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 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1〕。职业倦怠不但极大地危害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队伍的稳定,因此,对教师的职业倦怠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本研究于2010 年9 月对河北省沧州市913 中名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进行调查,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整群随机取样的方式,选取河北省沧州市市区和东光县、盐山县公立学校的9 所初中和16 所小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于2010 年9 月进行问卷调查,以学校为单位集体施测,当场发放问卷并收回。共发放问卷1 000 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回收有效问卷913 份。其中,男教师266 人,女教师647 人; 小学教师467 人,初中教师446 人; 市区教师300 人,县城教师268 人,乡镇村教师345 人; 班主任367 人,非班主任546 人。
1.2 测量工具采用Maslach 编制的《教师职业倦怠量表》〔2〕进行自填式调查。该量表共22 个项目,包括情绪衰竭、低个人成就感和人格解体3 个维度。情绪衰竭指情感上过度投入和情感资源的严重消耗,表现为疲劳、烦躁、易怒和紧张等; 低个人成就感是指个体感觉无力胜任所从事的工作以及缺乏成功的体验等; 人格解体指在态度上消极、冷酷以及对自己的服务对象的疏远和过分冷漠。量表采用李克特5 点评分,1 代表“从来没有”,2 代表“偶尔有”,3 代表“有时有”,4 代表“经常如此”,5 代表“总是如此”,其中低个人成就感维度为反向计分题。被试得分越高,表明职业倦怠程度越严重。 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分析问卷的信度,问卷总体的Cronbach α 系数为0.896,情绪衰竭、低个人成就感和人格解体3 个维度的Cronbach α 系数分别为0.795、0.873 和0.812,该问卷具有较高的同质性信度。采用主成分因素分析对问卷的结构效度进行检验,该问卷的22 个项目可被分成3 个维度,这3 个维度可解释所有变异的47.88%,Kaisex-Meyer-Olkin 指数为 0.902,Bartlett 球形检验在0.01 水平上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该问卷的结构效度良好。
1.3 统计分析采用SPSS 15.0 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t 检验和方差分析。
2 结 果 2.1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状况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总体得分为(2.539 ± 0.522) 分,情绪衰竭维度为(2.719 ± 0.616) 分,低个人成就感维度为(2.516 ± 0.760) 分,人格解体维度为(2.415 ± 0.771) 分。从总体上看,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尚不严重,属中等水平。各维度的得分均未超过理论中值3,其中情绪衰竭最高,低个人成就感和人格解体次之。
2.2 不同特征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比较(表 1)| 表 1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得分比较(x± s) |
t 检验结果表明,男教师与女教师在职业倦怠总体分以及情绪衰竭和低个人成就感2 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在人格解体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教师明显高于女教师。
2.2.2 不同年龄教师职业倦怠比较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的教师在职业倦怠总体分以及情绪衰竭和低个人成就感2 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进一步的两两比较结果表明,﹤25 岁教师的得分最低,26 ~ 35 岁教师的得分最高; 而不同年龄教师在人格解体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3 不同教龄教师职业倦怠比较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教龄的教师在职业倦怠总体以及情绪衰竭和低个人成就感2 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表明,﹤5 年教龄教师的得分最低,5 ~ 10 年教龄教师的得分最高; 而不同教龄教师在人格解体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不同学校教师职业倦怠比较(表 2)| 表 2不同学校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得分比较(x±s) |
采用t 检验对不同层次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表明,在职业倦怠总体及其3 个维度上,不同层次学校教师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初中教师的得分均高于小学教师。
2.3.2 不同类型学校教师职业倦怠比较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职业倦怠总体及其3 个维度上,不同类型学校教师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进一步的两两比较结果表明,在职业倦怠总体以及情绪衰竭与低个人成就感方面,市区学校和县城学校教师得分明显高于乡镇村学校教师的得分,市区学校和县城学校教师之间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在人格解体方面,市区学校教师的得分明显高于县城和乡镇村学校教师的得分,县城与乡镇村学校教师之间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4 班主任与非班主任教师职业倦怠差异比较采用t 检验对班主任与非班主任教师的职业倦怠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表明班主任与非班主任教师在职业倦怠总体得分为(2.534 ± 0.527) 和(2.542 ± 0.518) 分、情绪衰竭维度得分为(2.753 ± 0.619) 和(2.696 ± 0.614 ) 分、低个人成就感维度得分为 (2.487 ± 0.733) 和(2.535 ± 0.778) 分以及人格解体维度得分为(2.399 ± 0.755) 和(2.427 ± 0.781) 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沧州市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整体上并不严重,其中情绪衰竭的得分较高。情绪衰竭是教师职业倦怠的先兆,应引起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的高度重视。 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薪酬与社会地位偏低,导致男教师的自我价值、自我认同出现偏差,从而产生失落感,表现在职业倦怠上,使得男教师在人格解体维度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女教师。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发展趋势在年龄与教龄方面是一致的,呈现出“两头低中间高”的特点。年轻教师由于精力充沛、工作热情高,老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丰富、职业成就感较强,因而职业倦怠程度较轻; 而处于职业发展中期的教师,职业期望和自我发展要求高,工作压力较大,职业倦怠最为严重。
小学教师升学考试的压力相对较小,能够比较轻松地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而且小学教师女性较多、学历较低,因此,他们的职业倦怠程度比初中教师更轻。
与周围的社会群体比较,农村教师的工作条件较好,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比较健全,而城市教师的工作压力更大,与其他职业群体比较,更容易产生不满意感,所以,市区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较高,而农村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较低。
| 〔1〕 | 桑青松,黄卫明.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10):1260-1261. |
| 〔2〕 | Maslach C,Schaufeli W B,Leiter M P.Job burnout[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1,52:397-422. |
| 〔3〕 | 姜国俊.沧州市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11):1398. |
2011, Vol. 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