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卫生  2011, Vol. 27 Issue (9): 1073-1075   PDF    
大学生社交焦虑情绪影响因素分析
李敬阳1, 刘洋2, 万洪泉1, 梅松丽3     
1.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心理卫生科, 吉林长春130021;
2. 长春心理卫生医院;
3. 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摘要: 目的 了解心理特质因素对大学生社交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 采用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德克萨斯行为问卷、自我监控量表、自我意识量表对吉林省长春市1 6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高社交焦虑大学生的自尊(49.50±7.46)、自我监控(17.17±9.83)和私我意识(23.46±5.68)评分均低于低焦虑个体的(52.96±7.26)、(21.06±11.54)、(24.49±6.1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社交焦虑分值与自尊、私我意识、自我监控呈负相关(P<0.01),进一步回归分析表明,自尊对社交焦虑的预测作用最大(b'=-0.27,P<0.01)。结论 自尊、自我监控、私我意识的心理特质与社交焦虑情绪有关,低自尊、低自我监控和低私我意识水平可能导致大学生个体在社交情境中产生更高的社交焦虑水平和更多的回避行为。
关键词: 社交焦虑     自尊     自我监控     私我和公我意识    
Correlation between social anxiety and psychological trait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LI Jing-yang, LIU Yang, WAN Hong-quan, et al    
Mental Health Department,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ocial anxiety and psychological trait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Methods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social anxiety and self-esteem,self-monitoring,and self-consciousness were measured with Liebowitz Social Anxiety Scale(LSAS),Texas Social Behavior Inventory,Self-Monitoring Scale,and Self-Consciousness Scale(SCS)among 1 600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hangchun city,Jilin province.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level of social anxiety and self-esteem,self-monitoring,and private self-consciousness(P<0.01).In regression analyses,self-esteem was a predictor for social anxiety(b'=-0.27,P<0.01)and low self-esteem was a prevailing social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tudents with higher social anxiety.Conclusion The interpersonal quality,emotional response,and behavior feedback of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social anxiety are directly impacted by self-esteem,self-monitoring,and private self-consciousness.
Key words: social anxiety     self-esteem     self-monitoring     public and private self-consciousness    

大学生普遍存在人际关系困扰1,而社交焦虑体验会使个体害怕和回避社会交往,导致人际关系受限,社会生活能力下降、甚至影响职业生涯的发展,对社会发展造成损失。消极的自我认知评价结果在焦虑情绪的产生过程中起重要中介作用2,自尊、私我和公我意识、自我监控等心理特质是自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个体对自我看法的描述,而且影响个体在社交情境中的自我展现行为和情绪体验3, 4, 5。为探讨心理特质与社交焦虑情绪的相互关系和影响,于2008年4月对吉林省长春市136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吉林大学和长春建工学院1~4年级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600份,收回有效问卷1362份。其中,一年级352人,二年级341人,三年级332人,四年级337人;男生690人,女生672人;年龄17~24岁。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现场发放问卷,填写完毕当场回收。要求大学生以匿名方式独立完成回答。施测者为1名辅导员老师和1名研究生共同完成,测量前经严格培训,采用统一指导语。

1.2.2 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Liebowitz Social Anxiety Scale,LSAS)6

用于评定个体在社交场合的焦虑和恐惧程度,为24项他评量表,评定时间为最近3个月,按严重程度进行0~3分的4级评分,社交焦虑总分由恐惧分(0:无;1:轻度;2:重度;3:严重)和回避分(0:从未;1:偶尔;2:时常;3:经常)的总和构成,其中恐惧分指被试者主观感受和体验的情绪水平,恐惧分值越高表示被试者有更高水平的社交焦虑体验;回避分指客观回避程度,回避分值越高表示被试者有更多的社交回避行为,总分越高说明被试者社交焦虑和恐惧程度越严重。在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中文版修订过程中证实量表可用于自评,并将≥38分作为社交焦虑水平高低的临界值7

1.2.3 自尊量表

采用德克萨斯行为问卷(Texas Social Behavior Inventory)8,德克萨斯行为问卷的评定更适合测量个体在社交场合的舒适度和胜任度。量表共有16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1:完全不符合;2:不太符合;3:有些符合;4:差不多;5:非常符合),其中有5个条目为反向计分,总分范围0~64分,分值越高个体对自我在社交场合更有信心,自觉更加舒适和胜任,表示自尊水平越高。

1.2.4 自我监控量表(Self-monitoring Scale)9

用于测量个体会在多大程度上监视和控制自己在公众面前的行为。自我监控的测量采用自我监控问卷,量表包含25个项目,每题有“是”与“否”2个备选答案,根据答案选择进行评分(是:1分;否:0分),其中有12个条目为反向计分,总分≥13分为高自我监控。高分被试者对社交情境线索高度敏感,并能够利用这些线索监控和管理表情行为,使自己的言行适合适宜地表现出来;分值越低的被试者则更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行为透露出来的信息既不是要保持人际和谐,也不是要保持自我和谐,行为具有不可预测性10

1.2.5 自我意识量表(Self-Consciousness Scale,SCS)9

包括测量私我意识(privateself-consciousness)的10个项目和公我意识(publicself-consciousness)的7个项目,公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外表、外在行为和他人对自己印象的意识程度;私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情绪、感受等内在心理历程的意识程度。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4,重测信度为0.70。条目采用0~4分的5级评分(0:完全不符合我;1:不大符合我;2:约一半符合我;3:比较符合我;4:非常符合我),分值越高代表具有相应维度的特征越强,私我意识分值越高,个体越关注自己的内在想法和情感;公我意识分值越高,个体越是关注自己可被观察到的一面,更关注于他人如何看待自己在社会情境中的各种表现,更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

1.3 统计分析

运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描述、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2 结果 2.1 高社交焦虑与低社交焦虑大学生心理特质比较(表 1)
表 1 高社交焦虑和低社交焦虑大学生心理特质比较(x ± s)

LSAS总分≥38分的共有648人(高社交焦虑组),占47.6%。高社交焦虑组的自尊评分、自我监控和私我意识评分均低于低焦虑个体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公我意识量表评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社交焦虑与心理特质因素的相关分析(表 2)
表 2 社交焦虑与心理特质的相关分析(r)

大学生社交焦虑总分(38.7±22.8)分,社交害怕(8.3±3.8)分,社交回避(9.3±4.1)分,表演害怕(10.4±4.4)分,表演回避(12.7±4.4)分,自尊(51.3±7.6)分,自我监控(19.2±10.9)分,内向性自我意识(24.0±5.9)分,外向性自我意识(16.4±5.1)分。以大学生整体作为样本进行相关分析,自尊、自我监控、私我意识与社交焦虑总分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自尊、自我监控、私我意识与表演回避、社交回避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社交焦虑与心理特质因素的回归分析(表 3)
表 3 社交焦虑影响因素的多变量逐步回归分析

以社交焦虑总分为校标变量,采用逐步回归分析考察自尊、自我监控、私我意识和公我意识对社交焦虑的预测作用。调整后的R2=0.09,标准误为21.58。最终进入回归方程的2个变量为自尊和自我监控,以自尊的预测力最佳。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社交焦虑组的自尊、自我监控和私我意识评分均低于低焦虑个体,自尊与社交焦虑总分、社交回避、表演回避呈负相关,说明高社交焦虑个体存在明显的低自尊、低自我监控和低私我意识倾向。自尊水平越低的个体对自己的社交行为越不满意而呈现出较高的焦虑水平、更多的恐惧体验和回避行为。本研究亦证实自尊是社交焦虑的重要预测因素,与以往研究结论相同11。提示自尊对社交焦虑情绪的产生有重要影响,低自尊可能是社交焦虑个体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自我监控与表演回避、社交回避呈负相关,说明自我监控水平越低个体越不善于监视和控制自己在公众面前的行为,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并灵活地表现出自我的各个侧面,因而呈现更高的焦虑水平和回避行为。已有研究表明,社交焦虑障碍患者存在过度自我关注倾向4,与此项研究结果不同,本研究中社交焦虑与私我意识呈负相关,说明社交焦虑分值越高的个体越较少关注自己的内在想法和情感,没有表现出过度自我关注的特点。由于本调查研究以健康群体而不是社交焦虑障碍患者作为被试,两者可能存在不同的心理特征和病理机制,导致不同的结果,这一点尚需进一步证明。

综上所述,低自尊、低自我监控和低私我意识水平可能导致大学生个体更高的社交焦虑水平和更多的回避行为,尚需关注这些心理特质在社交焦虑障碍这一疾病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涛,习波,王翠丽,等.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心理社会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5):533-534.
〔2〕 李敬阳,韩东良.社交焦虑障碍:自我认知偏倚与疾病的发展[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6:54-55.
〔3〕 司徒巧敏,黎建斌.大学新生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1):1005-1007.
〔4〕 Taylor CT,Alden LE.Safety behaviors and judgmental biases in social anxiety disorder[J].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2009, 12:1-12.
〔5〕 肖崇好.自我监控概念的重构[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 (2):186-193.
〔6〕 Heimberg RC,Homer KJ,Juster HR,et al.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Liebowitz Social Anxiety Scale[J].Psychol Med,1999,29 (1):199-212.
〔7〕 何燕玲,张明园.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4,3(2):89-93.
〔8〕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增刊):324-325.
〔9〕 乔纳森.布朗著,陈浩莺译.自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126-145.
〔10〕 肖崇好.自我监控概念的重构[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 (2):186-193.
〔11〕 汪涛,谭静,李敏,等.医学生社交焦虑与自尊和人格特征的关系[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31(11):1095-1097.
大学生社交焦虑情绪影响因素分析
李敬阳, 刘洋, 万洪泉, 梅松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