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卫生  2012, Vol. 28 Issue (3): 405-407   PDF    
贫困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
贺斌     
河南省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心理学教研室, 河南 漯河 462002
关键词: 贫困生     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     适应    

随着社会转型和高校并轨收费标准的不断提高,引发了一系列来自低收入家庭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困难学生的心身问题1。相关研究分别从自尊、人际关系、成就动机、心理危机干预、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等方面,对贫困生的心理状况进行研究2, 3,但较少对贫困生心理问题形成原因的多维度分析。为探讨贫困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为高职高专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于2010年6月对河南省4所高职院校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河南省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及郑州农业职业学院4所高职院校随机抽取800名一、二年级在校专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包括专科贫困生318人和普通专科生482人)。其中,男生396人,占49.50%;女生404人,占50.50%。318名贫困生中,男生153人,占48.11%;女生165人,占51.89%;农村生源186名,占58.49%,城市生源132名,占41.51%。贫困生认定标准参照《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河南省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的通知》4

1.2 方法

由经过心理测试技能培训的辅导员使用统一的指导语,采用匿名方式进行团体施测。调查问卷包括:(1)症状自评量表(The Symptom Checklist-90,SCL-90)5:该量表共分90个条目,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9个因子。采用5级评分制(1分=无、2分=轻度、3分=中度、4分=偏重、5分=严重),各因子分≥2分,即表明该因子的症状已达到中等以上严重程度,≥3分为中度以上需要帮助的心理问题。(2)应付方式问卷5:该问卷共设62个条目,包括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及合理化6个分量表,将解决问题、求助和合理化归为积极应对,将自责、幻想、退避归为消极应对。每个分量表由若干条目组成,每个条目有“是”与“否”2个答案供选择,计分分2种情况:除条目19、36、39和42外,各个分量表的计分均为选择“是”得1分,选择“否”,得0分。将每个项目得分相加,即得该份量表的量表分;在“解决问题”分量表中,条目19,在“求助”分量表中,条目36、39和42,选择“否”得1分,选择“是”得0分。分量表因子分=分量表单项条目分之和/分量表条目数。(3)修订后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5:该评定量表由湖南医科大学肖水源编制,共有10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利用度3个维度。考虑到研究对象是大学生,其实际情况与成人有所不同,对量表中的一些条目进行了修订,将第2题“同事”去掉;第3题“邻居”改为“同宿舍的人”;第4题“同事”改为“同学”;第5题去掉“儿女”,将“夫妻”改为“恋人”;第6,7题“配偶”改为“恋人”,“同事”改为“同学”,“工作单位”改为“学校”等。对修订后的量表时隔半个月进行小样本的重测,二者相关系数为0.89,说明修订后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仍有较高的信度。该量表评分、计分方法如下:第1~4,8~10条:每条只选1项,选择1、2、3、4项分别计1、2、3、4分,第5条分A、B、C、D 4项计总分,每项从无到全力支持分别计1~4分,第6、7条如回答“无任何来源”则计0分,回答“下列来源”者,有每1来源计1分。客观支持分为2、6、7条评分之和,主观支持分为1、3、4、5条评分之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为第8、9、10条评分之和,社会支持总分为10个条目计分之和5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t检验、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表 1)
表 1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SCL-90得分比较

除偏执因子外,贫困生SCL-90总分及各症状因子得分均高于非贫困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

2.2 不同性别、生源地贫困生应对方式得分比较(表 2)
表 2 贫困生应对方式在性别和城乡维度上得分比较

贫困女生自责及退避得分高于贫困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农村生源贫困生解决问题及合理化得分高于城市生源贫困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3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比较

贫困生社会支持总分为(38.84±5.56)分,与非贫困生(40.34±5.21)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P < 0.05);贫困生主观支持为(20.80±3.06)分,与非贫困生(22.39±2.9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6,P < 0.01);应对方式自责维度上为(0.34±0.26)分,与非贫困生(0.26±0.2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1,P < 0.01)。

2.4 贫困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相关分析(表 3)
表 3 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各因子及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

贫困生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的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分与SCL-90各因子得分均呈不同程度的负相关关系(P < 0.05或P < 0.01);应对方式中的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因子得分与SCL-90得分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 < 0.01),贫困生的求助、解决问题得分与SCL-90得分之间呈不同程度的负相关关系(P < 0.05或P < 0.01)。

2.5 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SCL-9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以症状自评量表总分作为因变量,以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各因子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变量选入和剔除的检验水准分别为0.05和0.10,自责、幻想、支持的利用度3个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得到3个回归模型,按自变量作用大小依次为自责、幻想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可以解释因变量总方差的52.9%。在3个回归模型中,自责、幻想、支持的利用度的偏回归系数与标准化偏回归系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自责、幻想、支持的利用度的R值分别为0.669、0.707、0.728,对应的R2值为0.446、0.499、0.529。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除焦虑因子外,高职高专贫困生SCL-90其他因子得分与非贫困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与陈琴6对本科贫困生的研究结果接近,可能与贫困生所感受到的主观支持明显低于非贫困生有关,也与贫困生在面对困难时所采取的应对方式有关7。贫困生在面临困难时较多采用自责、退避、合理化的应对方式,较少采取求助、问题解决等应对方式去解决心理或行为问题,这与邵贵平8的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差异。表明应对方式的选择与主体心理健康水平有关9。另外,贫困女生自责和退避2个因子得分与贫困男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能是贫困女生更倾向于采用消极被动的应付方式,这可能与男女在其社会化过程中的自我评价、自我同一性、回避成就动机、成败归因和依赖性等方面存在差异有关10。与城市贫困生比较,农村贫困生更偏执,这说明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是经济因素与其自身的个性特点、认知评价和社会环境等交互作用的结果。

贫困生社会支持总分与SCL-90各因子得分呈负相关关系,提示社会支持可满足个体不同层次的需要,提高个体的自我价值感11,为个体提供有效的问题解决策略和情感安慰,减轻应激反应及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黄泉星, 李丽霞.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研究[J].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0, 26(3): 21-22.
〔2〕 陈庆健, 何娜.医学院校贫困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J]. 温州医学院学报, 2009, 39(2): 190-191.
〔3〕 彭虎军, 魏书堂.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 16(9): 966-967.
〔4〕 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河南省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的通知[Z]. (豫教学[2007]531号文件).
〔5〕 雨帆.心理测试[M]. 上海:文汇出版社, 2008: 143-156.
〔6〕 陈琴.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 中国学校卫生, 2005, 26(8): 637-638.
〔7〕 邵贵平.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 14(3): 295-296.
〔8〕 龚芸, 莫文.高职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及人格关系[J]. 中国公共卫生, 2009, 25(9): 1058-1059.
〔9〕 陈岩, 雷蕾, 鲁伟, 等.医科大学贫困生的心理应付方式特点[J]. 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0(30): 42-44.
〔10〕 翟德春, 翟光宇, 刘学年, 等.大学生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与抑郁、焦虑关系[J]. 中国公共卫生, 2009, 25(2): 254-255.
〔11〕 贺斌.新建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J]. 中国公共卫生, 2009, 25(9): 1040-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