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卫生  2011, Vol. 27 Issue (4): 511-512   PDF    
昆明市中学生抑郁症状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陈桂存1, 黄莹1 , 李燕1, 胡安艳1, 刘宏2, 李姣2, 黄鑫2, 吕慧2    
1. 昆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社区/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系, 云南昆明650500;
2. 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摘要: 目的 了解云南省昆明市中学生抑郁症状的流行现状及特征,探讨中学生抑郁症状与其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和自编问卷,对215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共获得有效问卷2 128份,筛选出抑郁症状425例,检出率为20%,其中女生(21.6%)高于男性(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为独生子,初、高中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的问题解决得分、寻求社会支持得分、积极的合理化的解释得分分别为(19.74±4.30)、(17.43±4.52)、(14.02±3.30)分,均低于女生的(20.48±3.84)、(19.64±4.26)、(14.57±3.19)分(P<0.001);男生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各因子得分除忍耐、逃避因子得分略高于女生外,其余各项因子得分均低于女生;抑郁症状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各因子除与寻求社会支持、积极合理化解释因子无相关性外,与其余各因子均相关。结论 应重视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良好的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有助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 中学生     抑郁     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    
Depression symptoms and associated factors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of Kunming urban area
CHEN Gui-cun, HUANG Ying , LI Yan,et al    
Department of Community/Child and Adolescent Health and Health Care of Wome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revalence and epidemiological feature of depression symptoms and associated factors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of Kunming urban area.Methods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ion Scale (CES-D),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Middle School Students Coping Styly Scale and self-compiled questionnaire were adopted to investigate 2 150 middle school students.Results The prevalence rate of depression symptoms was 20% (425/2 128).Chi-square tests showed that female students had a higher prevalence rate of depression symptom than male students(P<0.05).However,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senior and junior school students,only child and non-only child in depression(P>0.05).The male students had lower scores in coping style and social support than female students except for factors of patience and avoidence.The depression symptoms were correlated with factors of coping style and social support except for factors of seeking social support and active rationalization.Conclusion Depression symptom is a common psychlolgical problem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Improvements in coping style and social support can promote the mental health of the students.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student     depression     social support     coping style    

抑郁、焦虑症状是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障碍,不仅会影响其身心健康,还与吸烟、饮酒、伤害等健康危险行为密切相关1。应对是个体对现实环境变化的调节行为,作为应激反应的中间变量2,影响中学生的应激反应过程,从而出现不同的心理状态。社会支持作为个体从他人或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得的一般或特定的支柱性资源3,也影响着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与行为模式。为了解云南省昆明市中学生抑郁症状的流行现状及特征,探讨中学生抑郁症状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关系,于2009 年5 月对昆明市3 所中学2 128 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选取昆明市3 所中学(1 所初中,2 所高中) ,从初一到高三6 个年级中每个年级随机抽取6 ~ 7 个班级,每个班级人数在40 ~ 60 人,所选取的班级全部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调查学生2 150 人,回收问卷时应答率为100%,有效问卷为2 128 份,有效率为98.98%。 被调查者年龄为10 ~ 20 岁,平均为(15.42 ± 1.84) 岁。其中男生1 028 人,占48.3%; 女生1 100 人,占51.7%。初中学生951 人,占44.7%; 高中学生1 177 人,占55.3%。独生子女1 777 人,占83.5%; 非独生子女351 人,占16.5%。

1.2 方法

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问卷包括: (1) 自编调查问卷: 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年级、民族、家庭类型、家庭经济条件、学习成绩、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等。(2) 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4: 共有20 个条目,对每个条目进行“偶尔或无、有时、经常或一半时间、大部分时间或持续”4 级评分,总分范围为0 ~ 60 分,分数越高,说明抑郁出现的频度越高。本研究以总分≥20 分判定为有抑郁症状,< 20 分为无抑郁症状。(3)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4: 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 个维度,共 10 个条目。10 个条目评分之和为总分; 2、6、7 条评分之和为客观支持分; 1、3、4、5 条评分之和为主观支持分; 第8,9,10 条评分之和为对支持的利用度。分数越高,表明社会支持状况越好。(4) 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5: 包括2 个维度: 指向问题的应对方式和指向情绪的应对方式。指向问题的应对方式包括问题解决(条目为1、6、11、16、22、28、33) 、寻求支持(条目为2、7、12、17、23、29、34) 和合理化解释(条目为3、8、13、 18、24) 3 个因子; 指向情绪的应对方式包括忍耐(条目为19、 25、30、35) 、逃避(条目为4、9、14、31) 、发泄情绪(条目为20、 32、36) 和幻想否认(条目为5、10、15、21、27) 4 个因子。量表共36 个条目,采用1 ~ 4 级评分,分别代表不采用到经常采用。

1.3 统计分析

应用SPSS 11.5 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χ2 检验、t 检验和相关分析。

2 结 果 2.1 中学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及分布特征(表 1)
表 1 不同人口学特征中学生抑郁症状分布情况

2 128 名中学生中,存在抑郁症状的425 例,检出率为20%; 男女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947,P < 0.05)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690,P > 0.05) ,初高中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44,P > 0.05)

2.2 男女生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因子分比较(表 2)
表 2 男女生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因子分比较情况(x±s)

男女生除忍耐得分、逃避得分、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除忍耐得分、逃避得分男生略高于女生外,其余各项因子得分男生均低于女生。

2.3 抑郁症状与中学生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抑郁症状与社会支持各因子分均呈负相关(r =-0.233 ~-0.128,P < 0.001) ,与应对方式中的寻求社会支持(r =-0.020,P > 0.05) 、积极合理化解释(r =-0.026,P > 0.05) 因子无相关性,与问题解决得分呈负相关(r =-0.065,P < 0.05) ,与忍耐得分、逃避得分、发泄情绪得分、幻想、否认因子得分呈正相关(r = 0.156 ~ 0.272,P < 0.001) 。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0%,其中男生为18.2%,女生为21.6%,女生检出率高于男性,与国内外的研究基本一致6, 7, 8。是否是独生子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可能与本次调查样本人群多为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较少,代表性较差有关。初高中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与洪忻等9的研究结果一致。男女生应对方式、 社会支持因子分比较结果显示,除忍耐、逃避因子得分男生略高于女生外,其余各项因子得分男生均低于女生。这与男生的自尊心比较强,加之离开父母自己开始独立生活,在遇到烦恼或急难情况时,他们可能不愿意主动寻求别人帮助有关3。抑郁症状与中学生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抑郁症状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各因子除与寻求社会支持、积极合理化解释因子无相关性外,与其余各因子均有相关性。具体表现为遇到问题后多采取解决问题和得到有效社会支持的方式,抑郁水平愈低; 反之,则抑郁水平愈高,与国内有关单个因素的研究结果一致10, 11, 12,从而验证了抑郁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理论假设。因此,应重视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其良好的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有助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肖利敏,陶芳标,陈钦,等.安徽省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抑郁焦虑症状及其影响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9):785-787.
〔2〕 路潜,张荷钰,庞冬,等.癌症病人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1):122-123.
〔3〕 孙崇勇,刘浩强,袁晶.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焦虑及抑郁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12):1518-1519.
〔4〕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7-131,200-202.
〔5〕 陈树林,郑全全,潘健男,等.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4):211-215.
〔6〕 李丽华,何贵兰,王海成,等.郴州市高中生抑郁现状调查[J]. 实用预防医学,2006,13(2):230-231.
〔7〕 张丽华,马尔健,陶芳标,等.合肥市2所初中学生抑郁情绪及其相关因素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6):504-506.
〔8〕 Unsal A,Ayranci U.Prevalence of students with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 district of western Turkey: an epidemiological study[J].J Sch Health,2008,78(5): 287-293.
〔9〕 洪忻,梁亚琼,王志勇,等.南京市初高中学生睡眠状况及与抑郁障碍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11):1322-1324.
〔10〕 谬全明,谢玉兰.贫困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12-113.
〔11〕 魏曙光,张月娟,席明静,等.大学生群体中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在应激与抑郁间的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 14(3):300-302.
〔12〕 叶悦妹,戴晓阳.大学生社会支持评定量定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5):456-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