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卫生  2010, Vol. 26 Issue (6): 664-666   PDF    
农村中小学生问题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伍佳玲1, 苏虹1, 何莉1, 赵科伕1, 常微微1, 徐志伟1, 陈明春2, 孙业桓1    
1.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 合肥230032;
2. 安徽省长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摘要: 目的 了解农村中小学生问题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PPCT)、自尊调查表(SEI)、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儿童版)及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对2363名农村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农村中小学生问题行为全量表的检出率为6.3%,男生问题行为检出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49,P<0.05);问题行为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0.492)、师生关系(OR=1.624)、自尊(OR=0.867)、个性4个维度(OR=1.055,0.976,1.030,0.975)与农村中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有关。结论 农村中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对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树立良好的个性及自尊,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 问题行为     自尊     艾森克个性问卷     农村中小学生    
Behavioral problem and its influential factors in priman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countryside
WU Jia-ling, SU Hong, HE Li, et al    
Deparfment of Epidemiology and Statistics,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Hefei 23003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tatus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of behavioral problem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tudents in countryside.Methods A total of 2 363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tudents were measu red with Prediction Testof Problem Children(PPCT),Self-esteem Inventory(SEI),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and general state questionnaire.Results The detection rate of behavioral problem in the students was 6.3%.The detection rate of behavioralproblem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boys than that of in girls(χ2=10.449,P<0.05).Gender(odds ra tio〔OR〕=0.492),the rela tionship betweens tudents and teachers(OR=1.624),self-esteem(OR=0.867),and four dimensionalities of personality(OR=1.055,0.976,1.030,0.975)influenced the detection rate of behavioral problem.Conclusion The incidence ofbehavioral problem is related to personality and self-esteem.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hould be conducted in primary andmiddle schools tudents in countryside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behavioral problem.
Key words: behavioral problem     self-esteem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 in countryside    

问题行为是指违反社会道德标准或法律制度,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尚不构成犯罪或不作犯罪处理的行为,以及个体所拥有的不良性格特征和心理困扰等行为1。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对于自身、朋友、家庭、学校、社会都有潜在的不良影响2。为了解安徽省某农村地区中小学生问题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为减少问题行为乃至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于2008年10~12月采用《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PPCT)等对农村中小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抽取安徽省长丰县农村地区3所小学四、五、六年级,3所中学(初中)共2430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实际收回问卷2401份,有效问卷2363份,应答率为97.24%。年龄为(13.31 ± 1.88)岁。其中小学954人,占40.3%;中学1410人,占59.7%;男生1268人。占53.7%;女生1095人,占46.3%。

1.2 内容及工具

(1)一般情况:采用自制调查表内容。包括学生的性别、年龄、年级、留守情况(父母是否外出打工、外出打工时间)、与父母沟通情况(好、一般、差)、家庭经济状况(非常好、比较好、一般、比较差、非常差)、师生关系(非常好、比较好、一般、比较差、非常差)、与同学相处情况(非常融洽、融洽、一般、不融洽、非常不融洽)、学习成绩(上等、中上等、中等、中下等、下等)等。(2)问题行为倾向及程度评定:采用《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PPCT)调查学生问题行为发生情况。3个分量表分别为:对人关系不适应、情绪不稳定、学习不适应。在各内容量表及全量表中标准分得分≤5分为无问题行为倾向、6~7分稍有问题行为倾向、≥8分有问题行为倾向3。按有问题行为倾向作为检出标准。(3)自尊:自尊调查表(SEI)4,共58个条目,用来反映自尊的高低。得分越高,表示自尊越高。(4)个性: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儿童版)5,共88个项目。该问卷分为3个分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3个分量表为精神质(P量表)、内外向(E量表)、神经质(N量表),效度量表为掩饰性(L量表)。

1.3 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采用匿名笔答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答卷当场收回,如遇到缺项漏项,则由学生本人当场补全。不合格的调查表予以剔除。

1.4 统计分析

应用EpiData 3.02软件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

2 结 果 2.1 农村地区中小学生问题行为检出情况

各分量表问题行为倾向的检出率依次为对人关系不适应15.1%,学习不适应13.5%,情绪不稳定9.1%;全量表问题行为检出率为6.3%。

2.2 不同特征学生问题行为检出率比较 (表 1)
表 1 不同特点学生问题行为检出率比较

在全量表上男生的检出率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人关系不适应、情绪不稳定、学习不适应方面小学生的检山率均高于中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18,P=0.000)。在对人关系不适应上留守学生检出率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

2.3 问题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2.3.1 家庭环境对问题行为得分影响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与父亲沟通情况影响了对人关系不适应(F=33.084,P=0.000)、情绪不稳定(F=26.118,P=0.000)、学习不适应(F=24.036,P=0.000)及全量表(F=38.148,P=0.000)的得分;与母亲沟通情况影响了对人关系不适应(F=16.783,P=0.000)、情绪不稳定(F=18.587,P=0.000)、学习不适应(F=18.390,P=0.000)及全量表(F=25.109,P=0.000)的得分;家庭经济状况影响了对人关系不适应(F=5.822,P=0.000)、学习不适应(F=2.879,P=0.022)及全量表(F=3.545,P=0.007)的得分。t检验结果表明:父亲是否在外打工影响了对人关系不适应(t=3.227,P=0.001)、学习不适应(t=2.234,P=0.026)、全量表(t=2.618,P=0.009)的得分;母亲是否在外打工影响了对人关系不适应(t=2.958,P=0.003)、全量表(t=2.303,P=0.021)的得分。

2.3.2 学校环境对问题行为得分影响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学校环境中的师生关系影响了对人关系不适应(F=10.386,P=0.000)、情绪不稳定(F=7.803,P=0.000)、学习不适应(F=18.720,P=0.000)及全量表(F=16.553,P=0.000)的得分:与同学的相处影响了对人关系不适应(F=30.956,P=0.000)、情绪不稳定(F=37.775,P=0.000)、学习不适应(F=29.626,P=0.000)及全量表(F=46.421,P=0.000)的得分;学习成绩在班级中排名影响了对人关系不适应(F=8.153,P=0.000)、情绪不稳定(F=26.374,P=0.000)、学习不适应(F=28.609,P=0.000)及全量表(F=27.113,P=0.000)的得分。

2.3.3 自尊、个性得分与问题行为得分相关性分析 (表 2)
表 2 自尊、个性得分与问题行为得分的相关性分析 (r)

将自尊总分、个性的各个维度得分与问题行为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自尊总分、内外向E、掩饰性L得分与问题行为得分呈负相关,精神质P、神经质N得分与问题行为得分呈正相关。

2.3.4 问题行为多因素分析 (表 3)
表 3 问题行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根据全量表的得分判断有无问题行为的发生,将有问题行为倾向赋值为1,没有发生问题行为倾向赋值为0,对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进入回归方程的有性别、师生关系、自尊总分、个性各维度得分。

3 讨 论

本研究显示,男生可能比女生更容易发生问题行为,与文献报道一致6。这可能是由于社会角色、地位的不同,男生从小要承受更多的压力和期望,一旦压力过大不能正确对待,容易产生问题行为。个性的各维度对问题行为的发生有不同影响。神经质N得分高,精神质P得分高的学生容易发生问题行为。N维度高分者表示情绪不稳定,常有强烈的情绪反应。P分高者可能是孤僻、离群的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7。内外向E得分、掩饰性L得分是发生问题行为的保护因素,E维度得分高表示学生比较活泼、外向;掩饰性L得分高,说明更善于控制自己,在处理事情上可能更成熟,这两类学生发生问题行为的机会相对较小。自尊与问题行为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提示,低自尊的学生可能更容易发生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学生与犯罪青少年在自尊和个性具有相似的特征。有报道表明8,犯罪青少年具有这样的个性特征:神经质N分和精神质P分高、内外向E分和掩饰性L分低。国外相关研究表明,低自尊的青少年与高自尊的青少年比较,在成年后更容易出现犯罪行为9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小学生的各种压力越来越大,学校、家庭应加强联系,共同建立和完善学生的心理教育,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正确处理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周路平,欧倩芝.岳麓区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问题行为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6):395-396.
〔2〕 Bartlett R,Holditch-Davis D,Belyea M.Problem behaviors in adolescents[J].Pediatr Nurs,2007,33(1):13-18.
〔3〕 周步成.问题行为早期发现(PPCT)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1991:2-3.
〔4〕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306-310.
〔5〕 龚耀先.修订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M].长沙:湖南医学院,1986:1-49.
〔6〕 刘毅玮,封文波,韩宏莉.河北省沧州市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家庭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0):714-716.
〔7〕 唐玉和,杨海英,杜俊秋.不同个性大学生应付方式的差异性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2006,8(3):137-139.
〔8〕 景璐石,徐科,冯军,等.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与个性特征相关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11):1309-1310.
〔9〕 Trzesniewski KH,Donnellan M,Moffitt TE,et al.Low self-esteem during adolescence p redicts poor health,crim inal behavior,and limited econom ic p rospects during adulthood[J].Dev Psychol,2006,42(2):381-390.