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广东工业大学;
3. 南方医科大学学生预防保健门诊部;
4. 广州市天河区中医院;
5. 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
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表现为结构、功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疾病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1〕。近年来对中医体质的研究不断深入,从疾病的角度,在高血压病〔2〕、糖尿病〔3, 4〕、亚健康、癌症、精神疾病、女性病、肝胆病等多方面进行了中医体质的辨证研究;在方法上,通过热态特征、基因〔5〕、微量元素等多个不同途径进行研究分析,取得了一定成果。本研究对广东某医科大学学生的中医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于2008年5月,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广东省广州市某医科大学在校各年级本科大学生7 000人,发放调查问卷7 000份,收回6 232份,回收率为89.03%,删除有缺失的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为6 205份,有效率为99.67%。
1.2 方法采用中医体质量表(CCMQ)〔6〕及亚健康自评量表(SSS)〔7〕进行问卷调查。CCMQ是由平和质、气虚质、气郁质、阳虚质、阴虚质、瘀血质、痰湿质、湿热质和特禀质9个亚量表组合而成的自我评价量表,共61个条目;SSS参考《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8〕,结合大学生身心特点,自行设计亚健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现患病史、躯体、心理、社会适应满意度。由调查员在体检时进行现场调查,问卷当场收回。由中医学专家根据调查问卷进行评价诊断,排除患有各种实质性疾病者。分析比较医学院校学生的中医体质、亚健康状况。
1.3 评判标准中医体质的评判标准根据王琦教授等〔9〕编制的中医体质量表的计算方法,亚健康的评判标准根据亚健康自评量表进行。
1.4 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 3.0软件双份独立录入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样本计量资料比较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样本率比较用χ2检验,单因素分析用Wilcoxon秩和检验。
2 结 果 2.1 基本情况6 205名大学生中,疾病176例,占2.84%,健康2 150名,占34.65%,亚健康3 879名,占62.51%。去除176例疾病学生,仅对6 029名大学生进行分析,其中男生2 606人,占43.22%,女生3 423人,占56.78%,年龄在17~29岁。健康人群中平和质2 059人,占95.80%,偏颇体质仅占4.20%(91/2 150),其中阴虚体质占1.16%(25/2 150),阳虚体质占0.51%(10/2 150);亚健康人群中平和体质占52.30%(2 030/3 879),偏颇体质占47.70%(1 849/3 879),其中阴虚体质占15.18%(589/3 879),阳虚体质占10.85%(10/3 879)。不同健康状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果表明,亚健康人群较易具偏颇中医体质倾向。
2.2 不同性别亚健康大学生阴虚、阳虚体质分布亚健康大学生阴虚体质的分布女生(33.30%,423/1 270)高于男生(28.60%,166/5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亚健康大学生阳虚体质的分布男女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2.3 不同地区亚健康大学生阴虚、阳虚体质分布亚健康大学生阴虚体质在不同地区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以西北地区籍大学生占比例最高(32.4%,24/74),以华东和华南地区籍大学生所占比例最小(12.7%,89/701);亚健康大学生阳虚体质在不同地区间分布无明显差异。
2.4 亚健康大学生阴虚、阳虚体质症状分析 2.4.1 亚健康大学生阴虚体质症状亚健康大学生阴虚体质表现除阴虚质本身的症状(如口干咽燥、手脚心出汗、身体脸上发热等)外,还存在一些湿热表现,如面部油亮发光、生痤疮粉刺、大便粘滞不爽等。此外,还存在血瘀(如易有黑眼圈、面色憔悴无光泽、皮肤色素沉着等)和气虚的表现(如容易出虚汗、喜静懒言、易感到疲劳等)以及心理症状(烦恼、孤独、压抑、喜静懒言等)、社会症状(工作效率低、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等)、躯体症状(易感到疲劳、全身肌肉酸困疲乏、易出虚汗等)。阴虚质轻、中、重度比例分别为36.52%、19.65%和6.09%,无症状占37.73%。
2.4.2 亚健康大学生阳虚体质症状亚健康大学生阳虚体质表现除阳虚质本身的症状(如受不了天冷与吹空调、易怕冷、手脚发凉等)外,还有一些阴虚、血瘀的表现,如易有黑眼圈、唇颜色偏暗、皮肤色素沉着等,亦有脾虚的表现,如受凉、饮冷易腹泻、手脚发凉、胃部不适易头晕、易疲劳、全身肌肉酸困、疲乏,考虑南方湿热重,湿热困脾,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湿精微濡养全身所致。阳虚质轻、中、重度比例分别为37.12%、19.51%和5.70%,无症状占37.66%。
2.4.3 亚健康大学生阴虚、阳虚复合体质亚健康阳虚质复合阴虚质的学生160人,占亚健康阳虚质学生的38.00%(160/421),复合湿热质的学生145人,占34.44%(145/421),复合血瘀体质216人,占51.31%(216/421)。亚健康阴虚质复合湿热质的学生286人,占亚健康阴虚质学生的48.56%(286/589),复合气虚质的学生266人,占45.16%(266/589),复合血瘀体质379人,占64.35%(379/589)。
3 讨 论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阴虚、阳虚体质的分布女生均高于男生(P < 0.05)。与《灵枢·五音五味》"妇人之先,有余于气,不足以血。"的论述相符;阴虚质的学生多夹湿热、气虚、血瘀的表现。中医认为阴液不足,阳气偏盛,气浮于外,皮毛松泄,易致外邪侵袭,而邪气伤人,多同气相感,同时阴液亏虚,则血液运行不畅致血瘀;阳虚质的学生多夹阴虚、湿热、脾虚的表现。中医认为,脾阳亏虚,水湿内停,日久化热,暗耗津液,致阴阳两虚。且阳气亏虚,推动无力,则易导致瘀血内阻;亚健康大学生阴虚、阳虚质存在共同的表现:大部分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面部油亮发光、易生痤疮粉刺,与南方潮湿天气和大学生本身代谢旺盛,油脂分泌过多有关;眼睛不适在中、重度中排名靠前,与大学生用眼过度有关;亚健康大学生在心理、社会症状表现比较突出,说明在大学这个自由、竞争的环境中,很多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存在很多迷茫、困惑与情绪调节不良现象。
〔1〕 | 王琦,王睿林,李英帅.中医体质学学科发展述评[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9):627-630. |
〔2〕 | 戎靖枫,周华.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体质与血管重构的相关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6(2):141-143. |
〔3〕 | 周东海,王小强,王海燕,等.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学与体质相关性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10):2639-2641. |
〔4〕 | 庞国明,闫镛,朱璞,等.糖调节受损者的主要中医体质类型及其与相关指标的关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12):1547-1551. |
〔5〕 | 高洁,吕凤娟,林蒋海.中医痰湿体质与H LA II类基因相关性研究[J].陕西中医,2007,28(05):622-625. |
〔6〕 | 王琦,朱燕波.中国一般人群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基于全国9省市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数据[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1):7-12. |
〔7〕 | 陈晶.亚健康自评量表的编制与大学生亚健康中医体质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09. |
〔8〕 | 朱嵘.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解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2):Ⅴ-Ⅵ. |
〔9〕 | 任小娟,王琦.应用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进行个体化健康管理研究初探[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14(09):580-5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