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显示,社交焦虑与应付方式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1]。社交焦虑是指对人际处境的紧张和害怕,高社交焦虑者在交往之前及交往过程中更易感到紧张和忧虑[2]。应付方式是个体面临应激情境时为减少压力或伤害而做出的认知或行为努力,良好的应付方式有助于缓解精神紧张,改善心理健康状态[3]。为了解社交焦虑和应付方式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本研究于2010年9月对天津医科大学2010级本科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 象选取天津医科大学2010级本科新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 063份,回收有效问卷1 027份,有效率为96.7%。其中男生301人,女生726人,年龄15 ~22岁,平均年龄为( 18.39 ±0.85) 岁。
1.2 方 法 1.2.1 调查方法以班级为单位( 每班30人) 在1周时间内完成全部测试。测试前由心理学专业人员以统一指导语说明测试意义,测试采用北京心灵方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PsyKey 心理测评系统( 完全版) ,由研究对象在计算机上完成个人信息的录入及所有量表,测试时间30 min。
1.2.2 调查问卷问卷包括: ( 1) 症状自评量表( 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 [4]: 共90项,每项按照严重程度“1( 没有症状) ~ 5( 极重度) ”分为5个等级评分。分别计算总均分、阳性均分和9个因子分: 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中阳性项目数是指评为2 ~ 5分的项目数,阳性均分是指总分减去阴性项目( 评为1的项目) 总分,再除以阳性项目数; ( 2) 应付方式问卷(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CSQ) [5]: 由肖计划修订,共62道题目,每题回答“是”或“否”,分为6个分量表: 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其中解决问题和求助归为成熟应付方式,退避、幻想和自责为不成熟应付方式,合理化属于混合型,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每个分量表的计分方法均为选择“是”,得1分,选择“否”,得0分,将每个项目得分相加,即为该分量表的得分;( 3) 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 Social Avoidance and DistressScale,SAD) [4]: 由Watson 和Friend 于1969年编制,包括社交回避和社交苦恼2个分量,各含14个测题,采用“是”或“否”答题方式,分数范围从0到28分,总分越高,说明社交焦虑水平越高。1.3统计方法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t 检验、相关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医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中国常模比较( 表 1)![]() |
表 1 医学新生SCL-90 得分与中国常模比较( 分, x± s) |
医学新生SCL-90总分与中国常模[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阳性均分低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 医学新生强迫、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及偏执方面均高于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 。
2.2 不同性别医学新生心理健康、应付方式及社交焦虑得分比较男生、女生SCL-90总分分别为( 127.59 ± 32.28) 、( 133.67 ± 33.48) 分,女生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8,P<0.01) ; 女生抑郁、焦虑和恐怖因子分别为( 1.49 ± 0.49 ) 、( 1.49 ± 0.45 ) 、( 1.35 ± 0.43 ) 分,男生分别为( 1.35 ± 0.41) 、( 1.40 ± 0.39) 、( 1.23 ± 0.32) 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1、2.98、4.40,P<0.01) 。男生应付方式问卷的解决问题、求助、合理化维度分别为( 0.85 ± 0.14) 、( 0.64 ± 0.25) 、( 0.39 ± 0.17)分,女生分别为( 0.82 ± 0.16 ) 、( 0.68 ± 0.23 ) 、( 0.35 ± 0.15) 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 =-2.56、2.37、- 3.12,P<0.05或P<0.01) 。不同性别学生SAD 总分及分量表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2.3 医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应付方式、社交焦虑相关分析( 表 2)![]() |
表 2 医学新生应付方式、社交焦虑与心理健康水平相关分析( r) |
医学新生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与解决问题、求助这2种成熟的应付方式均呈负相关(P<0.01) ,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以及SAD 总分、社交回避与苦恼得分均呈正相关(P<0.01) 。
2.4 医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因素多元回归分析以SCL-90总分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及有关因素( 包括CSQ 各分量表得分和SAD 的总分及2个分量表得分) 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进入方程的自变量依次为自责、社交苦恼、幻想、解决问题和性别。多元相关系数为0.648,联合解释变异量为0.420。解释量分别为: 自责( 31.8%) 、社交苦恼( 7.9%) 、幻想( 1.7%) 、解决问题( 0.5%) 和性别( 0.2%) 。标准化回归方程为: SCL-90总分=0.346 × 自责+ 0.256 × 社交苦恼+ 0.153 × 幻想-0.073 × 解决问题+ 0.047 × 性别。
3 讨 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医学新生入学后的心理健康状态与常模比较,无明显差异,但是男生心理健康状态好于女生,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6]一致。有研究发现,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社会支持和良好的应付方式,心理危害的危险度可达43.3%,为普通人群的2倍[3]。因此,采取积极合理的应付方式有利于缓解应激和保持心理健康状态。本研究结果显示,医学新生采用成熟应付方式的学生心理更健康,而采用不成熟应付方式的学生则倾向于有更多心理方面的问题,与相关研究结果[1, 7]一致。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导致男女生心理健康存在差异原因可能是男生较女生的应付方式更加积极和成熟。本研究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按照重要性排列,对医学新生心理健康有影响的因素主要有自责、社交苦恼、幻想、解决问题和性别。由此可见,要想改善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一方面应培养符合其性别特点的积极的应付方式,纠正消极的应付方式,另一方面应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社交观念,使其更加顺畅的参加各类社会活动,近快融入新环境。
[1] | 翟德春,翟光宇,刘学年,等.大学生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与抑郁、焦虑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2):254. |
[2] | 彭纯子,邓盘月,马惠霞,等.大中学生社交焦虑特征初探[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4):243. |
[3] | Rat C,Lindop J,Gibson S.The concept of coping[J].Psychol Med,1982,12(2):385-395. |
[4] |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3-35,243-244. |
[5] | 肖计划,许秀峰.“应付方式问卷”信度与效度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4):164-168. |
[6] | 郑玉梅,郭福林,邸波,等.医科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与统计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1,17(11):1028-1029. |
[7] | 肖计划,许秀峰,李晶.青年学生的应付方式与精神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6,4(1):53-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