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卫生  2012, Vol. 28 Issue (5): 688-689   PDF    
高中生孤独感与家庭功能关系
张娟    
毕节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贵州毕节551700
关键词: 孤独感     家庭功能     高中生    

孤独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社会交往数量多少和质量好坏的感受。研究发现,青少年期是孤独感发生、发展的高危期,青少年的孤独感体验要比其他任何年龄段更为流行和常见1。目前,对孤独感的研究多为探讨同伴关系、友谊质量、学校适应等对孤独感的影响,对家庭功能的研究较少。而家庭功能理论认为,家庭实现其功能的过程越顺畅,家庭成员的身心状况就越好,反之,则容易导致家庭成员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及家庭出现危机2, 3。为探讨家庭功能对中学生孤独感的影响,有效预防和消除高中生的孤独感,促进其良好的情绪适应能力,本研究于2010年4月选取河南省2所普通高中的580名学生,采用UCLA (Loneliness Scale)孤独量表和FAD (Family Assessment Device)家庭功能评定量表对其进行测评。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班为单位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在河南省2所普通高中随机抽取580名高中生,收回有效问卷515份。年龄为14~18岁,平均(16.32 ± 0.41)岁。其中,男生313人,女生202人;高一203人,高二312人;城市学生382人,农村学生133人;独生子女121人,非独生子女394人。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由所在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作为主试,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测试时间大约30 min,所有问卷当场回收。

1.2.2 调查工具

(1) UCLA孤独量表4184-287:共包含20个项目,含有11个"孤独"正序条目与9个"非孤独"反序条目,列出一些人有时出现的感受,请受试者指出具有相应感觉的频度。按从不、很少、有时、一直分为4个等级,由1~4分进行自我评定,反序条目反向计分,然后将每个条目分相加即为被试的孤独感得分,分数越高表示孤独感越强。将孤独感量表的总分进行高低排序,找出前27%的受试者得分,以及后27%的受试者得分,依高低分组受试者的临界点分数,将量表得分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5。(2) FAD家庭功能评定量表4149-152:共有60个题目,包括问题解决、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总的功能7个维度。请受试者根据最近2月对家庭的看法,在可能的答案中进行选择,回答从非常同意"到"完全不同意",1~4级计分。将不同维度题目得分相加,得到家庭功能不同维度的总分,某个维度得分越高,说明家庭功能在此方面越不健康。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t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特征高中生孤独感得分情况

高中生的孤独感存在年级差异,高二年级的孤独感得分(46.72 ± 9.29)明显高于高一年级(43.80 ± 8.41)(t=-3.66,P=0.00);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得分(48.51 ± 11.09)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45.30 ± 8.82)(t=2.19,P=0.03);母亲的教养方式对高中生的孤独感有影响,民主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学生孤独感得分(44.98 ± 8.94)明显低于权威型家庭(53.43 ± 6.63)(t=-5.48,P=0.00);与祖父母一块生活的学生孤独感最强,得分为(53.86 ± 7.71)分;父亲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学生孤独感得分最低,为(43.25 ± 9.15)分。

2.2 高低孤独组学生家庭功能上的差异(表 1)
表 1 高孤独组与低孤独组学生的家庭功能比较(x±s)

高低孤独组除行为控制维度外,其他各维度均存在明显差异,提示家庭功能对高中生的孤独感有较大影响,家庭功能发挥的越好,越有利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和积极适应。

2.3 家庭功能各维度对高中生孤独感的影响(表 2)
表 2 家庭功能影响高中生孤独的多元回归分析

以孤独感总分为因变量,家庭功能各维度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中生孤独感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沟通、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及总的功能。其中,沟通、情感介入、总的功能正向预测高中生的孤独感,行为控制负向预测孤独感。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体验到更多的孤独感。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往往寄予子女更多的期望,很容易使家庭教育陷入溺爱和过分管制的误区,从而养成子女较多不良习惯,不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久之就会产生孤独感。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学生较少体验到孤独感,而隔代抚养的学生孤独感较强,原因在于祖父母往往对孙辈较为溺爱,但又因代沟问题使得他们之间缺乏共同话题和有效的沟通。Bernstein6曾用FAD量表对134个学校拒绝儿童的家庭功能进行了测量,结果与完整家庭比较,其家庭表现出更多的家庭问题。另一个影响高中生孤独感的主要因素是母亲的教养方式和父亲的文化水平。在家庭中,承担教养子女任务的往往是母亲,而父亲作为家庭的支柱和核心,他的文化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家庭的整体状况。父亲的文化程度越高,越能为家庭增加民主氛围,扩大社会交往范围,提供更多的娱乐活动,子女也就越少体验到孤独感。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孤独感组与低孤独感组在家庭功能的各个维度上均存在差异,说明家庭功能可影响到个体的孤独感。

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家庭功能的沟通、情感介入、总的功能维度能正向预测高中生的孤独感,行为控制能负向预测孤独感。可见,家庭功能对孤独感有直接的预测作用。如果家庭成员之间缺乏亲密的情感和有效的沟通,家庭管理比较混乱,子女很可能直接在家庭背景下体验到孤独7。家庭功能也会影响到青少年行为问题,家庭功能越好的青少年,其表现出的问题行为越少8

作为影响高中生孤独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各成员都应重视改善家庭环境,增强家庭功能。有研究显示,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助于缓解孤独感9;社会支持作为中介变量在负性生活事件和孤独感之间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10。因此,家庭成员之间应保持良好的情感联系,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和理解,角色分工明确,共同参与和决策家庭活动。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共同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更大发挥家庭教育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更好地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Marjoribanks K.Families,schools and children's learning:a study ofchildren's learning environm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Research,1994(8):439-555.
〔2〕 方晓义,徐洁,孙莉,等.家庭功能:理论、影响因素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4):544-553.
〔3〕 Skinner HA,Steinhauer PD.Family assessment measure and processmodel of family functioning[J].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2000,22(2):190-210.
〔4〕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284-287,149-152.
〔5〕 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问卷分析与应用统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45-49.
〔6〕 Bernstein GA.School refusal:family constellation and family functioning[J].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1996,10(1):1-19.
〔7〕 辛自强,池丽萍.家庭功能与儿童孤独感的关系:中介的作用[J].心理学报,2003,35(2):216-221.
〔8〕 胡宁,邓林园,张锦涛,等.家庭功能与青少年问题行为关系的追踪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4):93-100.
〔9〕 谭雪晴.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及人际信任对孤独感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9):1046-1047.
〔10〕 李宜萍,罗贵明,蔡水清.师范大学生孤独感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9):1047-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