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防治科
钉螺(Oncom elania sna il) 是对哺乳动物危害较严重的日 本血吸虫唯一中间宿主,在中国长江中下游湖区5省的江滩 地和洲滩地是钉螺主要栖息地[1, 2]。研究显示,高温季节钉 螺停止繁殖[3, 4],但泥土中是否具有繁殖活性的螺卵报道较 少,而对土壤中钉螺螺卵以往较注重对土壤的筛取物进行镜下 螺卵的检测,但此种方法如遇砂石质土壤因筛取杂物较多,不 宜检测出虫卵,限制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为此,于2008年 5月- 2009年8月上海市青浦区建立了实验基地进行了高温 季节泥土中钉螺螺卵的孵化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 土壤选择与采集: 采用环境法采集青浦区10 个镇、街道10 块土壤,选取近年有螺区2 块土壤( 金山、松 江) ,共计12块土壤进行实验。取土体积为1000 mm × 1000 mm × 330 mm。( 2)实验用钉螺: 实验用螺(中国疾病预防控 制中心寄生虫病研究所),螺种为湖北钉螺指名亚种。总计 用螺600只,雌、雄各300只。进行雌、雄分类后,实验室分开 养殖约1个月。将雌、雄钉螺( 以不退色颜色标记,标注为雌 红、雄白)各25只分成12 组,随机将每组钉螺放养到每块实 验地块中。
1.2 方法( 1) 建立实验基地: 实验基地设12个实验池,每 池为1 000 mm × 1 000 mm × 1 000 mm,每池周边设有1m 深 的防护沟。考虑实验安全性采集了特别的防螺及螺卵逃逸设 计。采取到的土壤在自然状态下静置15 d后放养入钉螺。 ( 2)土壤样品取得: 进行钉螺再生实验1年后的6月份,取气 温连续在> 35 ℃ 的泥土样品。取土量为100 mm × 100 mm × 100 mm,取土位置每池一致。( 3)土壤样品处理: 用双筛水洗 法获筛取物。筛子目数: 粗筛40目; 细筛60目。筛取获得筛 取物。( 4)螺卵孵化: 将筛取物放入直径15. 5 cm,高4. 5 cm 的搪瓷碗内,加去氯水至离碗底3. 5 cm,在碗壁水线上下放 置滤纸。送入室温24~ 25 ℃ 的恒温实验室进行孵化,每周观 察1次,检查有无幼螺。3周后将放置碗壁的滤纸取下,在60 目铜纱内,用去氯水淘洗后计数幼螺及死活。
2 结 果 2.1 钉螺镜检采集的青浦区10块土壤及对照组松江、金 山区土壤均为砂质土,土壤筛取物含杂质较多,镜检状态未能 检测出螺卵。
2.2 钉螺孵化(图 1,图 2)6月15日开始进入孵化实验阶段。 经过孵化,在第21 d时12 个筛取物标本中,有2个平皿孵化 出幼螺,其中6号样品孵化出2 只、12号样品孵化出1只幼 螺。幼螺2旋左右,第36 d时发育成5旋钉螺。 图 1 图 2 泥土中钉螺卵孵化
![]() |
图 1 泥土中钉螺卵孵化 |
![]() |
图 2 泥土中钉螺卵孵化 |
钉螺的繁殖有严格的季节性要求,一般的钉螺交配最盛 期在4- 5月,9- 11月次之,春、夏、秋孵化适宜温度为13 ~ 23 ℃ ,高温季节( > 35 ℃) 钉螺停止孵化[3, 4]。在自然状态 下,幼螺发育为成螺大约需要2个月左右时间。但通过恒 温实验室研究发现,孵化21 d即出现幼螺,幼螺发育成成螺 仅有15 d,从孵化开始到幼螺成长为5旋的成螺共需36 d,与 文献记载差异较大,钉螺的发育生长远较文献记载为快。 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有螺区的土壤或附着有含螺卵泥土 的植物经过异地转移,是否在无螺区形成新的螺点,需要在血 吸虫病防治工作中加以考虑。本研究在夏季高温季节含有螺 卵的土壤筛取物可在实验室状态孵化出新的钉螺,说明夏季 高温季节螺卵具有可孵化活性。但此种土壤中的螺卵在自然 状态下是否具有可孵化活性,尚须通过进一步实验加以证实。
志谢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防治科蔡黎、靳艳军等帮助。
[1] | 吴刚,苏瑞平,张旭东.长江中下游滩地植被与钉螺孳生关系的研究[J].生态学报,1999,19:118-121. |
[2] | 杜松如,江哲,杨建斌,等.长江无螺江滩的水土对钉螺孳生影响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6):672. |
[3] | 张垒,庄黎,陈婧,等.湖北钉螺在不同温度下的发育速率及形态变化[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2):207. |
[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编.血吸虫病防治手册(第三版)[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3-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