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艾滋病(acquired immuno deficiency syndrome,AIDS) 在中国的流行趋势日益严重,经性途径传播的艾滋病呈不断上升趋势〔1, 2, 3〕,有效防止通过性接触感染艾滋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 已成为艾滋病防制的关键〔4〕。女性性工作者是艾滋病、性病传播的高危人群和桥梁人群〔3, 5〕。为了解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在辽宁省鞍山市实施后对女性性工作者的干预效果,特进行评估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 象为鞍山市各档次娱乐场所内从事商业性性服务的女性。通过普查法获得全市存在商业性性服务的娱乐场所名单,将娱乐场所分成: (1) 卡拉OK 厅类: 包括夜总会、俱乐部、卡拉OK 厅、舞厅、酒吧等场所; (2) 洗浴中心类: 包括洗浴、桑拿、按摩等较大的洗浴场所; (3) 发廊类: 包括发廊、洗头房、洗脚屋、路边店等场所; (4) 站街类: 即街头、公园等女性性工作者聚集的场所。按照分层抽样方法抽取年龄为 15 ~ 55周岁的女性性工作者为调查对象。2006 年基线调查共发放问卷600 份,收回合格问卷531 份,2008 年干预后调查发放问卷500 份,收回合格问卷463 份。
1.2 方 法为提高女性性工作者对艾滋病的自我保护意识,2006-2008 年对女性性工作者采取了艾滋病知识宣讲、安全套发放、同伴教育和性病诊疗等多种干预措施。为评价2 年的干预效果,2008 年进行专项调查,与2006 年基线调查进行对比。2 次调查均由工作人员按照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面对面访谈,所采用的问卷相同,内容包括基本信息、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性病感染及治疗情况和艾滋病、梅毒的检测结果等。
1.3 血清学检测对所有调查对象在问卷同时采集静脉血 3 mL,HIV 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阳性者再选用不同厂家的试剂复测,2 次结果均为阳性则判定为阳性,并经国家确认实验室确定。梅毒血清检测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
1.4 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 3.0 双录入数据,利用SPSS 13.0 软件对2 次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和χ2 检验。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2006 年调查对象年龄为15 ~ 52 岁,平均 (29.02 ± 7.53) 岁,中位数为27 岁; 2008 年对象年龄17 ~ 51 岁,平均(31.23 ± 7.84) 岁,中位数为30 岁。2006 年有固定性伴占54.43% (289 /531) ,无固定性伴占45.57% (242 / 531) ; 2008 年有固定性伴占64.58% (299 /463) ,无固定性伴占35.42% (164 /463) 。户籍状况: 2006 年本市占55.74% (296 /531) ,非本市占44.26% (235 /531) ; 2008 年本市占 66.09%(306 /463) ,非本市占33.91% (157 /463) 。文化程度: 2006 年文盲占0.4%(2 /531) ; 小学占6.0% (32 /531) ,初中占74.0%(393 /531) ,高中及中专占19.0% (101 /531) ,大专以上占0.6%(3 /531) ; 2008 年文盲占0.4% (2 /463) ; 小学占8.4%(39 /463) ,初中占68.3% (316 /463) ,高中及中专占 21.8%(101 /463) ,大专以上占1.1%(5 /463) 。
2.2 干预前后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比较(表 1)| 表 1 干预前后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比较 |
经过2 年综合干预措施的实施,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安全套使用率有和性病自报率有明显变化,而患性病者的求医行为及艾滋病和梅毒感染情况无明显变化。
3 讨 论本调查结果表明,通过综合干预,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最近1 次安全套使用率和安全套坚持使用率均有明显提高,而性病自我报告率则明显下降,提示知识行为的改变会影响经性传播疾病的发生。自报感染性病的女性性工作者选择到性病专科门诊和综合医院就诊的比例较低,更多患有性病的人选择到私人诊所或自己买药治疗,部分人不进行处理,这些行为为性病、艾滋病传播和流行埋下了隐患〔6〕。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贫富不均、人口流动和失业人群增加等社会因素存在,商业性性行为很难在短时间内取缔或被消除〔7〕。女性性服务者作为艾滋病传播的高危人群,其感染状况及行为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艾滋病的流行强度〔3, 8〕,因此行为干预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必须持之以恒地进行〔9〕。
| 〔1〕 | 陈仲丹,韩孟杰,魏然,等.中国全球艾滋病项目目标管理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12):1409. |
| 〔2〕 | 戴志澄.全球/中国HIV/AIDS流行状况及预防控制策略[J].中国学校卫生,2005,16(1):84-99. |
| 〔3〕 | 张盛洋,康殿民,朱晓艳,等.女性性服务者艾滋病态度及心理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10):1240-1241. |
| 〔4〕 | 吕繁,栾荣生,雷燕,等.四川省某市街头女性性工作者及其顾客艾滋病相关行为研究[J] .中国艾滋病性病,2007,13(2):114-116. |
| 〔5〕 | 王报盛,韦筱青,丁新华.中国成人心理健康量表的预防与其标准化[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2):137. |
| 〔6〕 | 曹杰斌,杨金秀,宋育龄,等.308名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知识与行为调查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8,14(5):510-511. |
| 〔7〕 | 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R].北京:国务院,2007. |
| 〔8〕 | 刘硕,安宝仑.娱乐场所女性性服务者艾滋病知识行为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1):18. |
| 〔9〕 | 林彬,罗玫,万绍平,等.克拉玛依市娱乐场所女性性工作者人群AIDS综合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9,15(1):41-43. |
2012, Vol. 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