易怒、紧张、过度警觉、注意力难以集中等情绪,同时因为携带病毒生活的众多不方便引起各种心理和生理的反应,存在焦虑、抑郁、悲观等负面情绪,导致生活质量随之下降有关。因此,应针对生命质量的各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提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功能,以达到生命质量的全面改善。
[1] | 张颖新,王红红,唐四元.HIV感染者/AIDS患者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8,23(17):78-80.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估计.北京:卫生部,2011. |
[3] | 李俊,刘朝杰,李宁秀,等.生命质量评价量表SF-36中国量化标准研究[J].华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32(1):36. |
[4] | 刘朝杰,李宁秀,任晓晖,等.36条目简明量表在中国人群中的适用性研究[J].华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32(1):39-42. |
[5] | 项凤梅,王永梅,符林春.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的调查与分析[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5,32(3):138-139. |
[6] | 李宁秀,刘朝杰,李俊,等.四川省城乡居民SF-36评价参考值[J].华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32(1):43-47. |
[7] | 崔丹,赵二江,梁淑英,等.河南省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存质量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3):284-285. |
[8] | 施学忠,谢婧,王芳,等.AIDS相关症状对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1):2046-2047. |
[9] | 武英,张福杰,金水高.心理咨询对HIV感染者生活质量及社会支持状况的效果[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26(14):1332. |
[10] | 占发先,陈晶,吴均林.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12):1481-14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