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卫生  2012, Vol. 28 Issue (7): 921-923   PDF    
大学生同性恋、双性恋及跨性别者认知调查
张沛超1, 迟新丽2, 吴明霞3, 王莎莎3, 王健4     
1.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湖北武汉43000;
2.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学习、发展与多样性学部;
3. 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教育科学研究所;
4.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摘要: 目的 了解大学生同性恋、双性恋及跨性别者(LGBT)的特点、对LGBT态度及影响因素,为大学生性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问卷调查重庆和成都地区5所高校1 762名在校大学生,数据用SPSS 17.0软件分析。结果 在特点上,认为自己对同性有性吸引力占16.5% (219/1 762),与同性有过性接触占8.5% (154/1 762),性别认同不一致占4.2% (74/1 762);在态度上,可以接受与同性发生性行为占12.4% (218/1 762),可以接受与跨性别者谈恋爱占12.6% (222/1 762),可以接受跨性别者占16.8% (307/1 762),可以接受对同性产生性冲动占19.1% (347/1 762),可以接受同性恋者结婚占26.2% (461/1 762),认为双性恋符合社会世俗规范占28.9% (510/1 762),认为同性恋符合社会世俗规范占35.1% (618/1 762)。结论 大学生中存在LGBT人群,但大学生对其普遍抱以消极和保守态度,其态度受性别、年级、生长地及父母受教育程度影响,不受性教育经历、专业及家庭结构影响;性别是父母受教育程度和生长地对LGBT态度影响的重要调节变量。
关键词: 同性恋     双性恋     跨性别者     LGBT     性多样性教育    
Statu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ttitude toward LGBT among college students
ZHANG Pei-chao , CHI Xin-li , WU Ming-xia, et al    
College of Philosophy,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tatu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ttitude toward lesbian,gay,bisexality,and transgender(LGGT)among college stuldents and to provide implication for sex education in the students. Methods Totlly 1 762 college students fom 5 universities in Chongqing and Chengdu city were selected for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Results There were 219 students(16.5%)having homosexual attraction themselves,154(8.5%)reporting having homosexual contact,and 74(4.2%)reporting gender variant identity.Among the students,the percentage of reporting the acceptance was 12.4% (218)for having intercourse with the same sex,12.6% (222)for having romantic love with transgender,16.8% (207)for changing sex,19.1% (347)for having sex drive toward the same gender, 26.2% (461)for homosexuality marriage,28.9% (510)for bisexuality being accordant to social norms,and 35.1% (618)for homosexuality being accordant to social norms. Conclusio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have negative and conservative attitude tow ard LGBT,which could be influenced by gender,grade,residence and parents'education background,rather than influenced by sex education experience,discipline and family structure.Besides,gender is an important moderate factor for the impact of parents'education level and residence on the attitude toward LGBT among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homosexuality     bisexuality     transgender     LGBT     sexual diversity education    

同性恋、双性恋及跨性别者(lesbian,gay,bisexuality and transgender,LGBT) 中,同性恋是指一种对同性的性倾向,也不一定是单性恋者,其中有一些是双性恋,即对2 种性别的人均会产生性吸引倾向[1]; 跨性别者又称变性人,指那些不认为自己的性别与其出生时基于生殖器官而被决定的性别表现一致的人,即性别认同不一致[2]。为了解大学生 LGBT 的特点、对LGBT 态度及影响因素,为大学生性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于2011 年3-6 月对重庆和成都地区5 所大学1 762 名大学生进行了LGBT 特点、态度及影响因素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 象

于2011 年3-6 月随机选取重庆、成都两地5 所本科院校(重庆3 所,成都2 所) 1 800 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1 800 份,回收问卷1 762 份,有效回收率98.05%。

1.2 方 法

自行设计大学生LGBT 特点和态度问卷。主要内容包括: (1) 背景信息: 年级、年龄、专业、性教育经历、父母教育程度与家庭结构; (2) LGBT 特点: 包括“同性对于我来说有性吸引力”、“在过去1 年中与同性有过性接触”等4 道题,以1 ~ 5 分5 点计分,1 为“非常不同意”,5 为“非常同意”; (3) 对LGBT 态度: 包括7 道题,如“我认为对同性产生性冲动是可以接受的”、“我认为双性恋违反了社会世俗规范”等,以1 ~ 5 分5 点计分,1 为“非常不同意”,5 为“非常同意”; 得分越高,态度越趋向开放。在获得知情同意后,由调查员指导学生匿名填写问卷并当场交卷。 1.3 统计分析应用SPSS 17.0 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1 762 名大学生中,男生737 人 (41.8%) ,女生1 025 人(58.2%) ; 大一548 人 (31.1%) ,大二826 人(46.9%) ,大三338 人 (19.2%) ,大四50 人(2.8%) ; 理工科787 人 (44.7%) ,文体艺科(文科,体育及艺术专业) 975 人(55.3%) ; 年龄为17 ~ 26 岁,平均(20.38 ± 1.2) 岁。

2.2 同性性吸引、性接触及性别认同不一致情况

同意同性对其有性吸引力的占16.5% (291 / 1 762) ; 在过去1 年中与同性有性接触的占8.5% (76 /1 762) ; 认为内心性别与生理性别不一致的占 4.2%(74 /1 762) 。

2.3 大学生对LGBT 态度

19.1%(347 /1 762) 的大学生认为对同性产生性冲动是可以接受的; 35.1%(618 /1 762) 认为同性恋没有违反社会世俗规范; 12.4%(218 /1 762) 认为与同性发生性行为是可以接受的; 26.2%(461 /1 762) 认为可以接受同性恋者结婚。28.9% (510 /1 762) 认为双性恋没有违反社会世俗规范; 16.8%(307 /1 762) 认为跨性别是可以接受的,12.6%(222 /1 762) 认为可以接受与跨性别者谈恋爱。

2.4 大学生对LGBT 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表 1)
表 1 不同特征大学生对LGBT 态度得分比较

对不同性别(以身份证性别为依据,下同) 、年级、 专业、家庭结构、有无性教育经历、父亲和母亲受教育程度和出生地的大学生LGBT 态度总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对LGBT 态度在性别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现为男性比女性保守; 而不同专业、性教育经历及家庭结构的大学生对 LGBT 态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家庭的大学生对LGBT 的态度越趋向包容; 二、三年级的学生明显比一年级学生趋向开放; 来自中等城市和大城市的大学生明显比来自农村和小城镇大学生对LGBT 态度更趋向包容。

2.5 性别在年级、父亲及母亲受教育程度和生长地上对LGBT 态度影响的调节作用(图 1)
注: 1 ~ 3: 低、中、高等教育。 图 1 父亲受教育程度对学生对LGBT 态度得分影响

注: 1 ~ 3: 低、中、高等教育。 图 2 母亲受教育程度对学生对LGBT 态度得分影响

注: 1: 农村; 2: 小城镇; 3: 中等城市; 4: 大城市。 图 3 生长地对学生对LGBT 态度得分影响

为了近一步了解对LGBT 态度起影响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情况,本研究进行一般线性模型一元分析。结果表明,除了年级以外,性别与父亲教育(P = 0.008) 、母亲教育(P =0.000) 及生长地(P = 0.005) 都有明显的交互作用。在母亲受教育程度上,女生对LGBT 态度得分因母亲受教育程度提升呈几乎直线上升,男生呈下降趋势; 在父亲受教育程度上,女生对LGBT 态度得分从初级教育到中等教育略微下降,至高等教育呈明显上升趋势,男生缓慢下降; 在生长地上,女生对LGBT 得分随着城市化呈几乎直线上升,男生呈曲折下降趋势。可见性别在父母教育程度和生长地对大学生 LGBT 态度影响上起到重要调节作用。

3 讨 论

本调查结果表明,在大学生中有一定比例的 LGBT 存在。大学生普遍对LGBT 持有消极和保守态度。LGBT 是在人类历史和各个文化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行为模式,由于中国深受儒家思想和佛教影响,有着较厚重的伦理和道德观念,故其一般处于非公开状态[3]。在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时,不仅要正视和告知性多样性的客观存在,同时也要引导其接纳他人和自己。

本调查结果还表明,大学生对LGBT 态度受到性别、年级、生长地和父母受教育程度影响,不受专业、性教育经历和家庭结构影响。女生比男生对 LGBT 持更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只有30% 的学生回答有过性教育经历,有无性教育经历的大学生对 LGBT 态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性教育经历并未影响或改变大学生对待LGBT 的态度,提示性教育几乎忽视了LGBT 的存在,也忽视了向其他多数群体普及这方面知识。性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期待中国的青少年均能接受“全人发展”和“全人健康”的性教育[4, 5],也期待性多样性教育能纳入到性教育内容中去。大二和大三年级学生明显比大一学生对LGBT 态度更趋向开放。来自大、中城市的大学生明显比来自小城镇和农村的学生在对待LGBT 态度上更趋于开放和包容,提示可以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围绕青春期所发生的性生理、性心理的变化有重点地进行性教育[6, 7]。父母受教育程度高的大学生明显比中、低学历父母的大学生对LGBT 态度更趋于开放和包容,提示性教育不仅要针对大学生,也应推广至家长,亲子性教育或家庭性教育在中国将是一件长期、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8, 9]。性别在父母受教育程度和生长地上对影响大学生LGBT 态度起明显调节作用。女生普遍表现为随着父母受教育程度提高,生长地趋向城市化,LGBT 态度明显趋向开放,而男生受其影响较小,甚至会缓慢下降。 推测社会整体对LGBT 保持消极和偏见印象可能主要来自男性,应对其增加关注和教育[10]

参考文献
[1] Stewart T.Defensive masquerading for inclusion and survival among gifted lesbian,gay,bisexual and transgender(LGBT) students[M]//Belle W,Gillian I E.Diversity in gifted education: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global issues.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6.
[2] Shankle MD.The handbook of lesbian,gay,bisexual,and transgender public health:practitioner's guide to service[M].New York:Harrington Park Press,2006.
[3] Winter S,Chalungsooth P,Teh YK,et al.Transpeople,transprejudice and pathologisation:a seven-country factor analytic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xual Health.2009,21:96-118.
[4] 高松景.艾滋教育教战手册—全人发展的性教育理念与实务.[OL].[2009-05-10].http://tase.sexedu.org.tw/.
[5] 胡维芳,朱爱胜.基于比较视野下当代大学生性心理与教育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6):1449-1452
[6] 孙建萍,孙建红大学生性观念、性行为调查及健康教育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6):645-646.
[7] 陈芳,许燕平.大学生性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9):1029-1030.
[8] 郭瑞雪,李峰.大学生家庭性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0-45.
[9] 左霞云,涂晓雯,楼超华,等.中学生与父母性知识沟通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2):148-150.
[10] 迟新丽.中国大学生性健康知识和性相关行为研究—性教育启示[R].美国第43届性教育、咨询和治疗年会,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