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卫生  2012, Vol. 28 Issue (5): 717-718   PDF    
疟疾流行现状研究进展
丁俊    
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病媒生物控制所, 沈阳110005
关键词: 疟疾     流行现状     消除疟疾    

截至2010年底,全球估计有2.16亿疟疾病例1,中国报告疟疾病例7 855例2。2010年5月,中国卫生部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要在中国范围内消除疟疾3。总结世界、中国疟疾流行现状及辽宁省疟疾流行情况,对中国及辽宁省开展消除疟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 疟疾概况 1.1 世界概况

疟疾(malaria)是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寄生虫病4。疟疾与艾滋病、结核病一起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亟需控制的公共卫生问题,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重点防控的3种传染病之一5。疟疾分4种类型,其中间日疟(Plasmodium vivax)分布最广,遍及热带、亚热带、温带的国家和地区,以中美和东南亚地区为多见6;恶性疟(Plasmodium falciparum)最为严重,主要在非洲流行;三日疟(Plasmodium malariae)少见,但在非洲中部和西部等地区时有发生;卵形疟(Plasmodium ovale)除非洲局部地区外,其他地方极为少见7。疟疾分布范围广,北纬60°至南纬40°之间,高至海拔2 771米,低至海平面以下396米的区域,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问题最为严重,占所有就诊人次的25%~35%,住院人次的20%~45%和医院死亡人数的15%~35%8。全世界60%的疟疾病例,80%的死亡病例发生在这些区域,每年有3 000名5岁以下儿童死于疟疾9。全球有106个国家发生疟疾流行,其中45个是WHO非洲区域国家10。2000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明确提出,在全球范围内遏制并开始扭转疟疾和其他主要传染病的发病率增长11。在WHO和全球各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人类在抗击疟疾的斗争中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正努力在全球范围内控制疟疾,并试图在一些国家消灭疟疾12

1.2 中国概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疟疾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疟疾发病人数由20世纪70年代初的2 400多万减少到90年代末的数万,流行范围大幅度缩小,除云南、海南两省外,其他地区已消除了恶性疟3, 13。1950-2001年中国疟疾流行大致分3个阶段。1950-1984年疟疾处于高水平流行期,年发病率在100/10万以上,其间有3个发病高峰,分别在1954年、1960年和1970年,1970年以后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1985-1990年,发病率下降到10/10万~100/10万之间;2001年全国疟疾发病人数已减至24 731例,发病率降至1.99/10万14。2000年后,中国部分地区出现疫情回升,但随着《2006-2015年全国疟疾防治规划》的实施,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加大了对疟疾防控工作的支持和投入,使局部地区疫情回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目前,中国24个疟疾流行省(自治区、直辖市)中,95%的县(市、区)疟疾发病率已降至万分之一以下,仅有87个县(市、区)疟疾发病率超过万分之一13, 15

2 疟疾流行现状 2.1 世界疟疾流行现状

2010年,全球106个疟疾流行国家和地区的2.16亿疟疾患者中,81%的疟疾病例和91%的死亡发生在非洲区域1。2010年约有655万人死于疟疾,86%的受害者是5岁以下儿童,尼日利亚、刚果民主共和国、布基纳法索、莫桑比克、科特迪瓦和马里六个国家疟疾死亡约393万人,占60%1。过去10年间,全球范围内疟疾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在下降,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为欧洲(下降比例为99%),其次分别为美国、西太平洋和非洲地区下降幅度较大,下降比例分别为55%、42%和33%1。2011年10月,亚美尼亚被世卫组织认定为无疟疾国家,成为继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摩洛哥和土库曼斯坦之后的第4个无疟疾国家1

2.2 中国疟疾流行现状

2010年中国23个省(市、区)1 191个县有疟疾病例报告,报告病例数为7 855例,较2009年(14 491例)下降45.8%,发病率0.06/万,报告疑似病例34 082例,死亡19例。报告病例数较多的依次为云南、安徽、河南、湖北和贵州等5个省,占全国总报告病例数的79.2%(6 225/7 855)。海南、甘肃、安徽、黑龙江、贵州、浙江、河南、湖北、上海、西藏、辽宁、云南、山东和江苏等14省(市、区)疟疾报告病例数较2009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海南和甘肃2省降幅达80%以上,安徽、贵州和黑龙江等3省降幅达50%以上,河南和浙江2省降幅达40%以上,上海和湖北2省降幅为30%以上,陕西、四川、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福建和重庆等8省(市、区)疟疾报告病例数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陕西省升幅达141%,四川省升幅92%,江西和湖南2省升幅均在80%以上。2010年报告恶性疟1 258例,占疟疾总报告病例数的16.0%,其中报告当地感染的恶性疟97例,占恶性疟报告病例数的7.7%,仅分布于云南的17个县(市);报告输入性恶性疟1 161例,占恶性疟报告病例数的92.3%,较2009年(897例)上升29.4%。除西藏、黑龙江和山西外的20个省(市、区)均有输入性恶性疟报告2。当前,消除疟疾的挑战包括:局部地区疟疾疫情仍然较重、低度流行区要实现疟疾消除目标仍存输入病例及流动人口带来的挑战。研究者对中国流动人口疟疾的现状进行研究16,四川省近年输入性疟疾有所上升,2003-2005年输入性病例分别占疟疾年发病总数的29.76%、46.52%和60.17%17。可见在濒临疟疾消除目标时期,最大的威胁便是人口流动和疟疾病例输入18

3 辽宁省疟疾流行现状 3.1 疟疾历史流行情况

辽宁省疟疾疫情资料显示,1953年、1962年和1973年发生了3次疟疾大流行。1953年发病率为136.66/10万,暴发流行区在辽宁省西部的锦州地区,此次流行以间日疟为主,兼有恶性疟;1962年发病率为256.80/10万,暴发流行区在辽宁省南部沿海的丹东市东港和大连市庄河地区;1973年发病率为32.58/10万,暴发流行区在南部沿海大连市的普兰店和瓦房店地区19。1974年后辽宁省疟疾发病率大幅下降,1977年辽宁省疟疾发病率为0.85/10万,较1973年(32.58/10万)的暴发流行已大幅下降,从1980年到2009年辽宁省疟疾发病率都低于0.1/10万20

3.2 近期疟疾流行现状

2010年辽宁省疟疾病例25例,大连市报告5例,丹东市报告11例,沈阳市报告9例;报告病例中疟疾类型分别有8例间日疟,8例恶性疟,9例未分型。除丹东市发生7例本地感染间日疟病例外,其余病例均为输入或本地人口外地感染病例20。辽宁省疟疾流行情况与深圳市疟疾流行情况21相比基本相同。随着辽宁省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工作的进展,辽宁省疟疾的控制和消除工作应以输入性疟疾为主。

3 小结

截至2010年,疟疾在世界范围内已得到有效地控制,世界范围内消除疟疾成为大的趋势。随着《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的实施,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加大了对疟疾防控工作的支持和投入,使局部地区疫情得到有效遏制,中国在积极开展消除疟疾计划,目标是在2020年消除疟疾。辽宁省疟疾历史暴发流行主要集中在大连、锦州和丹东的沿海地区,这些地区也是疟疾媒介按蚊密度高发地。辽宁省疟疾病例主要以输入性为主,本地原发疟疾病例主要集中在南部沿海地区,所以辽宁省要密切关注多发地区近年疟疾疫情,密切监测省内疟疾疫情和传播媒介按蚊的密度和季节消长。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世界疟疾报告[R].北京:世界卫生组织,2011.
〔2〕 周水森,王漪,李雨.2010年全国疟疾疫情分析[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1,29(6):401-402.
〔3〕 卫生部.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Z].北京:卫生部,2010.
〔4〕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疟疾防治手册[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8-79.
〔5〕 Vitoria M,Granich R,Gilks CF,et al.The global fight against HIV/AIDS,tuberculosis,and malaria: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Am J Clin Pathol,2009,131(6):844-848.
〔6〕 方美玉、林立辉、刘建伟.虫媒传染病[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5:1.
〔7〕 Hay SI,Guerra CA TAea:The global distribution and population atrisk of malaria:past,present,and future[J].Lancet Infect Dis,2004,4(6):327-336.
〔8〕 第六十届世界卫生大会秘书处.疟疾,包括建议设立防治疟疾日[R].2007.
〔9〕 王丽萍.安徽省疟疾疫情时空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R].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8.
〔10〕 世界卫生组织.2008年世界疟疾报告[R].北京:世界卫生组织,2008.
〔11〕 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C].2000-09-20.
〔12〕 车河龙.疟疾的防控现状及进展[J].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2010,10(2):218-220.
〔13〕 卫生部疟疾专家咨询委员会.1996年全国疟疾形势[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杂志,1997,15(3):129.
〔14〕 高春玉,柴光军,韩光红,等.1950-2001年我国疟疾发病趋势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6):725-726.
〔15〕 Sachs J MP.The economic and social burden of malaria[J].Nature,2002,415(6872):680-685.
〔16〕 陆运龙.我国流动人口疟疾的现状[J].预防医学论坛,2008,14(7):632-634.
〔17〕 雷杨,许国君,肖宁,等.四川省输入性疟疾现状及防制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4):2720-2721.
〔18〕 刘起勇,刘小波.媒介按蚊防控:中国疟疾消除的关键措施[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0,21(5):409-413.
〔19〕 辽宁省卫生防疫站.辽宁省疟疾流行规律的初步探讨[J].辽宁中级医刊,1978(5):26-27.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EB/OL],2010,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zwgkzt/ptjnj/year2010/index2010.html.
〔21〕 张倩,邓平建,耿艺介,等.深圳市2006-2009年疟疾疫情监测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1):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