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新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
近年来,多项横断面研究、前瞻性研究和生态学研究已经证实,包皮环切(MC)是减少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保护性因素,可使HIV感染风险减少55%~76%〔1, 2〕,提示针对男性而言,男性包皮环切术可成为潜在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HIV/AIDS)感染预防手段之一。全球范围内HIV感染75%~85%的发生与性交有关〔3〕。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艾滋病总署(UNAIDS)于2007年3月28日联合发表了有关男性包皮环切用于艾滋病预防的建议,包皮环切对于控制艾滋病传播蔓延具有重要意义〔4〕,是预防男性通过异性性行为感染HIV/AIDS的一项重要补充策略。现就预防艾滋病的研究进展及经济学意义评价如下。
1 包皮环切预防HIV/AIDS 研究相关进展 1.1 流行病学证据第一个关于包皮环切预防艾滋病感染的RCT实验是由法国Auvert领导的小组在南非进行的研究实验。与此同时,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资助下,分别在Bailey和Gray的领导下,在肯尼亚和乌干达进行了类似的研究,研究发现包皮环切者HIV感染的减少率为60%左右〔1〕。2000年Weiss等汇集整理了包含27篇在非洲撒哈拉地区发表的有关观察性研究的报道,应用Meta分析系统性研究MC与HIV感染危险相关,进行包皮环切所具有的保护性效果是显著的,暴露于高HIV危险的男性MC的保护作用更强,研究发现可减少发生生殖器溃疡性疾病的危险〔5〕。在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中,经过调整混杂因素后,包皮环切的男性感染HIV的相对危险比未进行包皮环切的男性低44%。2003年发表的另一篇文献回顾评论严格地评估了10个存在的混杂因素〔6〕。大多数的研究是在非洲进行。该文献回顾包括35项观察性研究,其中16项研究涉及一般人群,得出了不一致的结果。其中有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得出有较大的保护性效果,包皮环切的男性感染HIV比未进行包皮环切的男性低42%〔7〕。其余19项研究是在高危人群中进行的,这些研究得出包皮环切有保护性效果的一致性结论,并且保护效果随着调整混杂因素而不断增加。这些研究中有4项研究是队列研究,均证实包皮环切具有保护效果,其中2项研究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一项研究表明,如果在研究人群中施行包皮环切,那么研究人群的艾滋病的感染率将会降低12%~22%〔5〕。
1.2 生物学机制许多科学家对两性生殖道的分子细胞生物学、免疫学以及艾滋病毒生物学进行了长期研究。男性外生殖道(如包皮、龟头和系带)的粘膜上皮是由复层扁平上皮细胞组成。Scott和Roger进行的阴茎解剖研究发现,在阴茎所有的上皮均存在HIV-1受体细胞,但是Langerhans细胞主要在包皮和系带的内表层,这些地方受到角质保护非常的弱,导致其成为男性感染的重要角色〔8〕。内包皮粘膜组织与外包皮不同,外表面角质层很薄,因而内包皮组织比外包皮组织更容易被擦伤〔9〕。实验室研究表明,Langerhans细胞更易于被HIV感染〔10〕。此外研究发现,成年男子内包皮粘膜比宫颈粘膜具有更多的病毒靶细胞,包皮内CD4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Langerhans细胞的平均比例分别为2.24%,2.4%,11.5%;而女性宫颈粘膜分别为6.2%,1.4%,1.5%。体外实验表明,包皮内表层吸附HIV的能力是女性宫颈组织的9倍〔8〕。未进行包皮环切时,包皮内表层和包皮系带成为HIV进入男性生殖道的主要通道〔9〕。目前,由于MC能够降低HIV感染的生物学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对结论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2 包皮环切预防艾滋病经济学评价 2.1 艾滋病的经济学评价Kahn等〔10〕对男性同性恋人群社区干预项目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研究发现,每预防1例HIV感染的成本低于治疗成本,认为该项目具有经济可行性。Pinkerton等〔11〕对社区男性同性恋人群同伴教育项目的成本效果进行评价研究发现,每避免1例感染HIV的成本为17150或65000美元,与治疗成本比较,该项目的干预成本得到了节省,利用社区网络开展社区干预的成本效果较高。Holtgrave等〔12〕对美国提高清洁针具可及性的HIV干预项目进行成本效果分析,该研究比较分析不同覆盖范围的成本及成本效果,应用HIV传播概率数学模型估计避免感染HIV的人数,覆盖所有注射吸毒者1年需4亿2仟3百万美元,每避免1例感染HIV的成本估计为34278美元,虽然这种大规模的针具清洁可及性项目总成本高,但社会效益非常显著。
Pinkerton等〔11〕对HIV职业暴露的药物预防进行成本效果及成本效用分析发现,在设定的环境下,每挽救1个质量调整生命年的成本约37000美元。Pinkerton应用成本效用分析对美国黑人男性青少年减少HIV传播危险因素干预项目进行经济学评价发现,当包括培训成本时成本效用比为57000美元,不包括培训成本时成本效用比为41000美元〔12〕。Holtgrave等〔12〕对城市高危妇女预防艾滋病项目进行成本效用分析表明,每挽救1个质量调整生命年干预成本为2000美元。
2005年,中国艾滋病健康生命年损失为323101.56人年,由死亡造成的健康生命年损失(死亡生命年损失)为273601.61人年,占DALY绝大多数(85%),远大于由于残疾造成的健康生命年损失(健康生命年损失15%),艾滋病死亡与残疾造成的疾病负担之比为5.67∶1。中国艾滋病健康生命年损失在八大分区中有明显的地区差异,黄河中游地区、西北地区位居前2位,华北沿海地区、西南地区最低,高低地区之比可达37∶1,西北和长江中游地区相对年轻化〔13〕。
2.2 包皮环切的经济学评价最近,对于HIV预防成本效益回顾表明,每1个HIV感染转移(HIA)的费用范围是10~10000美元,甚至更多〔14〕。母婴传播预防干预预防每个HIV的费用是20~2198美元〔15〕;对性工作者教育预防每个HIV的费用是68~79美元;媒体宣传预防每个HIV的费用是58美元;提供安全套预防每个HIV的费用是10~2188美元;自愿咨询和检测(VCT)预防每个HIV的费用是393~482美元〔16〕;治疗其它性传播感染预防每个HIV的费用是271~514美元〔17〕;以学校为基础的教育预防每个HIV的费用是7288~13326美元。
James等〔18〕对包皮环切的成本费用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发现在20年内每1000成年男子的包皮环切可以减少308人感染艾滋病,并且用于艾滋病预防开支每个人平均节省181美元,能够降低卫生系统的费用。
非洲的一项研究提示了人群包皮环切是低成本、高效益的策略,20年内能够减少570万人口感染艾滋病,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用于预防艾滋病的费用。尽管先前的研究表明包皮环切能减少HIV感染危险,但尚未有关于包皮环切的成本效益分析。包皮环切作为艾滋病预防策略之一,在大规模推行包皮环切之前,需要进行成本效果评价。
3 小结目前,相关研究表明,我国男性包皮过长、包茎所占人数比例较大,但由于历史、宗教和文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包皮环切比例很低,据有关专家估计,中国新生儿实施包皮切割手术的比例不超过3%。艾滋病疫情正在由吸毒、卖淫、嫖娼等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新疆等个别地区婚检人群艾滋病感染率>1%。2009年新疆报告病例数位居全国第4位,感染人数增长率接近1‰,成为全国感染率最高的地区。由于新疆是多民族地区,多数居民(如维吾尔族、回族)由于宗教等因素的影响进行包皮环切,因此,在新疆推行包皮环切政策有广大的民众基础,对其进行包皮环切与艾滋病经济学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1〕 | Bailey R,Moses S,Parker C,et al.Male circumcision for HIV prevention in young men in Kisumu,Kenya: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The Lancet 2007,369:643-656. |
〔2〕 | Auvert B,Taljaard D,Lagarde E,et al.Randomized controlled intervention trial of male circumcision for reduction of HIV infection risk: the ANRS 1265 Trial[J].PLoS Medicine,2005,2:11-12. |
〔3〕 | Joint United Nations Programme on HIV/AIDS.The HIV/AIDS situation in mid 1996:global and regional highlights[R].Geneva: United Nations,1996. |
〔4〕 | WHO.New data on male circumcision and HIV prevention:policy and programme implications[R].Technical Consultation,2007,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7. |
〔5〕 | Weiss HA,Quigley MA,Hayes RJ.Male circumcision and risk of HIV infection in sub-Saharan Africa: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AIDS,2000,14(15):2361-2370. |
〔6〕 | Siegfried N,Muller M,Volmink J,et al.Male circumcision for prevention of heterosexual acquisition of HIV in men[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3,(3):CD0033621. |
〔7〕 | Gray RH,Kiwanuka N,Quinn TC,et al.Male circumcision and HIV acquisition and transmission:cohort studies in Rakai,Uganda, Rakai Project Team[J].AIDS,2000,14(15):2371-2381. |
〔8〕 | Patterson BK,Landay A,Siegel JN,et al.Susceptibility to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 infection of human foreskin and cervical tissue grown in explant culture[J].Am J Pathol,2002,161(3): 867-873. |
〔9〕 | Scott G.Coombeand RV.Potential HIV-1 target cells in the human penis[J].AIDS,2006,20(11):1491-1495. |
〔10〕 | Kahn JG,Kegeles SM,Hays R,et al.Cost-effectiveness of the Mpowerment Project,a community-level intervention for young gay men[J].Acquir Immune Defic Syndr,2001(27):482-491. |
〔11〕 | Pinkertor SD,Holtgrave DR,Jemmott JB.Economic evaluation of HIV risk reduction intervention in African-American male adolescents[J].J Acquir Immune Defic Syndr,2000,25(2): 164-172. |
〔12〕 | Holtgrave DR,Kelly JA.Preventing HIV/AIDS among high-risk urban women:the cost-effectiveness of a behavioral group intervention[J].Am J Public Health,1996,86(10):1442-1445. |
〔13〕 | 刘美娜,杨凤娟.艾滋病健康生命年损失情况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7,13(2):104-109. |
〔14〕 | Hogan DR,Baltussen R,Hayashi C,et al.Cost 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strategies to combat HIV/AID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BMJ,2005,331:1431-1437. |
〔15〕 | Marseille E,Kahn JG,Billinghurst K,et al.Cost-effectiveness of the female condom in preventing HIV and STDs in commercial sex workers in rural South Africa[J].Soc Sci Med,2001,52: 135-148. |
〔16〕 | Soorapanth S,Sansom S,Bulterys M,et al.Cost-effectiveness of HIV rescreening during late pregnancy to prevent mother-to-child HIV transmission in South Africa and other resource-limited settings[J]Acquir Immune Defic Syndr,2006(42):213-221. |
〔17〕 | Auvert B,Kahn J,Korenromp E,et al.Cost of the roll-out of male circumcision in sub-Saharan Africa,2007[R].7th International AIDS Society Conference,2007. |
〔18〕 | Kahn JG,Marseille E,Avrert B.Cost-effectiveness of male circumcision for HIV prevention in a South African setting[J]. PLoS MEDICINE,2006,3:2349-23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