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卫生  2012, Vol. 28 Issue (1): 10-12   PDF    
新婚育龄夫妇达到妊娠时间影响因素分析
王奇玲1, 黄江涛1, 唐运革1, 唐立新1, 彭安洲2, 李杰珍3, 梁光钧4, 区海云5    
1. 广东省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所流行病学调查与研究室, 广州510600;
2. 广东连南计划生育服务站;
3. 广东韶关市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4. 广东湛江市计生服务中心;
5. 广东佛山市高明区计生服务站
摘要: 目的 了解新婚育龄夫妇的达到妊娠时间(time to pregnancy,TTP),并探讨影响夫妇TTP的因素。方法 调查广东省2007年初婚的13 189对夫妇在婚后2年期间的孕育情况,运用描述性统计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夫妇的中位妊娠等待时间为5.67个月;女方年龄每增大1岁,TTP增加为原来的1.008倍;月经初潮年龄每迟来1年,TTP增加为原来的1.022倍;月经周期不规则夫妇的TTP是月经周期规则夫妇的1.280倍;月经量多或少夫妇的TTP是月经量中等夫妇的1.088倍;女方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夫妇的TTP是小学及以下夫妇的1.140倍;女方是农民工或工人的夫妇TTP是女方为农民的1.110倍;男方吸烟夫妇的TTP是不吸烟夫妇的1.182倍。结论 相对其他因素,妇女的生物学因素(年龄、月经)是育龄夫妇TTP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 育龄夫妇     达到妊娠时间     生物学因素     生活方式    
Time to pregnancy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among reproductive couples in their first marriage
WANG Qi-ling1, HUANG Jiang-tao1, TANG Yun-ge1, et al    
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ic Research, Family Plann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6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amine the time to pregnancy(TTP)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mong reproductive couples in their first marriage.Methods Descriptive and logistic analysis methods were applied to analyze the information on 13 189 couples during their first two-year marriage collected with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in 2007 in Guangdong province.Results The estimated median of TTP for all the couples was 5.67 months.The TTP changed by 1.008 times with a one-year increment of age of the women.The TTP changed by 1.022 times with a one-year increment of age at first menstruation.The TTP of those wives with irregular menstruation was 1.280 times longer than that of wives with regular menstruation.The TTP for the wives with education above high school was 1.140 times as that of the the wives with an education of primary school or below.The TTP of the female migrant workers or workers was 1.110 times as that of female farmer. The TTP for the women with smoking husbands was 1.182 times as that of the women with non-smoking husbands.Conclusion The biological factors,such as age and menopause status,of the married women have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ir TTP than other factors.
Key words: reproductive couple     time to pregnancy     biological factor     life style    

人类的生育能力受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1。相对于男性来说,女性生殖系统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已知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会影响人类的生育能力2。饮酒、吸烟等生活方式对生育力的影响表现为推迟怀孕和增加流产风险3。不同文化水平、经济发展地区、职业等因素对生育力可能有影响。Te Velde等4认为,评估夫妇婚后无避孕同居生活开始到获得妊娠之间的时间即达到妊娠时间(time to pregnancy,TTP)可以作为判断育龄夫妇生育能力的敏感指标。本研究对广东省2007年结婚育龄夫妇生育状况调查资料进行分析,以TTP作为夫妇生育能力的测量指标,探讨可能影响夫妇生育力的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按广东地域和经济发展状况分层,分别从广东粤北山区、珠三角和粤西沿海3地整群抽取3个县/区,调查2007年初婚育龄夫妇生育状况。对象纳入标准:于2007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间办理结婚登记的育龄夫妇,婚姻属性为初婚,调查取得夫妇知情同意;对象排除标准:曾经药物避孕和绝育手术的妇女,随访中转为采用避孕措施的妇女。共调查15 090对夫妇,其中754对夫妇拒绝接受调查或联系中断,应答率为95%;另有1 147对夫妇问卷填写不完整或逻辑错误,共获取13 189对夫妇为有效对象,追踪调查其在婚后2年期间的妊娠和生育情况。

1.2 方法

2009年10-12月,采用自行设计的统一问卷对夫妇进行面对面访谈,主要调查内容包括家庭情况(经济收入、居住状况等)、夫妇双方一般情况(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夫妇婚后生育史、避孕状况。妊娠经临床B超检查或妊娠试验阳性确定。妊娠时间按妇女从调查日期之前的末次月经日期开始计算,达到妊娠时间是婚后开始无避孕同居生活到妊娠前的末次月经日期之间的时间,以月为单位。对于婚后至调查日期期间仍未妊娠的夫妇,他们的达到妊娠时间是从他们婚后无避孕同居生活到调查日期之间的时间,以月为单位,作为截尾数据纳入分析。

1.3 统计分析

使用Epi Info 3.5.1软件建立数据库,实行双人双机录入,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分析。包括一般统计描述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估计妊娠概率曲线,对可能影响妊娠的生物学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夫妇一般情况及婚后孕育史

13 189对夫妇的女方年龄为15~48岁,平均(26.34±3.21)岁,男方年龄18~59岁,平均(28.72±3.74)岁。女方民族构成:汉族12 595(95.5%)人,瑶、壮族476(3.6%)人,缺失118(0.9%)人;男方民族构成:汉族12 595(95.5%)人,瑶、壮族567(4.3%)人,缺失27(0.2%)人。女方文化程度构成:小学及以下1 116(8.5%)人,初中8 788(66.6%)人,高中及以上3 215(24.4%)人,缺失70(0.5%)人;男方文化程度构成:小学及以下818(6.2%)人,初中8 187(62.1%)人,高中及以上4 036(30.6%)人,缺失148(1.1%)人。女方职业构成:农民6 990(53.0%)人,农民工、工人2 387(18.0%)人,其他3 561(27.0%)人,缺失251(1.9%)人;男方职业构成:农民6 824(51.7%)人,农民工、工人2 268(17.2%)人,其他3 795(28.8%)人,缺失302(2.3%)人。0.8%(109/13 189)夫妇女方吸烟,44.3%(5 842/13 189)夫妇男方吸烟。8.9%(1 174/13 189)夫妇女方饮酒,60.9%(8 037/13 189)夫妇男方饮酒。女方月经初潮年龄(14.18±1.27)岁;92.9%(12 247/13 189)对象月经周期规则,83.3%(10 984/13 189)对象月经量中等。在婚后无避孕同居生活2年内,所有被调查夫妇中有1 055对夫妇一直未妊娠。婚后有过妊娠史的夫妇,平均妊娠次数为(1.08±0.29)次。

2.2 夫妇婚后2年内达到妊娠时间分布情况

在婚后同居生活1个月内获得妊娠的夫妇为1 533对,2个月为1 402对,3个月为1 213对,4个月为1 153对,5个月为847对,6个月为791对,9个月为404对,同居满12、18及24个月获得妊娠的夫妇分别为296、123和33对。根据Kaplan-Meier法估计的中位达到妊娠时间分别是:妊娠夫妇4.88个月(95% CI=4.76~5.00),所有被调查夫妇为5.67(95% CI: 5.53-5.81)个月,范围为0~34月。

2.3 受孕能力(达到妊娠时间计算)的社会生物学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 1)
表 1受孕能力(达到妊娠时间计算)的社会生物学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育龄夫妇女方年龄、月经初潮年龄、月经周期是否规则、月经量多或少、女方文化程度、女方职业、男方是否吸烟对夫妇受孕能力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TTP是衡量育龄夫妇生育能力的敏感指标,大小由夫妇生育能力决定4。有研究报道,随着妇女年龄增大生育力呈现下降趋势[5-7]。贾有菊8报道随着年龄增加,不孕症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本研究结果表明,女方年龄和月经初潮年龄影响育龄夫妇TTP的长短。Greb等9报道,月经周期时间延长也会导致夫妇生育能力下降。本研究中女方月经周期不规则的夫妇TTP较规则者延长0.280倍;月经量多或少组的夫妇TTP较月经量中等的夫妇延长0.088倍。山东省生育力调查结果表明,随着育龄妇女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生育率呈现逐步下降趋势10。本研究结果提示妇女文化程度较高者TTP明显延长。唐立新等11报道,女性职业可能影响不孕症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提示女性农民工/工人的TTP较女性农民延长0.110倍。吸烟对女性卵巢功能、卵泡形成、子宫受孕能力、雌激素分泌(荷尔蒙参数)等产生影响,延迟怀孕或间接造成不孕。国外有研究证实吸烟可导致女性不良生殖结局和不孕症12。本研究结果显示,女性吸烟对TTP无影响,而男性吸烟明显延长TTP。本研究中男性吸烟比例为44.3%,吸烟对TTP的影响可能与吸烟影响男性生殖功能本身有关,也有可能通过女性配偶被动吸烟影响女性生殖功能有关。

影响TTP长短的因素较多,本研究涉及的仅是部分生物学因素。相对于生活方式等因素,女性生物学因素如年龄、月经状况等对TTP的影响更大。男性因素和未知的女性因素也可能影响育龄夫妇的TTP。

参考文献
〔1〕 邬小铮,冯忠慧.影响妇女生育力的直接因素[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1988,5(3):138-142.
〔2〕 沈雪艳,徐素欣.生活方式及心理因素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影响[J].国外医学: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分册,2006,25(5):263-266.
〔3〕 Hassan MA,Killick SR.Negative lifestyle is associated with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fecundity[J].Fertil Steril,2004,81:384-392.
〔4〕 Te Velde ER,Eijkemans R,Habbema HD.Variation in couple fecundity and time to pregnancy,an essential concept in human reproduction[J].Lancet,2000,355(9219):1928-1929.
〔5〕 Gnoth C,Godehardt D,Godehardt E,et al.Time to pregnancy:results of the German prospective study and impact on the manage-ment of infertility[J].Hum Reprod,2003,18(9):1959-1966.
〔6〕 张燕.不孕症及其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概况[J].生殖与避孕,2005,9(25):570-575.
〔7〕 Axmon A,Rylander L,Albin M,et al.Factors affecting time to pregnancy[J].Hum Reprod,2006,21(5):1279-1284.
〔8〕 贾有菊.青海省不孕症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10):1275.
〔9〕 Greb RR,Grieshaber K,Gromoll J,et al.A common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in exon 10 of the human 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receptor is a major determinant of length and hormonal dy-namics of the menstrual cycle[J].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5,90:4866-4872.
〔10〕 山东省人口计生委发展规划处.山东省生育力抽样调查分析报告[J].人口研究,2006,30(2):65-73.
〔11〕 唐立新,王奇玲,文任乾,等.广东省初婚夫妇不孕症发病率现状调查[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5,6(2):106-108.
〔12〕 Shane H.Smoking in pregnancy[J].Current Opinion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2002,14:14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