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卫生  2012, Vol. 28 Issue (10): 1274-1277   PDF    
中学生心理社会因素与抑郁关系
邓厚才1, 杨敬源1, 邓冰1, 杨萍2, 庹安写1, 黄列玉1, 包毅敏1    
1. 贵阳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医学心理学教研室, 贵州贵阳550004;
2. 贵阳市第18中学医务室
摘要: 目的 了解贵州贵阳中学生心理社会因素与抑郁的关系,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4所中学共620名中学生进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A型行为问卷、中学生焦虑量表及中学生抑郁量表调查;按照《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检测细则》标准测量身高、体重等。结果 中学生抑郁检出率为27.6%(171/620),其中男生104人,占53.9%,女生67人,占4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生抑郁得分高于初中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6,P<0.00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抑郁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学生焦虑检出率为36.3%(225/620),其中初中生100人,占44.4%,高中生125人,占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6,P=0.006);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健康适应、学习压力、A型行为、焦虑、体重是影响中学生抑郁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人际关系、社会支持是抑郁状态的保护因素。结论 生活事件、社会支持、A型行为及焦虑与中学生抑郁状态有关。
关键词: 中学生     生活事件     社会支持     A型行为     焦虑     抑郁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psychosocial factors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DENG Hou-cai, YANG Jing-yuan, DENG Bing, et al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Guiyang Medical College, Guiyang, Guizhou Province 55000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ssociation of psychosocial factors with depression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bases fo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Methods With cluster randomly stratified sampling method,a total of 620 students from four middle schools were selected and surveyed with Adolescent Life Event Scale(ASLEC),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A-type Behavior Questionnaire,Anxiety Scale,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Depression Scale.The height and weight of the students were also measur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hysical Health Survey of Chinese Students Testing Rules".Results The detection rate of depression in the students was 27.6% (171/620)and the rate of the girls(67,46.1%)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boys(53.9%)but without significant difference(χ2=7.79,P>0.05).The score of depression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ith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 0.001).The detection rate of anxiety was 36.3% (225/620)and the rate of the junior school students was 44.4%,lower than that of the high-school students(55.6%)with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χ2=12.46, P < 0.01).The results of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es showed that health adaptation,study pressure,A-type behavior, anxiety,and body weight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depression and interpersonal social support were protective factors of depression among the students.Conclusion Life event,social support,A-type behavior,and anxiety are closely related to depression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student     life event     social support     A-type behavior     anxiety     depression    

抑郁是一种持续的心境低落﹑悲伤﹑消沉﹑沮丧﹑不愉快等综合而成的情绪状态。近年来,青少年抑郁患病率出现上升且发病年龄偏小的趋势。相关研究表明,社会、文化和环境因素、人格、心理应激、生活方式、不良行为等与中学生抑郁状态有密切联系[1, 2, 3]。为了解中学生心理社会因素与抑郁的关系,于2008年9月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贵州省贵阳市中学生进行心理社会因素与抑郁相关性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贵阳市2个城区(云岩区、南明区)4所学校(初中学校2所﹑高中学校2所),再从初一到初三﹑高一到高三,每个年级各抽取2个班,共抽取12个班630人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630份,回收问卷626份,有效问卷620份,有效率为99%。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使用统一指导语采用自行设计的《贵阳市青少年身心健康调查表》,利用班会时间集体实施测试,由学生独立作答,当场核对并回收问卷。心理测试在中学生体格检查后进行,间隔时间<1个月。

1.2.2 调查问卷

(1)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4]:由刘贤臣编制,反映青少年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亲友与财产丧失、健康与适应问题及其他方面常见的心理社会应激源。共27个项目,每项事件的刺激强度根据经历生活事件时的心理感受,分别量化为1无影响、2轻度、3中度、4重度、5极重度。总分越高,说明刺激程度越大。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指标经检验均较好。(2)领悟社会支持量表[5]:含有12个自评条目,每个条目采用1~7级计分法:1不同意、2很不同意、3稍不同意、4中立、5稍同意、6很同意、7极同意。所有条目评分相加得总分,分数越高,被试者得到的社会支持程度越高。(3)A型行为问卷[4]:概括了A型行为类型人的主要特征。共60题,其中时间紧迫感量表评定时间紧迫感、做事急躁等特征;竞争和敌意量表评定争强好胜、怀有戒心或敌意等特征;掩饰量表评定问卷的真实性。掩饰量表≥7分者性格真实性较差故予以剔除;时间紧迫感量表和竞争和敌意量表2个分量表评分之和为A型行为总分。(4)中学生焦虑量表[6]:由20个项目构成,采用5级评分,1无、2轻度、3中度、4偏重、5重度。总均分=20项总分/20。总均分<2分为正常;≥2分为焦虑。该量表的信度、效度较好。(5)中学生抑郁量表[6]:由20个项目构成,采用5级评分,1无、2轻度、3中度、4偏重、5重度。总均分=20项总分/20。总均分<2为正常;≥2分为抑郁。该量表的信度、效度较好。(5)一般情况问卷:包括年龄、性别、年级、独生子女、身高、体重等。

1.2.3 身高、体重测量

参照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检测细则》[7],由该地区专职医务人员对其进行测量,仪器为上海产标准立式身高体重测量仪(用前均作校正),由2名调查员核对体检相关数据核查无误后记录。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 Data 3.0软件双录入,经2名统计员核对无误后,应用SPSS 11.5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逐步回归法)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调查620人,其中男生334人,占53.9%,女生286人,占46.1%;初中生332人,占53.5%,高中生288人,占46.5%;独生子女440人,占71.0%,非独生子女180人,占29.0%。男生平均身高为(167.1±8.05)cm,体重为(51.51±12.51)kg;女生平均身高为(159.2±18.42)cm,体重为(48.91±8.93)kg。

2.2 中学生抑郁检出情况

中学生抑郁检出171人,占27.6%,其中男生104人,占53.9%,女生67人,占4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79,P=0.099);初中男生抑郁检出36人,占20.9%,高中男生抑郁检出68人,占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24,P=0.000);初中女生抑郁检出22人,占14.2%,高中女生抑郁检出45人,占34.4%,高中、初中女生抑郁检出率比较,高中女生高于初中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2,P=0.000)。

2.3 中学生焦虑检出情况

中学生焦虑检出225人,占36.3%,其中男生122人,占54.2%,女生103人,占4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8,P=0.895);初中生焦虑检出100人,占44.4%,高中生焦虑检出125人,占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6,P=0.006);初中男生焦虑检出56人,占31.6%,高中男生焦虑检出66人,占4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53,P=0.14);初中女生焦虑检出44人,占28.4%,高中女生焦虑检出59人,占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1,P=0.023)。

2.4 中学生生活事件得分情况

得分最高的10个条目依次为考试失败或不理想、学习负担重、升学压力、被人误会或错怪、家庭施加学习压力、生活习惯明显变化、与同学或好友发生纠纷、被盗或丢失东西、当众丢面子与家庭内部矛盾,分别为(2.48±1.06)、(2.05±1.19)、(1.90±1.36)、(1.87±0.97)、(1.76±1.34)、(1.54±0.19)、(1.52±0.99)、(1.40±1.12)、(1.30±1.00)、(1.15±1.05)分。

2.5 不同特征中学生心理社会因素与抑郁得分比较(表 1)
表 1 不同特征中学生心理社会因素与抑郁得分比较(分,x ± s)

女生生活事件中的学习压力、健康适应因子得分均高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生社会支持得分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8,P<0.001);男生抑郁总均分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2,P<0.05);焦虑总均分男女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生生活事件量表总分及6个因子得分均高于初中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生A型行为、焦虑、抑郁得分均高于初中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独生子女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因子分、生活事件总分与社会支持总分均高于非独生子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6 中学生心理社会因素与抑郁关系

中学生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及其他因子分与抑郁均呈正相关(r=0.10、0.12、0.12、0.12,P<0.05);中学生学习压力因子分及生活事件量表、时间紧迫感量表、竞争和敌意量表、A型行为量表总分与抑郁均呈正相关(r=0.13、0.13、0.32、0.34、0.38,P<0.01);中学生领悟社会支持总分与抑郁呈负相关(r=-0.42,P<0.01);焦虑总分与抑郁呈正相关(r=0.81,P<0.001)。

2.7 中学生抑郁状态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 2)
表 2 中学生抑郁状态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以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项目(生活事件、领悟社会支持、A型行为、焦虑总分、学习压力、丧失、健康与适应、受惩罚、其他因子分等多个变量)为自变量,以抑郁为因变量,考虑到身高、体重对心理状态的影响,将其作为协变量同时引入模型进行分析,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可能影响因素列入回归方程,进一步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逐步回归法),最终选入回归方程的因素有7个,其中生活事件中的健康适应、学习压力因子、A型行为、焦虑、体重是影响中学生抑郁状态独立危险因素;而生活事件中的人际关系因子和社会支持是抑郁状态的保护因素。

3 讨论

相关研究表明,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是中学生最主要的两大应激源[8]。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生活事件中影响较大的前10位项目与丁新华等[8]研究基本一致,从一定程度上可见中学生面临的负性生活事件越多,焦虑、抑郁的水平就越高。国外报道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5%~50%[9, 10],国内为25%~44%[11, 12, 13]。本次研究中,贵阳市城区中学生抑郁问题的检出率为27.6%,低于丁新华等[8]的报道,表明贵州贵阳中学生抑郁处于较低水平。

本研究结果显示,男、女生在领悟社会支持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国内相关研究的结果基本相同[14]。本研究还发现,社会支持与中学生抑郁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与国内研究[11, 12, 13, 14]较一致。表明女生较男生更愿意向父母﹑教师及同伴倾诉遇到的问题,从而更容易得到较多社会支持,因此女生的社会支持总分较男生高,抑郁症状的发生率较低。本研究结果发现,A型行为与抑郁呈正相关,提示A型性格的中学生更易产生抑郁情绪。本研究还显示,在同一个体身上,焦虑与抑郁得分存在较高水平相关,焦虑与生活事件中的学习压力等因子呈明显正相关,与王极盛等[15]研究结果接近。

志谢    本课题得到了各抽样学校的领导、校医、心理咨询员、班主任、教师们的大力支持与协助;贵阳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实习生王坤、刘超为数据的输入做了大量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廖全明.中国人心理健康现状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 2007,23(5):556-558.
[2] 李亚飞,唐义珍,张迪然,等.2364名高中学生焦虑抑郁情绪的调查[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9,34(4):386-388.
[3]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80-95.
[4] 刘贤臣,刘连启,杨杰,等.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5(1):34-36.
[5] 王极盛,邱炳武,赫尔实.中学生焦虑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J].社会心理科学,1997,45(3):1-3.
[6] 王极盛,邱炳武,赫尔实.中学生抑郁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J].社会心理科学,1997,45(3):4-6.
[7]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3-18.
[8] 丁新华,王极盛.中学生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1):788-790.
[9] Roberts RE.Depressive symptoms and suicidal ideation among Mexican-origin and Anglo adolescents[J].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1995,34(1):81-89.
[10] Olsson GI.Adolescent depression:prevalence in Swedish high school students[J].Acta Psychiatrca Scandinavica,1999,99(5):324-331.
[11] 郭兰婷,张志群.中学生抑郁情绪与童年经历、家庭和学校因素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7):458-461.
[12] 邓厚才.贵阳市城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8):715-716.
[13] 廖美玲.福州市初中生社会支持与抑郁的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5(10):91-94[14] 黎雪松,邓碧兰.高中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07,19(4):133-134.
[14] 王极盛,丁新华.中学生焦虑与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综合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3):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