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卫生  2012, Vol. 28 Issue (3): 410-411   PDF    
大学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调查
蔡玲丽     
中国计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关键词: 大学生     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     调查    

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活动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何种水平上完成该交往活动的判断1,是个体人际心理变化的普遍中介,对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增长及交往行为具有重要动机作用,能预测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由不同影响因素导致的情感和行为变化水平,预测接受同样影响因素的交往行为差异及在特定任务上的成败。本研究于2010年对浙江省杭州市86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以了解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水平及群体特性,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浙江省5所杭州高校在校大学生,共发放问卷1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68份,有效回收率86.8%。其中,男生499人,女生369人;大一256人,大二253人,大三232人,大四127人;理科207人,工科354人,文科307人;贫困生314人,非贫困生551人;独生子女541人,非独生子女327人。年龄17~23岁,平均(20.1±1.4)岁。

1.2 方法

采用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调查2。研究中,共提取特征根> 1的因子6个,分别为亲和效能(测验个体对自己的亲合行为的效能判断)、自我印象效能(个体对在他人眼中的自己的第一印象判断)、利他效能(测验个体对自己的利他行为的效能判断)、沟通效能(测验个体对自己的言语沟通能力的效能判断)、情绪控制效能(测验个体情绪控制的效能判断)、自我价值效能(测验个体对自己的价值评判),6个因子共解释了78.714%的方差变异。量表结构与原量表构思基本一致。量表采用5级计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正向题计为1~5分,反向题(12个条目)则反之。得分越高,表明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越高。对修订后的量表进行了信效度检验,总量表的α系数为0.90,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16~0.911,一致性较好。量表各因子与总量表均相关,各因子间的相关在0.022~0.511,因子与总分间的相关在0.532~0.803,说明本问卷的各因素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时又能较好反映问卷所需测量的内容,量表结构比较合理。采用社交回避及焦虑问卷3作为效标进行效度检验,结果人际交往效能感总量表与社交回避及焦虑问卷的相关为-0.739,即个体人际交往效能感越低,其社交回避及焦虑程度就越高。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

2 结果 2.1 大学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总体水平

大学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整体水平偏弱,总效能为(3.28±0.33)分,各因子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沟通效能(3.55±0.54)分、利他效能(3.43±0.50)分、亲和效能(3.26±0.55)分、自我印象效能(3..26±0.49)分、自我价值效能(3.13±0.50)分、情绪控制效能(3.05±0.54)分。

2.2 大学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情况 2.2.1 不同性别及年级大学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得分情况(表 1)
表 1 不同性别及年级大学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得分结果

大学男生和女生在自我印象效能、利他效能、沟通效能以及自我价值效能4个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生的自我印象效能感明显高于女生,但利他效能、沟通效能以及自我价值效能均明显低于女生。大学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总分及各因子得分总体上是随年级的升高而上升,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自我印象效能、自我价值效能、情绪控制效能以及总效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多重平均数比较进一步分析,除二、三年级学生在情绪控制效能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各年级在上述效能感上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2 不同专业大学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水平

工科学生的人际交往效能感水平最高,为(3.31±0.33)分,理科学生最低,为(3.19±0.30)分。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在总效能(F=9.62,P=0.002)及其利他效能(F=4.94,P=0.026)和沟通效能(F=9.19,P=0.003)以及情绪控制效能(F=7.77,P=0.005)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多重平均数比较进一步分析,工科和文科大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理科学生的总效能及其利他效能和沟通效能以及情绪控制效能均明显低于工科和文科学生。

2.2.3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水平

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得分最低,为(3.17±0.37)分,城市大学生得分最高,为(3.49±0.33)分。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自我价值效能感外,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效能感及各因子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采用多重平均数比较进一步分析,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的效能感明显高于其他地方,而农村与乡镇大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4 是否贫困及独生子女大学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情况(表 2)
表 2 是否贫困与独生子女大学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得分结果

贫困生的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水平及其各因子得分均明显低于非贫困生。独生子女的人际交往效能感水平及除自我价值效能外的其他各因子得分均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整体水平偏弱,应引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的重视,从而提供相应的辅导和帮助。在6个维度中,情绪控制效能和自我价值效能水平最弱,说明当前大学生对自身在人际交往中的情绪控制能力信心不足,在人际交往中容易滋生各种负性情绪并易受其困扰;较多学生缺乏一种肯定自我的情感体验。因此,当前的辅导重心应是自我概念辅导和情绪胜任力辅导。大学生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不存在性别差异,但男生的自我印象效能感明显高于女生,利他效能、沟通效能以及自我价值效能则明显低于女生,说明男生较少羞怯心理,对给他人的第一印象更有自信。但女生比男生更容易表现出利他行为,遇到沟通障碍时,能更为积极主动进行沟通。大学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总分及各因子得分总体上随年级的升高而上升,符合发展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同时也说明,相对于低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体验到的人际压力较少,这与田澜4的研究结果一致。贫困生的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水平明显低于非贫困生。可见,相对于非贫困生来说,贫困生在遭遇人际冲突时更容易应对不良。独生子女的亲和效能、自我印象效能、利他效能、沟通效能、情绪控制效能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这与独生子女的家庭成长环境有一定关系。高校应根据不同群体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制定并实施辅导方案,以满足各类学生的不同需求。应重点关注那些效能感水平偏低的群体,如大一新生、理科大学生等,需要对这些学生进行交往训练,帮助他们提高交往技巧,提高其人际交往效能感。

参考文献
〔1〕 谢晶,张厚粲.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研究[J].心理研究,2008,1(6):67-71.
〔2〕 谢晶,章竞思.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的初步编制与分析[D].太原: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15-216.
〔4〕 田澜.师范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7):895-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