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吸烟人数高达5000万,并呈现低龄化趋势,青少年烟草使用问题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1〕。有研究表明,开始吸烟的年龄越早,发展到吸烟更高阶段的可能性越大,越有可能对尼古丁产生依赖性,成年期成为规律吸烟者,且成功戒烟的可能性就越小,对健康造成的危害越大〔2〕。 有研究表明,43.9%的青少年在家庭遭受二手烟雾的危害,55.8%的青少年在公共场所遭受二手烟雾的危害〔3〕。为保护青少年免受烟草危害,在比尔·盖茨基金会的支持下,本研究于2009年11月对浙江省宁波市4 336名小学生吸烟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小学生吸烟行为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戒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按照城市、城郊、 农村将宁波市6区所有小学分为3层,运用等比例分配分层抽样方法,共抽取城市小学6所、城郊小学3所、农村小学2 所,再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抽中样本学校四到六年级所有 4 33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实际共调查学生4 315人,失访 21人,有效应答率99.5%,剔除不合格问卷15份,最终进入分析4 300人。男女生比例为1.27,学生年龄9~14岁。其中,城市学生2 622人,城郊1 349人,农村329人;四年级 1 461人,五年级1 463人,六年级1 376人。
1.2 方法自制调查表,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控烟知晓情况及吸烟行为等。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采用学生集中自填方式完成,由调查员核查后回收。根据WHO有关指标定义〔4〕,结合目标人群的实际情况,确定本次研究的相关指标定义:尝试吸烟指曾经吸过烟(吸1~2口也算);吸烟指每天至少吸1支烟,连续或累积时间≥6个月;被动吸烟指不吸烟者每周至少1天有> 15 min暴露于吸烟者呼出的烟雾中。
1.3 统计分析数据采用Epi Data 3.02软件进行双录入,利用 SPSS 16.0软件进行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小学生有关控烟知识及信念97.9%(4 209/4 300)的小学生认为吸烟有害健康,94.1%(4 042/4 293)认为被动吸烟有害健康。小学生对烟草危害的知识总知晓率为62.1% (2 670/4 300),对禁烟的正向态度持有率为85.1%(3 659/ 4 300),认为吸烟后戒烟不会太难的学生达16.3%(698/ 4 299),认为当自己长大以后,父母就不会介意自己吸烟的小学生占9.3%(400/4 300),未来12个月及未来5年可能会吸烟的行为发生率分别为4.1%(178/4 296)、5.5%(235/4 290)。
2.2 小学生吸烟行为流行现状 2.2.1 概况14.9%(6 40/4 300)的小学生尝试过吸烟,3.4%(145/4 300)抽完过一整支烟。68.4%(389/639)尝试吸第1支烟的原因是好奇想试试,12.7%(55/639)因为他人劝吸,3.2%(35/639)的是模仿电影明星和自己崇拜的人,2.5%(14/639)是显示自己成熟像大人。在尝试过吸烟的学生中,39.5%(206/522)≤7岁即尝试过,34.7%(181/522)尝试年龄为8~9岁,12.6%(66/522)为10岁,7.1%(37/522) 为11岁,6.1%(32/522)为≥12岁。
2.2.2 不同人口学特征小学生吸烟行为情况(表 1)|   | 表 1 宁波市不同特征小学生及周围人群吸烟情况 | 
不同性质学校小学生第1支烟尝试率、整支香烟吸完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322、P=0.000,χ2=1.024、P=0.000),且按照城市、城郊、农村的排序有上升趋势(χ趋势2=38.888、P=0.000,χ趋势2=87.796、P=0.000)。同类学校中,不同年级小学生第1 支烟尝试率无明显差异(χ2=2.887,P=0.236),但整支香烟吸完率随着年龄的增加有上升趋势(χ趋势2=8.558,P=0.014)。 男生和女生的第1支烟的尝试率分别为20.1%、7.9%,男生高于女生(χ2=1.254,P=0.000),整支香烟吸完率分别为4.7%、 1.5%,男生亦高于女生(χ2=33.835,P=0.000)。
2.3 小学生周围人群吸烟情况(表 1)城市、城郊、农村学生伙伴吸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1,P=0.000);随着年级的增高,伙伴吸烟发现率呈上升趋势(χ趋势2=12.408,P=0.000);男生的同伴吸烟发现率高于女生(χ2=93.505,P=0.000)。在与被调查者一起生活的家庭成员中,无人吸烟的只占14.8%(620/4 192);在有吸烟者的小学生家庭中,只有13.8%(493/3 572)的家长做到从来不在子女面前吸烟; 在近1周中,小学生在学校和家里至少有1天处于被动吸烟的状态,65.6%(2 818/4 296);城市、城郊、农村学生在家庭中的被动吸烟暴露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674,P= 0.000),对教师吸烟的发现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 2.059,P=0.000)。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对教师的吸烟发现率呈上升趋势(χ趋势2=16.106,P=0.000);男生对教师的吸烟发现率高于女生(χ2=7.561,P=0.006)。
2.4 吸烟行为相关因素分析(表 2)|   | 表 2 宁波市小学生吸烟行为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 
对小学生吸烟行为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生、年龄增大、健康知识知晓率较低、伙伴吸烟率较高、家庭中被动吸烟暴露率较高、近1周中学校和家中被动吸烟暴露率较高、控烟宣传资料接触较少、接受学生知识培训较少以及接受控烟技能培训较低是小学生尝试吸烟行为的危险因素(P < 0.05)。将上述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引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入选变量的判别标准为0.10,剔除变量的筛选标准为0.20。结果显示,男生、年龄增大、健康知识知晓率较低、禁烟正向态度持有率较低、伙伴吸烟率较高、近1周中学校和家中被动吸烟暴露率较高、控烟宣传资料接触较少、接受控烟知识培训较少是小学生尝试吸烟的危险因素。
3 讨 论有研究表明,小学5~6年级即形成青少年吸烟的第1个高峰〔5, 6〕,而在青少年早期就尝试吸烟(包括仅吸过几口烟的青少年),到了高中阶段,成为吸烟者的可能性是其他青少年的3倍〔7〕。本调查结果表明,宁波市小学生吸烟尝试率为 14.9%,< 9岁即尝试吸烟的学生达74.2%,3.4%的小学生抽完过一整支烟,远高于2003年6城市小学生〔1〕及2007年北京市小学生调查结果〔8〕,与上海市徐汇区调查结果接近〔9〕。提示青少年控烟形势严峻,如果不采取强有力干预措施,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遭受烟草的危害,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被调查学生中,农村小学生吸烟尝试率高于城市、城郊,这也从侧面折射出农村学校控烟的任务更为艰巨。
国外的研究表明,同伴是影响开始吸烟的较强影响因素〔10〕。本次研究中小学生尝试吸烟的主要原因是好奇想试试,其次是同伴的劝吸,模仿等等,这与小学生求知欲强、模仿能力强、渴望成熟、对是非的分辨能力相对较弱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相符。同时,小学生普遍对吸烟后的戒烟难度估计不足,相当一部分小学生甚至认为自己长大些父母就不会介意自己吸烟。因此,小学生应成为青少年控烟的重点人群,应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引导青少年认识烟草的危害,走出吸烟的误区,拒绝第1支烟。
青少年吸烟的行为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除了受个体认知的影响外,在很大程度上受周围环境的影响〔11〕,教师、父母、朋友对学生吸烟的影响是长期的无声的过程。有调查发现,吸烟者父母的吸烟率明显高于非吸烟者父母的吸烟率〔12〕,学校、家庭控烟对小学生控烟的影响至关重要,尤其是父母及教师的吸烟行为对小学生的负面影响更大,参与控烟程度高的家长,多持有反对吸烟的态度,他(她)们会将这一观念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他(她)们的子女,改变子女对烟草认识的态度和行为〔13〕。本调查表明,小学生吸烟除了与性别、年龄、健康知识知晓率相关外,伙伴吸烟、学校和家中被动吸烟、接受控烟相关培训与宣传较少也是小学生尝试吸烟的危险因素。可见家庭和学校控烟工作也是青少年控烟的重点环节,在关注同伴教育的同时,更应注重父母及教师的榜样作用,积极促成学校-家庭-社区控烟环境的形成,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尝试吸烟行为的发生。
| 〔1〕 | 钱玲,易厚广,田本淳,等.我国六城市小学生烟草与健康知识信念和行为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06,4(4):297-299. | 
| 〔2〕 | 文孝忠,陈维清,卢次勇,等.中学生吸烟与健康的知识和态度及行为的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6):756-758. | 
| 〔3〕 | The GTSS Collaborative Group.A cross country comparison of exposure to secondhand smoke among young[J].Tobacco Control,2006,14(Supp l II):ii4-ii19. | 
| 〔4〕 |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吸烟若干名词”的定义[EB/OL].[2010-07-30].http://www.tcalliance.org.cn/bbs/viewthread. php?tid=10665. | 
| 〔5〕 | Yang GH,Ma JM,Chen AP,et al.Smoking among adolescents in China-1998 survey findings[J].Inter J Epidemiol,2004,33: 1103-1110. | 
| 〔6〕 | 杨功焕.1996年全国吸烟行为的流行病学调查[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 | 
| 〔7〕 | Breslau N,Peterson EL.Smoking cessation in young adults:age at initiatior of cigarette smoking and other suspected influences[J]. Am J Pub Heal,1996,86:214-220. | 
| 〔8〕 | 李玉青,刘秀荣,韩梅,等.北京市大中小学生吸烟状况调查 [J].东南大学学报,2009,28(4):262-266. | 
| 〔9〕 | 郑频频,符英英,杨顺英,等.上海市徐汇区小学生控烟干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10(10):782-785. | 
| 〔10〕 | Jacobsson PD,Lantz PM,Warner KE,et al.Combating teen smoking:research and policy strategies[M].Ann Arbor,MI; 2001:25. | 
| 〔11〕 | 吴琼,孙建平,顾萍,等.长宁区1 177名小学生吸烟影响因素及控烟对策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2005,3(3):195-196. | 
| 〔12〕 | 张恽,黄云,王向东.中学生吸烟状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8,24(2):194-195. | 
| 〔13〕 | 邱泉,陈维清,文孝忠,等.家长参与家庭控烟程度对初中生吸烟行为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7):788-790. | 
 2012, Vol. 28
 2012, Vol. 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