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对青年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了解他们的人格类型及其影响因素。人格是人的心理行为基础,是影响人身心健康的关键性因素之一。Joyce等〔1〕研究发现,人格类型是调控抑郁和不良行为的重要缓冲器。不同人格类型的人在行为风格和行为动机方面不同,造成社会生活领域的丰富性、多样性、复杂性与矛盾性〔2〕。另外,不同人格类型对应不同的人格特征,而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一定的相关性〔3〕。对青年学生的人格类型进行调查,探讨其人格类型与人口统计学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为青年学生的人格健康教育提供依据。为此,于2010年3月对吉林省长春、四平与吉林市的688名青年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从吉林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学院、吉林医药学院及四平实验中学4所学校整群抽取720名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720份,回收率为100%,最后获得有效问卷688份,有效率为95.56%。其中,男生340人,女生348人;年龄16~20岁,平均年龄(18±1)岁;农村418人,城市270人;高二140人,高三152人,大一214人,大二182人。
1.2 方法采用自行设计调查表调查青年学生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年级、生源地、家庭收入情况等。人格问卷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PersonalityQuestionnaire,EPQ成人卷)〔4〕。该问卷共88题,每一题有是、否2个答案,分别计分1,0分,部分为反向计分;4个分量表测量人格的4个维度:精神质(P)测量负面情绪反应和暴力倾向,高分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内外向(E)测量性格的内外向,分数越高表示越外向;神经质(N)测量情绪的稳定与否,分数越高表示越不稳定;掩饰性(L)测量掩饰倾向和纯朴性,分数越高表示回答得越不真实。根据被试E量表、N量表所得的原始分,按常模换算成标准分,并以此在被试的量表剖析图上找出其人格维度的分布状况;再根据E量表和N量表的关系,在所划分9种人格类型的4个象限即外向不稳、外向稳定、内向不稳、内向稳定范围内找到被试所属的人格类型〔4〕。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测试,施测时间大约20min,完成后当场收回问卷。
1.3 统计分析采用SPSS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χ2检验等。
2 结果2.1 不同年龄学生人格类型总体分布(表 1)| 表 1 不同年龄学生人格类型分布(%) |
学生人格类型排在前3位的是情绪稳定型(29.11%)、外向稳定型(20.25%)、内向稳定型(16.46%),这3种类型共占65.82%。从总体分布看,人格类型随着年龄的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73,P<0.001)。情绪稳定型在各年龄层次分布均较多;外向稳定型中,19岁~组分布多于16岁~组,随着年龄的增长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内向稳定型中,16岁~组分布多于18岁~组,随着年龄的增长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2.2 不同特征学生人格类型比较(表 2)| 表 2 不同特征学生人格类型比较(%) |
不同性别和城乡青年学生人格类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各种人格类型分布在男女间趋于一致,生源地对青年学生人格类型的影响不明显。不同年级和家庭经济收入学生人格类型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不同年级学生人格类型分布趋势与年龄一致,而家庭经济收入较低(人均月收入<800元)的学生,人格类型比较分散,9种类型都有,而家庭经济高收入(人均月收入>1501元)的学生,人格集中在几个比较健康的类型上,包括外向稳定型、情绪稳定型、内向稳定型。
3 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青年学生的人格类型分布排在前3位的是情绪稳定型、外向稳定型和内向稳定型,其中情绪稳定型约占1/3的比例。可见,青年学生的人格类型正朝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青年学生人格类型随年龄增长,外向稳定型逐渐增多,内向稳定型逐渐减少,人格发展更加完善,这与以往研究不一致〔5〕。这种状况可能与青年学生接受教育程度及不同年龄段心理发展特点相关,从高中到大学阶段,青年学生人格发生了较大转变。本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收入较低的青年学生人格类型分布较均匀,当家庭收入增高时,则表现比较健康的外向稳定型特点。王雁等〔6〕调查北京市10~14岁学生的人格类型,也得出类似结果,提示家庭经济收入对于子女人格发展有较大影响。王耘等〔7〕研究发现,低经济收入家庭的母亲对子女的需要不敏感,关注不够。所以,教育工作者应特别关注家庭经济收入低的青年学生,使其人格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 〔1〕 | Joyce A,Bill H,Rutger E,et al.Co-occurrence of depression and delinquency in personality types[J].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7,24(21):235-256. |
| 〔2〕 | 施春华,王记彩.934例研究生的人格类型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1):36-39. |
| 〔3〕 | 程绍珍,杨明.河南省高校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2):2402-2403. |
| 〔4〕 | 龚耀先.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M].2版.长沙:湖南医学院出版社,1986:35-49. |
| 〔5〕 | 余欣欣,郑雪.大学生健康人格特点及与主观幸福感关系[J]. 中国公共卫生,2008,24(4):507-509. |
| 〔6〕 | 王雁,刘艳红,李永梅.北京10~14岁儿童少年的人格类型及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康复,2005,33(8):7481-7483. |
| 〔7〕 | 王耘,陶沙,李玲.家庭环境对母亲抚养方式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5(4):17-21. |
2011, Vol. 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