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应用宏观与微观的技术手段,研究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规律,阐明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相互关系,制定公共卫生策略与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为目标的一门医学科学。预防医学是从医学中分化出来的一个独立的学科群,历史上,预防医学曾经为群体疾病,特别是传染病的防治作出了巨大贡献。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环境、生物环境都发生重大变化,疾病谱也随之发生转移。因此,预防医学的概念和模式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以满足新时期的需要。本文就国内外预防医学的概况、动态进行简要的综述,并对其应对策略和发展方向进行初步探讨。
1 预防医学的概况与现状 1.1 预防医学的概念日趋完善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内经》就提出了"治未病"、"无病先防"、"既病防变"等概念,确立了预防为主的原则。现代预防医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1]:个体预防阶段、群体预防阶段和社会预防阶段。个体预防阶段也称经验预防阶段,是预防医学的初级阶段,此时社会发展水平较低,预防措施多针对个人。群体预防阶段也称实验预防医学阶段,工业革命以后,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医学学科的发展,也为预防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手段。同时,由于生产的进一步社会化,城市人口大量增加,造成职业病、传染病剧增,人们在与传染病的斗争中,逐渐认识到群体预防的重要性,从而完成了从个体预防向群体预防的转变。社会预防阶段也称社会及人类预防阶段,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疾病谱发生了明显变化,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由传染病转变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人类的健康观念也发生了重大改变,从"无病就是健康"转变为"健全的身心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医学也随之向着社会预防为主的方向转变。
1.2 预防医学的模式逐渐转变预防医学的研究模式是随着疾病模式的转变和相关基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现代医学模式已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预防医学作为医学的1个重要分支,其研究模式也发生了重要转变。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现代预防医学作为人类保护健康的手段,不仅要研究人的生物属性,更要研究人的社会属性,关注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现代预防医学重新审视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并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2]。
近年来,慢性病在疾病谱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据统计,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的死亡率占全世界所有死亡原因的1/4以上,中国慢性疾病的危害也呈持续上升趋势[3, 4]。大部分慢性病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都参与了慢性病的发病。采取合理的健康教育和严格的干预措施,会明显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在过去30多年中我国慢性病流行病学、慢性病监测、危险因素控制、慢性病经济学、法学、慢性病流行的心理学、慢性病的预防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1.3 预防医学研究范围更加广泛近年来,预防医学研究领域日益拓展,研究方法不断发展完善,循证医学的观念深入人心。流行病学的应用范围已从传染性疾病扩展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伤害和健康相关领域等,流行病学理论和方法也日趋完善成熟,已经成为预防医学的基础学科和现代医学的重点学科,被誉为"公共卫生之母"。社会医学是预防医学领域中一门十分重要的新兴学科,它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医学问题,关注社会因素对个体和群体健康、疾病的作用及其规律,制定各种社会措施,保护和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5],其核心是新健康观的形成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医学突破了传统健康测量的局限性,开发了一系列测量健康的新指标,对疾病和健康状态进行评价,大大丰富了社会医学学科研究的内涵。中国的社会医学也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预防医学领域内一门重要学科,对推动中国卫生事业现代化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1.4 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健康的要求逐渐提高,现代预防医学也面临着巨大挑战[6, 7]:(1)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日趋严重,预防老年性疾病,促进老年人的健康已成为当务之急;(2)传染病仍然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同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威胁加重,对非传染性疾病的研究和防治是预防医学面临的又一难题;(3)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4)意外伤害发生率在我国不断上升;(5)环境恶化:全球范围内的空气、水、食物等都正在遭受严重的污染,环境恶化日益严重;(6)中国食品安全仍面临严峻的考验;(7)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等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已成为人类死亡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2 预防医学的应对策略及发展方向 2.1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分子生物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通过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和生物合成等方面来阐明各种生命现象的本质,其研究内容涵盖了生命的全过程。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预防医学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开辟了疾病控制的新途径,使预防医学的发展进入了1个崭新的阶段。通过对易感基因的分析,筛选出携带易感基因型的人群,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将大大提高疾病防治的效率。通过研究疾病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能够在亚临床阶段早期发现患者,给予早期干预,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8]。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有助于发现病原微生物的蛋白质和核酸分子结构的变异,阐明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还能够高效的生产疫苗和生物药品。药物基因组学可以预测人群对治疗的反应,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9]。分子生物学技术也广泛应用于职业卫生[10]。因此,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已经渗透到预防医学的各个方面,为预防医学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2.2 预防医学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整合人类对疾病的易感性取决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者缺一不可,由单一学科已经很难揭示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因此需要预防医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紧密结合,在疾病的研究过程中各个学科会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人类对许多疾病的认识往往先由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其危险因素,然后由基础医学阐明其作用机制,最后在临床实践中得到证实。在这个过程中,预防医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研究往往交替进行,不断深化对疾病的认识[11]。为了促进三者的有机整合,尚需完善和加强社区疾病防控的建设,以公共卫生为主导,通过大众媒体开展健康教育,控制危险因素,促进健康。临床医生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应提供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服务,使居民得到综合性、连续性、协调性的服务。社会应建立一个长效的、有专门机构负责的疾病救治与防控的预防医学网络。最后,还应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协调与控制,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
2.3 加强预防医学科研核心竞争力中国预防医学科研具体依托的是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研核心竞争力的定义可以界定为:科研核心竞争力是科研事业单位在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争取经费来源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有能力,它是组织中科研成果和知识的积累,特别是协调科研能力与管理能力获取外部经费支持的多种综合能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加强预防医学科研核心竞争力的1个重要手段。而了解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结构现状有助于加强人力资源管理[12, 13]。
3 小结预防医学作为医学的重要分支,在防治疾病,保护人民健康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预防医学的概念越来越完善,研究手段突飞猛进,研究范围更加广泛,并向着社会化、国际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为了应对新时期的挑战,预防医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医学以及临床医学的结合将越来越紧密。展望未来,预防医学的发展将有助于更好得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宏伟目标。
[1] | Salman MD,Doherr MG,Erb HN,et al.100 Volumes of preventive veterinary medicine-the past,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J]. Prev Vet Med,2011,100(1):1-3. |
[2] | Prochaska JJ,Spring B,Nigg CR.Multiple health behavior change research:an 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J].Prev Med,2008,46(3):181-188. |
[3] | Askoxylakis V,Thieke C,Pleger ST,et al.Long-term survival of cancer patients compared to heart failure and stroke:a systematic review[J].BMC Cancer,2010,10:105. |
[4] | Redon J,Olsen MH,Cooper RS,et al.Stroke mortality and trends from 1990 to 2006 in 39 countries from Europe and Central Asia: implications for control of high blood pressure[J].Eur Heart J, 2011,32(11):1424-1431. |
[5] | Clarke JL.Preventive medicine:a ready solution for a health care system in crisis[J].Popul Health Manag,2010,13(Suppl 2):S3 -11. |
[6] | Franklin BA,Cushman M.Recent advances in preventive cardiology and lifestyle medicine:a themed series[J].Circulation,2011, 123(20):2274-2283. |
[7] | Fagerstrm K.The epidemiology of smoking:health consequences and benefits of cessation[J].Drugs,2002,62(Suppl 2):1-9. |
[8] | O'Daniel JM.The prospect of genome-guided preventive medicine: a need and opportunity for genetic counselors[J].J Genet Couns, 2010,9(4):315-327. |
[9] | Daly AK.Pharmacogenetics and human genetic polymorphisms[J].Biochem J,2010,429(3):435-449. |
[10] | 顾祖维.分子生物学新理论新技术在职业卫生中的应用[J]. 中国公共卫生,2005,21(4):509-512. |
[11] | Tayo BO,Teil M,Tong L,et al.Genetic background of patients from a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in Manhattan:implications for personalized medicine[J].PLoS One,2011,6(5):19166. |
[12] | 王宏.预防医学专业高级人才素质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05,21(8):969. |
[13] | 王妮妮,沈清,郑琳,等.浙江省公共卫生人员学历及专业构成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9):1118-1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