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微量元素室;
3. 哈尔滨市骨伤科医院
骨质疏松症( 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绝经期妇女因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而导致的骨吸收加快、骨量减少容易引起骨质疏松的发生〔1, 2〕。 有研究表明,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的发生与日常饮食有较大关系〔3, 4〕,科学合理的饮食有利于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为了解饮食因素对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的影响,为指导绝经期妇女通过合理饮食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于 2009年5- 8月对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电力小区抽取的281 名绝经期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和骨密度测量。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两阶段抽样方法,第一阶段从哈尔滨市354 个社区中随机抽取出电力小区,第二阶段从电力小区内随机抽取281名绝经期妇女作为调查对象。所有调查对象均为 50~ 65周岁、自然停经≥1年、在哈尔滨市居住满5 年的女性。排除近6个月服用任何激素> 2周或近3年服用雌激素> 3个月以及患有与骨代谢或钙代谢相关疾病者,包括甲状腺或甲状旁腺疾病、糖尿病、胃肠切除、卵巢或子宫切除、慢性肾病、慢性肝病、心脏功能异常、恶性肿瘤和肢体残疾不能正常活动者。
1.2 方法(1) 问卷调查: 采用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设计的问卷〔5〕,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面访调查。内容包括年龄、身高、体重、绝经年限等一般人口学特征和2008年5月- 2009年5月即过去1年的饮食情况等。饮食调查采用食物频率问卷法( 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 ire,FFQ)〔6〕进行调查,主要包括: 粮谷类(12 项)、豆类及豆制品类(8项) 、蔬菜类(13项)、水果类(10项)、家畜家禽类(10项)、鱼类(4项) 、虾蟹类(2项) 、软体动物类(1项)、蛋类(1项)、奶类(8项) 、菌藻类(1项)、坚果类(1项)、汤类(1项) 和饮料类(7项) 共14大类79项食物; 调查时记录过去1年内调查对象对每项食物的食用频率和平均每次摄入量,为方便回答计量单位设置为碗、匙、杯、个、两等,计算时换算成标准单位克(g) 或毫升(mL)。其中,日平均摄入量= 食用频率×平均每次摄入量/周期所含天数。(2)骨密度测量: 采用RGZ-120型体重秤( 江苏苏宏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测量体重; Norland XR-36 型双能X 线骨密度仪(美国Norland公司) 测量全身、腰椎(L2 ~ L4)和左侧髋部( 股骨颈、大转子、Ward三角区)的骨密度。 根据国际临床骨密度测量学会( ISCD) 制定的临床应用诊断标准〔7〕,腰椎和左侧髋部任意一个部位骨密度T值≤- 2.5 即认定为患骨质疏松。
1.3 统计分析应用Epi Data 3.1建立数据库,应用SAS 9.1 软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 参照文献〔8〕,多因素分析时将单因素中P < 0.25 的饮食因素放入调整了年龄和体重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进行分析。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调查的281名绝经期妇女平均年龄为(56.1±3.8)岁,其中50岁~ 127人,占45.2%; 56岁~ 109人,占 38.8%; 61 ~ 65 岁45 人,占16.0%; 平均身高为(158.1±5.3) cm,平均体重为(61.9±8.4) kg; 平均绝经年限为(6.7±4.5)年。
2.2 骨质疏松检出情况调查的281名绝经期妇女中,检出骨质疏松患者115例,骨质疏松检出率为40.9%; 其中50岁~ 检出40例,检出率为31.5%,56岁~ 检出47例,检出率为 43.1%,61~ 65岁检出28例,检出率为62.2%。
2.3 饮食因素对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影响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3.1 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有无骨质疏松为因变量,14大类79个饮食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非条件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食用粗粮(OR = 2.141 )、五花肉(OR = 0.543)、香蕉( OR = 0.588)、粉面类( OR = 1.649)、 鸡爪( OR = 0.605)、瓜类蔬菜( OR = 0.585 )、葱蒜类( OR = 0.509)、芥兰类(OR = 0.644)、瓜类水果( OR = 1.526)、新鲜玉米( OR = 0.661)、饼干( OR = 1.471) 、酸奶( OR = 0.680)、 辣椒( OR = 0.689)、全麦面包( OR = 0.703 )、瘦猪肉( OR = 0.706)、芒果柿子( OR = 0.700) 、可乐( OR = 1.395) 、无皮禽肉( OR = 0.733)、饮水量( OR = 0.716) 、果汁( OR = 1.383)、 榴莲(OR = 1.372)是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的可能影响因素。 2.3.2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 1)![]() | 表 1 饮食因素对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影响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调整年龄和体重2个混杂因素后,食用粗粮≥100 g/d和饮用可乐是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食用五花肉、食用瓜类蔬菜≥75 g/d和食用芥兰类蔬菜≥10 g/d是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
3 讨 论本次调查结果表明,粗粮摄入量≥100 g/d是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这可能与粗粮富含非水溶性纤维,摄入过多不利于肠钙吸收有关。Tucker等〔9〕研究发现,每天饮用可乐的女性与每月饮用可乐< 1次的女性比较,股骨的骨密度较低,与本次调查中饮用可乐是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结果一致,提示饮用可乐会损害骨骼健康,这可能与可乐中含有的磷酸会降低人体钙吸收、加快人体钙流失有关。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食用五花肉、食用瓜类蔬菜≥75 g / d和食用芥兰类蔬菜≥10 g/d是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 国内外许多研究认为肉类是骨质疏松发生的危险因素〔10, 11, 12〕,但本研究却发现不食用五花肉的绝经期妇女较食用五花肉的绝经期妇女更易患骨质疏松,这可能与动物性脂肪中含有维生素D有关; 而芥兰类蔬菜具有高钙低草酸的特点,其钙质在人体内的吸收率高于牛奶〔13〕,因此,建议绝经期妇女多食用一些芥兰类蔬菜以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
〔1〕 | 葛静,鲁永鲜,刘艳霞.北京市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及需求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5):622-623. |
〔2〕 | 袁丽,修新红.青岛市围绝经期妇女保健需求情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2):159-160. |
〔3〕 | 史琳娜,苏宜香,李淑华.绝经后妇女膳食调查及某些因素与骨密度的关系[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2,20(2):93-95. |
〔4〕 | Prentice A.Diet,nutrition and the prevention of osteoporos is[J].Public Health Nutrition,2004,7 (1A):227-243. |
〔5〕 | Zhang CX,Ho SC.Validity and reproducibility of a 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 among Chinese women in Guangdong province[J].Asia Pac J C lin Nutr.2009,18 (2):240-250. |
〔6〕 | 申远,颜虹,程悦.食物频率问卷在妇女人群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5,16(2):111-113. |
〔7〕 | 章振林.骨质疏松诊断与骨密度检查报告的解读[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117. |
〔8〕 | 王济川,郭志刚.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与应用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46-152. |
〔9〕 | Tucker KL,Morita K,Qiao N,et al.Colas,but not other carbonated beverages,are associated with low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older women:the Framingham Osteoporosis Study[J].Am J C lin Nutr,2006,84(4):936-942. |
〔10〕 | 颜兴伟,杨玉金,王国平.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5,13(2):69-72. |
〔11〕 | Keramat A,Patwardhan B,Larijani B,et al. The assessment of oste oporosis risk factors in Iranian women compared with Indian women[J].BMCM uscu loskelet Disord,2008,9:28. |
〔12〕 | Weikert C,Walter D,Hofmfann K,et al.The relation between dietary protein,calcium and bone health in women:results from the EPIC-Potsdam cohort[J].Ann Nutr Metab,2005,49 (5):312-318. |
〔13〕 | Heaney R,Weaver C.Calcium absorption from kale[J].Am J C linNutr,1990,51(4):656-6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