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
高脂血症是指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血液中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和/或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以及有关脂蛋白的升高[同时也包括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的降低],其是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塞、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脂血症的患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2〕。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3〕。因此,为了解中老年人高脂血症患病特点及危险因素,本研究于2010年5-8月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浙江省杭州市某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中老年人进行了高脂血症影响因素调查,为高脂血症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取浙江省杭州市某医院体检中心经生化检验后确诊的400例高脂血症患者为病例组。在同一时间、同一医院的体检中做体检的经生化检验后血脂正常的400名与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相匹配的健康人为对照组。
1.2 方法采用1∶ 1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采用专门设计的统计一调查表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吸烟、饮酒、饮食习惯、运动情况等。由调查对象自填问卷并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如身高、体重、腰围、血压)。
1.3 诊断标准高脂血症诊断标准:根据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的建议〔4〕,规定TC≥5.18 mmol/L或TG≥1.70 mmol/L为高脂血症。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3 kPa)或舒张压≥90 mm Hg为高血压。体质指数(bodymass index,BMI)≥24为超重;≥28为肥胖〔5〕。男性腰围(WC)≥85 cm,女性腰围(WC)≥80 cm,为腹部肥胖〔6〕。
1.4 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高脂血症病例组400例,其中男性303例,女性97例,平均年龄(57.39±16.04)岁,对照组400人,其中男性309人,女性91人,平均年龄(58.26±21.60)岁。2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均衡性可比。
2.2 高血脂血症单因素分析(表 1)![]() | 表 1 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
高血压、腹部肥胖、BMI、吸烟史、饮酒等12个是高脂血症的影响因素,其中高血压、BMI、吃夜宵、食用鸡蛋对高脂血症影响作用明显(OR >2.0)。每天喝牛奶、食用蔬菜是高脂血症的保护性因素。
2.3 多因素分析(表 2)![]() | 表 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在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基础上,选择P < 0.05的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腹部肥胖、每天鸡蛋食用量为高脂血症的危险因素。
3 讨论体质指数是反映肥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研究证实,高脂血症与饮酒、肥胖、缺乏运动有关,患者多并发高血压〔4〕。本研究也揭示高脂血症的危险因素为肥胖、饮酒,与此前的研究结果基本相符。考虑肥胖是高血压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不能确认高血压与高脂血症的相互关系,故尚不能肯定高血压是高脂血症的危险因素。
目前饮食治疗对降低血清TC、TG浓度有重要作用,其目的是通过纠正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量,达到降低体重,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脂,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以减少冠心病的发生率。鸡蛋蛋黄富含胆固醇,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周鸡蛋食用量不超过3个,本次调查的结果与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相一致。脂类代谢在人体中一般需要10多个小时,经常食用夜宵可能引起在第2天体检时脂类不能代谢完全。
综上所述,预防高脂血症应采取戒烟、戒酒、增加体力活动等措施,控制体质指数在理想水平(BMI < 24),减少富含脂肪和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同时增加蔬菜的摄入。
〔1〕 | 张桂香.吉林市区居民成人高脂血症患病率及相关疾病危险因素[J].吉林医学,2007:28(17):1896-1897. |
〔2〕 | 刘立群,俞敏,钟节鸣,等.浙江省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07,19(3):1-2. |
〔3〕 |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4,2(12):919-922. |
〔4〕 |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390-409. |
〔5〕 | 张梅,姜勇,汪媛,等.中国成人腰围、体质指数与高血压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6):693-695. |
〔6〕 | 王文绢,王克安,李天麟,等.体质指数、腰围和腰臀比预测高血压、高血糖的实用价值及其建议值探讨[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1):16-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