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的城市化进程不仅改变了社会结构,而且影响了居民日常生活及文化观念,单亲家庭数量也逐渐增多[1]。低收入单亲母亲面对家庭结构转变,常会产生子女教养问题、经济问题以及生活适应问题[2]。有研究表明,低收入单亲母亲生活适应程度与其家庭资源管理方式有关,亦与其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和单亲原因有明显相关[3, 4]。为了解低收入单亲母亲生活适应现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政府和福利机构制定政策帮助单亲母亲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于2010年3—4月对江苏省苏州地区305名低收入单亲母亲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苏州市妇联协助下,在苏州市及其下属县市随机抽取低收入单亲母亲进行问卷调查,实际抽取样本共400份,因拒答、不合作等原因,实际调查305份。纳入标准:(1)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家庭关系中仅有母亲一方与其未婚、不具独立生活能力的<18周岁的子女共同生活;(3)根据江苏省2010年月收入最低标准,人均月收入<1 140元的女性单亲户主[5]。排除标准:有重大精神疾病,不能理解问卷内容者,问卷填写不完整者。 1.2 方法
由调查员采用自制一般情况问卷、家庭资源管理量表和生活适应量表对调查对象进行进行面访调查。调查工具:(1)一般情况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年龄,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及单亲原因等。(2)家庭资源管理量表:包含目标中心取向、随意取向、资源中心取向、无目标取向4个分量表,共20题,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方式,即不同意到同意为1~5分,反向题计分则相反。计算4个分量表的粗分,若某个分量表分数越高,表明单亲母亲越倾向此种管理方式。(3)生活适应量表:包含子女照顾、社会活动、人际关系、自我评价、个人适应、亲子沟通6个分量表,共23题,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方式,即不同意到同意为1~5分,反向题计分则相反。计算6个分量表的粗分,若某个分量表的分数越高,表明单亲母亲在此方面的适应能力越好。根据问卷填答者在调查问卷中的得分,将平均数部分的表现水平区分为4组:平均分0~1.99分为“低”、2~2.99分为“中下”、3~3.99分为“中上”、4~4.99分为“高”。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和AMOS 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低收入单亲母亲生活现况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对低收入单亲母亲家庭资源管理在背景变量与生活适应之间的可能中介效应进行分析。 2 结 果 2.1 一般人口学资料
单亲母亲年龄26~52岁,平均年龄为40.04岁。大部分单亲母亲教育程度为初高中,占71.1%(217/305);其家庭月收入多处于501~1 000元,占43.6%(133/305);以离婚者居多,占54.5%(166/305),有4名未婚母亲。 2.2 量表得分情况
低收入单亲母亲多为中等生活适应水平。其中低收入单亲女性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度最高,得分为3.73分;其次分别为社会活动、亲子沟通、子女照顾、自我评价,分别为3.35、3.21、3.17、3.08分;而“个人适应”的适应度最低,得分为2.94分。其对“目标中心取向”认知处于高水平,得分为3.81分;其次分别为资源中心取向、随意取向,分别为3.21和3.03分;“无目标取向”认知水平为中下,得分为2.43分。 2.3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由于本研究中低收入单亲母亲的背景资料为类别变量,故将其进行虚拟变量转换。结果表明,低收入单亲母亲的教育程度(初中)、家庭月收入(501~1000元)及单亲原因(离婚、丧偶、分居)之间明显相关。低收入单亲母亲的教育程度(初中)、家庭月收入(501~1 000元)、单亲原因(丧偶、分居)与家庭资源管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14~0.19;而单亲原因(离婚)与家庭资源管理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为-0.18,表明低收入单亲母亲的教育程度(初中)、家庭月收入(501~1 000元)及单亲原因(丧偶、分居、离婚)影响其家庭资源管理水平。同时,单亲母亲的教育程度(初中)和家庭月收入(501~1 000元)与生活适应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16和0.19,表明低收入单亲母亲的教育程度(初中)和家庭月收入(501~1 000元)影响其生活适应水平。此外,家庭资源管理与生活适应呈中度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41,表明低收入单亲母亲家庭资源管理水平能影响其生活适应水平,适合建立结构方程模型。 2.4 低收入单亲母亲生活适应影响因素的路径模型分析(图 1) 2.4.1 测量模型拟合
首先检测低收入单亲母亲的教育程度(初中)、家庭月收入(501~1 000元)和单亲原因(离婚、分居、丧偶)对其生活适应水平的直接效应,发现低收入单亲母亲的教育程度(初中)和家庭月收入(501~1 000元)对其生活适应水平的直接效应明显。然后检验家庭资源管理对生活适应的直接效应,得到拟合指数如下:χ2=57.29,χ2/df=2.12(P=0.001),GFI=0.96,CFI=0.93,NFI=0.88,RMSEA=0.06,符合良好模型标准,表明低收入单亲母亲家庭资源管理状况会影响其生活适应度。最后,检验家庭资源管理的间接效应,拟合指数不符合良好模型的标准,需要进一步修正。考核模型的参数估计值,发现单亲原因(离婚)→生活适应的路径系数不明显,将其删除以修正模型,模型拟合有所改进。在此基础上,根据模型修正指数进行修正,得到最终模型(图 1),拟合指数为:χ2=74.08,χ2/df=1.37(P=0.04),GFI=0.96,CFI=0.96,NFI=0.89,RMSEA=0.04,指标完全符合。
![]() | 注:数字表示各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 a P<0.05;b P<0.01;c P<0.001。 图 1 低收入单亲母亲生活适应影响因素模型 |
在最终模型中,低收入单亲母亲的教育程度(初中)、家庭月收入(501~1 000元)对生活适应的直接影响路径系数的标准化估计值分别为0.23和0.16,表明低收入单亲母亲教育程度和家庭月收入明显影响生活适应水平。而单亲原因对生活适应水平无直接影响。同时家庭资源管理直接影响生活适应,效应系数为0.77。增加家庭资源管理研究变量后,发现低收入单亲母亲的教育程度(初中)和家庭月收入(501~1 000元)对生活适应的直接影响力减弱至不明显,效应系数分别降为0.07和0.06,表明家庭资源管理在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和生活适应之间的中介效应明显,效应系数分别为0.12(0.16×0.77)、0.14(0.18×0.77)。而单亲原因(丧偶、分居)会通过低收入单亲母亲家庭资源管理对其生活适应产生间接效应,效应系数分别为0.12(0.16×0.77)、0.18(0.24×0.77)。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低收入单亲母亲的教育程度和家庭月收入影响其生活适应。教育程度与妇女非理性信念之间有明显差异,受过高等教育的单亲母亲,其自我要求和期待较高,相应的对生活的期望也较高[2, 6],因此对贫困的生活适应不易。本研究结果还表明,家庭月收入低者其生活适应反而越好,与Rani[7]的研究结果相同。然而,低收入单亲母亲的单亲原因对其生活适应无直接影响。随着社会发展,居民婚姻家庭观念已经转变,大多数人已不再把单亲看作是生活中的危机事件,因此对单亲后的生活适应不会造成影响[8]。
本研究结果表明,低收入单亲母亲家庭资源管理是影响其生活适应的重要因素。低收入单亲母亲的教育程度(初中)、家庭月收入(501~1000元)和单亲原因(丧偶、分居)会通过家庭资源管理影响其生活适应度;教育程度较低者,其接触社会时间较长,相应有更多的社会生活常识和理财经验,帮助她们管理家庭资源,在家庭资源管理良好的情况下,低收入单亲母亲对生活的感受也会较佳,能更快适应家庭结构的转变[9]。月收入较低的单亲母亲会采用增加收入的方法管理家庭资源,适应生活[10];而收入较高者可能因不懂得开源节流,而无法满足日常需求,加之其较多时间花在工作上,导致亲子互动少、人际交往弱,生活适应较差。未婚母亲比丧偶或分居者承担的社会舆论压力更大,得到的社会支持更少,间接影响其生活适应[11]。分居或离婚为婚姻不幸的女性提供了成长和发展机会,使其重新规划生活,能够较快适应生活[12]。而丧偶者因遭遇生活变故更易获得他人同情,帮助其增加家庭资源,协助其适应生活。综上所述,低收入单亲母亲的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单亲原因及家庭资源管理均会影响其生活适应度,增加单亲母亲家庭资源管理常识有助于其适应单亲后的生活。
[1] | Ahmed AL.Divorce:a structural problem not just a personal crisis[J].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2008,39(2):241-257. |
[2] | 张硕阳,陈毅文,王二平.消费心理学中的风险认知[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2):256-263. |
[3] | 胡芳,马迎华,龚盛根,等.留守中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家庭功能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6):686-688. |
[4] | 潘允康,董维玲.贫困单亲母亲的社会以天津市为例[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9 (1):24-29. |
[5] |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江苏省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EB/OL].[2011-9-20].http://www.suqian.gov.cn/tsrqfw/dbh/dbzc/2011/09/6637109394019.html. |
[6] | Min Z,Steven GA,Jeff S.Financial knowledge of the low-income population:effects of a financial education program[J].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Welfare,2006,5(1):53-74. |
[7] | Rani N.Child care by poor single mothers:study of mother-headed families in India[J].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2006,37(1):75-91. |
[8] | Robert S,Nicola S.The Retrenchment of marriage:results from Marital Status Life Tables for the United States,1995[J].Population and Demography,2001,27(3):553-563. |
[9] | Cherlin AJ,Cross-Barnet C.Promises they can keep:low-income women's attitudes toward motherhood,marriage,and divorce[J].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2008,70(4):919-933. |
[10] | Hawkins RL.Fickle families and the kindness of strangers:social capital in the lives of low-income single mothers[J].Journal of Human Behavior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2010,20(1):38-55. |
[11] | Joshi P,Quane JM,Cherlin AJ.Contemporary work and family issues affecting marriage and cohabitation among low-income single mothers[J].Family Relations,2009,58(5):647-661. |
[12] | 安丰玲,周成超,何江江,等.中老年女性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5):624-6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