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3.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伤害控制研究中心
抑郁是老年人群最为常见的精神疾病[1],可能为老年人阿尔茨海默病的前驱症状,是痴呆和致残的重要危险因素[2, 3]。有研究表明,西方国家老年人抑郁与低社会支持有关,但西方国家低社会支持可能与低经济地位有关[4, 5]。Chen等[4]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地区抑郁患病率较西方国家低,可能与我国农村地区特殊文化背景所致的社会支持因素有关。由于我国老年人抑郁与社会支持相关研究较少,其作用关系尚不十分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我国农村地区老年人抑郁发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为预防和干预老年人抑郁提供客观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于2010年6-11月在湖北省麻城市3个农村办事处,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每个办事处按村数50%随机抽取17个村,对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入选条件为年龄≥60岁,排除有意识障碍和严重听力障碍者)进行调查。
1.2 方法正式调查开始前进行实地预调查,根据预调查的结果调整问卷项目。正式调查时,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解释说明研究目的并征得研究对象口头知情同意后,由调查员入户进行面对面询问并填写调查表。调查员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师和学生担任。
1.3 调查问卷问卷包括:(1)老年人一般资料:自行设计"农村≥60岁老年人生活与健康状况调查表",内容包括老年人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情况、健康状况等基本信息。(2)老年抑郁量表(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GDS)[6, 7]:本研究使用中文版GDS-15,共15个项目,"是"记1分,"无"记0分,总分在0~15分,得分≥8分被认为有抑郁症状。1999年梅锦荣对中文版GDS-15的信效度进行了检验,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系数为0.82,折半系数为0.75,与各种社会心理因素显著相关,有较高的信度和灵敏度。(3)社会支持量表[8]:采用WHO推荐的社会支持量表,主要关注的是给予或获得家人和朋友等的支持情况。该量表有16个条目,每个条目为0~2 3级评分:"无"记0分,"有一些"记1分,"很多"记2分。信度分析得到Cronbach's α系数为0.87,内部一致性较高。
1.4 统计分析采用Epi Data 3.1软件录入调查数据并进行逻辑纠错;应用SAS 8.0软件进行χ2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共面访2 039名老年人,有效问卷1 918份,有效率为94.01%。其中男性774人(40.4%),女性1 144人(59.6%);有抑郁疾病的老年人530例(27.6%)。
2.2 不同特征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比较(表 1)530例有抑郁症状的老年人中,不同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患慢性病情况的老年人抑郁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居住情况及是否身体残疾的老年人抑郁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 | 表 1 不同特征老年人抑郁检出率比较 |
在社会支持量表各问题中,是否需要家人生活或经济上的支持和帮助、需要时是否得到了朋友或其他人精神上的支持和关心、家人是否需要您精神上的支持和关心、家人需要时是否给予了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关心、朋友或其他人需要时是否给予了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关心不同情况的老年人抑郁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需要朋友或其他人精神上的支持和关心、需要时是否得到了朋友或其他人生活或经济上的支持和帮助、家人是否需要您生活或经济上的支持和帮助、朋友或其他人需要时是否给予了他们生活或经济上的支持和帮助不同情况的老年人抑郁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 | 表 2 不同社会支持老年人抑郁检出率比较 |
在控制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状况和健康状况等混杂因素后,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村老年人不同社会支持变量对抑郁发生的影响。结果显示,家人需要您生活或经济上的支持和帮助、朋友或其他人需要时给予了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关心是抑郁的保护因素;家人需要您精神上的支持和关心、家人需要时给予了他们生活或经济上的支持和帮助是抑郁的危险因素。
![]() | 表 3 社会支持对老年人抑郁影响的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 |
抑郁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1]。目前在疾病数量上,抑郁列各病种中第4位,与缺血性心肌病相当[9, 10]。调查显示,抑郁严重危害老年人的健康,影响老年人的生命质量[10, 11]。本次调查发现麻城市农村地区老年人抑郁发生率为27.6%,与潘惠英等[12]采用同一量表同一标准的调查结果(29.9%)相近,可见抑郁发病率在老年人群中普遍较高。不同居住情况和身体健康状况老年人抑郁发生率差异明显,与已有报道一致[12, 13]。不同性别老年人抑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以往文献结果一致[12, 13]。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及丧偶、未婚、离婚或独居的老年人抑郁发生率高于文化程度高及在婚的老年人。鉴于以往的调查结果[12, 13, 14, 15, 16],文化程度低和丧偶、未婚、离婚或独居是老年人抑郁的危险因素。
老年人认为"家人需要自己生活或经济上的支持和帮助"是抑郁的保护因素,可能与老年人经济收入尚可[5, 17],并可以感到自己被在乎、关心和重视[18]等因素有关。"朋友或其他人需要时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关心"是抑郁的保护因素,反映出老年人有较好的朋友和邻里关系,可以有效减少抑郁的发生[13, 14, 18, 19]。担心子女[18, 19]及因子女外出务工联系过少而导致孤独感[20, 21]可增加老年人抑郁发生可能性,因此"家人需要老年人精神上的支持和关心"和"家人需要时给予他们生活或经济上的支持和帮助"为老年人抑郁的危险因素,而后者成为抑郁的危险因素还与经济收入不足[5, 17]有关。
社会支持是老年人抑郁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社会支持因素对于农村老年人抑郁的发生有着不同影响,应采取有针对性手段对老年人抑郁的社会支持影响因素进行控制,以减少老年人抑郁的发病率,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明确社会支持对老年人抑郁的作用机制对于老年人抑郁的预防和干预有着重要的意义。
[1] | Copeland JR, Beekman AT, Dewey ME, et al.Depression in Europe: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mong older people[J].Br J Psychiatry, 1999, 174:312-321. |
[2] | Kessing LV, Nilsson FM.Increased risk of developing dementia in patients with major affective disorders compared to patients with other medical illnesses[J].J Affect Disord, 2003, 73(3):261-269. |
[3] | 李磊, 秦侠, 陈若陵, 等.老年痴呆症发病状况及随访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 2008, 24(10):1179-1181. |
[4] | Chen R, Wei L, Hu Z, et al.Depression in older people in rural China[J].Arch Intern Med, 2005, 165(17):2019-2025. |
[5] | Marmot MG, Smith GD, Stansfeld S, et al.Health inequalities among British civil servants:the Whitehall Ⅱ study[J].Lancet, 1991, 337:1387-1393. |
[6] | Lam TH, Li ZB, Ho SY, et al.Smoking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Chinese elderly in Hong Kong[J].Acta Psychiatr Scand, 2004, 110(3):195-200. |
[7] | 梅锦荣.老年抑郁量表和普通健康问卷(简本)信度和效度的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 1999, 32(1):41-43. |
[8] | WHO.Multisite intervention study on suicidal behaviors(SUPRE-MISS)[M].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0:33-34. |
[9]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2:reduc-ing risks, promoting healthy life[R].Geneva, Switzerland: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2. |
[10] | Ustun TB, Ayuso-Mateos JL, Chatterji S, et al.Global burden of depressive disorders in the year 2000[J].Br J Psychiatry, 2004, 184:386-393. |
[11] | 龙理良, 陈新, 赵英, 等.农村社区老年人抑郁状况及对生命质量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 2007, 23(3):266-267. |
[12] | 潘惠英, 王君俏, 周标, 等.老年轻度认知障碍患者抑郁水平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1):17-19. |
[13] | 王兴华, 王大华, 申继亮, 等.社会支持对老年人抑郁情绪的影响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 14(1):73-74. |
[14] | 佟雁, 申继亮, 王大华.成人后期抑郁情绪的年龄特征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1, 9(1):21-23. |
[15] | 杨碧漪.老年妇女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2, 10(2):132-133. |
[16] | 朱薇, 邢凤梅.婚姻与离退休老人抑郁情绪的相关性研究[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4, 6(1):34-35. |
[17] | 郭爱妹, Daniel WL Lai.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城乡比较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56(1):106-110. |
[18] | 秦侠, 周成超, 徐晓超, 等.农村社区老年人自评状况和社会支持与抑郁症患病率[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7, 27(1):33-35. |
[19] | 秦侠, 陈若陵, 马岁岁, 等.老年抑郁症与社会支持和躯体疾病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 2007, 23(10):1185-1186. |
[20] | 马颖, 秦侠, 陈任, 等.城乡社区老年期抑郁症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4):519-521. |
[21] | Devanand DP, Kim MK, Paykina N, et al.Adverse life event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on or dysthymic disorder and in healthy-control subjects[J].Am J Geriatr Psychiatry, 2002, 10(3):265-2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