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新乡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法医物证学教研室
噪声性耳聋(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N IHL)又称噪声性听力损伤,是由于长期接触噪声刺激所引起的缓慢的、进行性的感音神经性耳聋〔1〕。有研究表明,噪声性耳聋能减少人们的肢体运动和社会活动,降低生活质量,诱发其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2, 3, 4〕。近年来,随着M P3的普及,许多学生使用个人音乐播放器来听音乐、广播和学习外语,导致N IHL的发生〔5〕。为了解在校大学生耳机使用状况及其对噪声性听力损伤的影响,为噪声性听力损伤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于2009年7月对随机抽取的河南省新乡医学院共3 82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将河南省新乡医学院学生按年级分为5层,每层随机抽取4个班,共抽取3 82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所有调查对象均无任何耳科疾病史、耳毒性用药史、耳外伤史和其他慢性病史。拟调查3 920名学生,实际调查3 826人,有效应答率为97.60%。
1.2 方法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耳机使用情况及噪声性听力损伤症状等。调查问卷由调查对象自行填写,并当场回收问卷。噪声性听力损伤早期在主观上无听力异常,仅在听力图上显示为高频听力损失,伴有慢性耳鸣、听力下降及眩晕/恶心等症状〔6, 7〕,根据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1〕中噪声聋的初期症状,本研究中将噪声性听力损伤定义为长时间使用耳机后,出现慢性耳鸣、听力下降、眩晕/恶心症状至少1种者。
1.3 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调查的3 826名在校大学生中,使用耳机3 819人,耳机使用率为99.8%;使用耳机的3 819名大学生中,男生1 453人,占38.0%,女生2 366人,占62.0%;城市625人,占16.4%,城镇991人,占25.9%,乡村2 203人,占57.7%;大一1 204人,占31.5%,大二1 204人,占31.5%,大三1 002人,占26.2%,大四338人,占8.9%,大五71人,占1.9%;有噪声性听力损伤者1 070例,占28.0%;有慢性耳鸣者510例,占13.4%;有眩晕/恶心者313例,占8.2%;有听力下降者384例,占10.1%。
2.2 在校大学生耳机使用情况3 819名使用耳机的在校大学生中,使用国内品牌耳机2 373人,占62.1%,国外品牌1 446人,占37.9%;耳机价位< 10元1 217人,占31.9%,10元~ 2 232人,占58.4%,50元~ 370人,占9.7%;每天佩戴耳机< 1 h 1 758人,占46.1%,1 h ~ 1 246人,占32.6%,2 h~ 815人,占21.3%;使用头戴式耳机558人,占14.6%,耳塞式耳机3 120人,占81.7%,挂耳式耳机141人,占3.7%;使用耳机时音量< 50 dB 876人,占22.9%,50 dB ~2 421人,占63.4%,70 dB~ 374人,占9.8%,90 dB~ 148人,占3.9%。
2.3 噪声性听力损伤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3.1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噪声性听力损伤为因变量,一般人口学特征和耳机使用情况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OR=0.835)、耳机品牌(OR=1.277)、每日佩戴耳机时间(OR=1.193)、耳机类型(OR=1.339)和耳机音量(OR=1.221)是在校大学生噪声性听力损伤的相关影响因素。
2.3.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国外耳机品牌、每日佩戴耳机≥ 1 h、耳机类型为耳塞式、挂耳式和耳机音量≥ 70 dB是噪声性听力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女生是噪声性听力损伤的保护因素。
![]() | 表 1 噪声性听力损伤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在校大学生的耳机使用率达99.8%,长期使用耳机后,28.0%的学生出现噪声性听力损伤,13.4%的学生有慢性耳鸣,8.2%的学生有眩晕/恶心,10.1%的学生有听力下降,与国外研究结果相似〔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每日佩戴耳机≥ 1 h、音量≥ 70 dB的大学生更容易造成噪声性听力损伤。与头戴式耳机相比,耳塞式及挂耳式耳机对听力损伤更严重,这可能与插入式耳机能通过对外耳道的封闭使音量比耳罩式耳机提高7~ 9 dB,更易导致听力损伤〔9〕有关。本次调查中使用国外耳机比国产耳机噪声性听力损伤的发生率高,可能与国外耳机产生过于强烈的低音有关。目前许多研究都集中在职业源性NIHL〔10, 11〕,但缺乏对青少年非职业源性NIHL的重视。因此,相关部门应引导学生不参加噪音大的娱乐、休闲活动,避免听力损伤的发生。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49-2007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 |
〔2〕 | 杨亚梅.突发性耳聋患者心理相关因素探讨[J].现代实用医学, 2008, 20(9): 734-735. |
〔3〕 | Schmuzigert N, Fostiropoulos K, Probst R.Long-term assessment of aud itory changes resulting from a single noise exposure associated with non-occupational activities[J].Int J Audiol, 2006, 45(1): 46-54. |
〔4〕 | 黄丽琴, 杨桦.老年性耳聋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7, 8(4): 469-470. |
〔5〕 | 李宗华, 徐展, 陈阳, 等.西安市中学生听力现况调查[J].中华耳科学杂志, 2009, 7(1): 30-33. |
〔6〕 | 饶成全, 徐洁民, 戴广毅.低强度噪声对作业人员危害情况的分析[J].职业与健康, 2009, 25(8): 802-803. |
〔7〕 | 贺勇, 姜振华, 宋洪富, 等.语频听力正常耳鸣患者高频测听与耳声发射的检测及意义[J].山东医药, 2006, 46(12): 33-34. |
〔8〕 | Torre P.Young adults use and output level settings of personal music systems[J].Ear Hear,2008, 29(5): 791-799. |
〔9〕 | Fligor BJ, Cox LC.Output levels of commercially available portable compact disc players and the potential risk to hearing[J].Ear Hear, 2004, 25(6): 513-527. |
〔10〕 | 刘耀虹, 葛春凤, 黄莉.辽宁省电力行业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害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 2008, 24(12): 1505. |
〔11〕 | 陈晓冬, 赵明.噪声对铁路司机听力影响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 2006, 22(9): 1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